第8頁
然而,布希總統低估了他的對手!
薩達姆·海珊——這個被西方國家稱之為“巴格達屠夫”、“中東希特勒”,而又被一些阿拉伯國家頌揚為“阿拉伯民族英雄”。“反帝先鋒”的伊拉克總統,既然敢以攪動海灣和中東局勢,在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肯定不會是一個等閒之輩。在巴格達遭受到美國空軍和盟國空軍“迄今集結的最大的機群”的大規模猛烈轟炸達5個多小時之後,人們即從電視屏幕上看到了他的形象:神情嚴肅,沒有絲毫的恐懼與驚慌。他跪在地上祈禱。然後宣稱:“一切戰鬥之母已經開始。伊拉克如今堅守在強大而牢固的陣地上……真主的願望——勝利即將來臨!”其後,這位現年53歲、身高6英尺的伊拉克武裝部隊總司令,又冒著有可能被美軍飛機轟炸的危險,一身戎裝步行在硝煙迷漫的巴格達街頭視察,接受士兵們的歡呼。他還巡視了已中彈嚴重毀損的空軍大樓和防空部隊司令部。薩達姆總統這一非同尋常的舉動,顯然是對布希總統的回敬與挑戰。
如果我們翻開薩達姆·海珊的履歷表,可以看到如下一組傳奇式記錄文字——
“1937年4月出生在巴格達北部提克里蒂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是一個遺腹子,由於家貧9歲才進學校。他的童年是在其叔父的瓜田裡度過的,18歲來到巴格達,積極投身於政治運動,19歲加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
“1959年10月,他在巴格達參與了企圖暗殺卡賽姆總理的行動,在街頭猛烈掃射卡塞姆乘坐的轎車。暗殺行動受挫,薩達姆的小腿被警衛的子彈擊中;受傷後,他忍受劇痛,自己用刮鬍刀和剪子把子彈從腿中剜出,化了裝,星夜兼程潛逃回老家。為了逃避當局的通緝和追捕,他一路風餐露宿,穿越荒無人煙的茫茫大沙漠,經過7天7夜的長途跋涉,才逃到敘利亞。
“1960年2月進入開羅大學,攻讀法律。1963年,他聽到伊拉克復興黨在一次政變中獲勝,推翻了卡賽姆的統治,隨即回國,出任復興黨地區領導機構成員,當時他只有26歲。同年11月,當時任總統的阿里夫將復興黨排擠出政府。1964年10月,薩達姆因從敘利亞邊界秘密運送武器入境密謀推翻阿里夫總統而鋃鐺入獄。1966年7月23日,薩達姆等3人在被押解去法庭審訊途中,逃出虎口。1968年7月17日,復興黨再度發動政變,推翻阿里夫政權,貝克爾出任總統,薩達姆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
“1976年晉升為上將。1979年5月薩達姆將貝克爾軟禁,自任總統。1980年9月發動對鄰國伊朗的戰爭,期望通過打垮伊朗,來確立伊拉克在海灣地區的頭號霸主地位。”
世所矚目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導致伊拉克這個地處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貫全境的美麗國家瘡痍滿目,10萬生靈蒙難,第二大城市巴斯拉遭到空前浩劫,最大的石油輸出港法奧難以找到一座完整的建築物。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減少石油和非石油出口收入達900億美元,不僅使戰前所擁有的350億美元外匯儲備消耗殆盡,而且還背上了800多億美元的外債(還不包括所欠科威特的300億美元)。此次海灣戰爭爆發,據西方經濟專家測算,伊拉克的外債已高達2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
因之,西方輿論普遍認為,薩達姆·海珊是一個“桀騖不馴,冷酷無情,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言必行,行必果,敢於草率做出重大決定”。美國的著名心理學教授羅德·波斯特則稱其為“極具危險性的人物”。
因1975年伊拉克與敘利亞圍繞一個水壩發生爭執而充當調停人的沙烏地阿拉伯前石油大臣亞馬尼,在長達5個星期的時間裡不斷地往返穿梭於利雅得——巴格達——大馬土革之間,並多次同薩達姆·海珊進行了直接會談,從而對其了解頗深。1991年1月30日,這位已經卸職過了5年隱居生活的前石油大臣,在他位於瑞士南部的一棟豪華而幽靜的寓所里接受了巴西《閱讀》周刊記者的採訪。記者問道:“對於作為人的薩達姆,您的印象是什麼?”亞馬尼答道:“人?很難這樣稱他。他是一個殘酷和不認真的人。他殺人。當對為他工作的人的忠誠產生一點點懷疑時,就下令殺掉。他可能還下令殺掉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其他成員。他甚至還殺掉自己最親密的朋友,例如他的計劃部長,這位部長僅僅要求能有一點點民主。薩達姆甚至下令對由自己的同伴審判和處決所謂的‘敵人’的情景錄了像。將這個錄像帶分寄給該地區各國政府的領導人,包括寄給我們沙特國王。薩達姆對此感到驕傲。因此,他實際上具有不同的性格——殘酷無情和頑固!”
眾所周知,海灣戰事的潛在利益衝突,是對占世界儲量65.4%、產量36%的海灣石油控制權的爭奪。石油被稱作“液體烏金”,是現代工業的血液,無疑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而波斯灣沿岸國家恰恰掌握著這一與世界經濟命脈生死攸關的石油寶藏。據統計,1989年海灣地區的石油日產量達到1490萬桶。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為493.5萬桶/日,伊朗為293萬桶/日,伊拉克為283萬桶/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180萬桶/日,科威特為154萬桶/日。1989年,海灣地區的石油出口量為每天1360萬桶;也就是說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總量的91.3%用於出口,這些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西歐。1989年美國、日本、歐洲共同體的石油總進口量分別為每天795.2萬桶、380萬桶和798萬桶,而從海灣地區進口的石油分別占其總進口量的21%、70%和37.7%。截止到1990年1月1日,海灣地區探明的石油儲量達6517億桶。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儲量最多的五個國家全部集中在海灣地區,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2550億桶;伊拉克1000億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980億桶;科威特5億桶;伊朗930億桶。又有消息稱:科威特的地下石油儲量實際上已經超過沙烏地阿拉伯,很有可能一躍成為海灣地區的第一產油大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比喻,若干年之後,科威特將操縱著海灣石油輸出的“開關”。伊拉克藉助於強大的軍事實力將科威特強行劃入自己國家的版圖,除了尋找一條出海口和搶掠科威特的財富外,顯而易見的更為重要的企圖,是薩達姆想要控制住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產量和石油價格——這無異於卡住了美國和西方國家工業能源的“咽喉”。美國及西方國家為了維繫這條生命線,勢必寸步不讓、寸土必爭。
薩達姆·海珊——這個被西方國家稱之為“巴格達屠夫”、“中東希特勒”,而又被一些阿拉伯國家頌揚為“阿拉伯民族英雄”。“反帝先鋒”的伊拉克總統,既然敢以攪動海灣和中東局勢,在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肯定不會是一個等閒之輩。在巴格達遭受到美國空軍和盟國空軍“迄今集結的最大的機群”的大規模猛烈轟炸達5個多小時之後,人們即從電視屏幕上看到了他的形象:神情嚴肅,沒有絲毫的恐懼與驚慌。他跪在地上祈禱。然後宣稱:“一切戰鬥之母已經開始。伊拉克如今堅守在強大而牢固的陣地上……真主的願望——勝利即將來臨!”其後,這位現年53歲、身高6英尺的伊拉克武裝部隊總司令,又冒著有可能被美軍飛機轟炸的危險,一身戎裝步行在硝煙迷漫的巴格達街頭視察,接受士兵們的歡呼。他還巡視了已中彈嚴重毀損的空軍大樓和防空部隊司令部。薩達姆總統這一非同尋常的舉動,顯然是對布希總統的回敬與挑戰。
如果我們翻開薩達姆·海珊的履歷表,可以看到如下一組傳奇式記錄文字——
“1937年4月出生在巴格達北部提克里蒂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是一個遺腹子,由於家貧9歲才進學校。他的童年是在其叔父的瓜田裡度過的,18歲來到巴格達,積極投身於政治運動,19歲加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
“1959年10月,他在巴格達參與了企圖暗殺卡賽姆總理的行動,在街頭猛烈掃射卡塞姆乘坐的轎車。暗殺行動受挫,薩達姆的小腿被警衛的子彈擊中;受傷後,他忍受劇痛,自己用刮鬍刀和剪子把子彈從腿中剜出,化了裝,星夜兼程潛逃回老家。為了逃避當局的通緝和追捕,他一路風餐露宿,穿越荒無人煙的茫茫大沙漠,經過7天7夜的長途跋涉,才逃到敘利亞。
“1960年2月進入開羅大學,攻讀法律。1963年,他聽到伊拉克復興黨在一次政變中獲勝,推翻了卡賽姆的統治,隨即回國,出任復興黨地區領導機構成員,當時他只有26歲。同年11月,當時任總統的阿里夫將復興黨排擠出政府。1964年10月,薩達姆因從敘利亞邊界秘密運送武器入境密謀推翻阿里夫總統而鋃鐺入獄。1966年7月23日,薩達姆等3人在被押解去法庭審訊途中,逃出虎口。1968年7月17日,復興黨再度發動政變,推翻阿里夫政權,貝克爾出任總統,薩達姆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
“1976年晉升為上將。1979年5月薩達姆將貝克爾軟禁,自任總統。1980年9月發動對鄰國伊朗的戰爭,期望通過打垮伊朗,來確立伊拉克在海灣地區的頭號霸主地位。”
世所矚目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導致伊拉克這個地處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貫全境的美麗國家瘡痍滿目,10萬生靈蒙難,第二大城市巴斯拉遭到空前浩劫,最大的石油輸出港法奧難以找到一座完整的建築物。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減少石油和非石油出口收入達900億美元,不僅使戰前所擁有的350億美元外匯儲備消耗殆盡,而且還背上了800多億美元的外債(還不包括所欠科威特的300億美元)。此次海灣戰爭爆發,據西方經濟專家測算,伊拉克的外債已高達200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
因之,西方輿論普遍認為,薩達姆·海珊是一個“桀騖不馴,冷酷無情,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言必行,行必果,敢於草率做出重大決定”。美國的著名心理學教授羅德·波斯特則稱其為“極具危險性的人物”。
因1975年伊拉克與敘利亞圍繞一個水壩發生爭執而充當調停人的沙烏地阿拉伯前石油大臣亞馬尼,在長達5個星期的時間裡不斷地往返穿梭於利雅得——巴格達——大馬土革之間,並多次同薩達姆·海珊進行了直接會談,從而對其了解頗深。1991年1月30日,這位已經卸職過了5年隱居生活的前石油大臣,在他位於瑞士南部的一棟豪華而幽靜的寓所里接受了巴西《閱讀》周刊記者的採訪。記者問道:“對於作為人的薩達姆,您的印象是什麼?”亞馬尼答道:“人?很難這樣稱他。他是一個殘酷和不認真的人。他殺人。當對為他工作的人的忠誠產生一點點懷疑時,就下令殺掉。他可能還下令殺掉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其他成員。他甚至還殺掉自己最親密的朋友,例如他的計劃部長,這位部長僅僅要求能有一點點民主。薩達姆甚至下令對由自己的同伴審判和處決所謂的‘敵人’的情景錄了像。將這個錄像帶分寄給該地區各國政府的領導人,包括寄給我們沙特國王。薩達姆對此感到驕傲。因此,他實際上具有不同的性格——殘酷無情和頑固!”
眾所周知,海灣戰事的潛在利益衝突,是對占世界儲量65.4%、產量36%的海灣石油控制權的爭奪。石油被稱作“液體烏金”,是現代工業的血液,無疑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而波斯灣沿岸國家恰恰掌握著這一與世界經濟命脈生死攸關的石油寶藏。據統計,1989年海灣地區的石油日產量達到1490萬桶。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為493.5萬桶/日,伊朗為293萬桶/日,伊拉克為283萬桶/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180萬桶/日,科威特為154萬桶/日。1989年,海灣地區的石油出口量為每天1360萬桶;也就是說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總量的91.3%用於出口,這些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西歐。1989年美國、日本、歐洲共同體的石油總進口量分別為每天795.2萬桶、380萬桶和798萬桶,而從海灣地區進口的石油分別占其總進口量的21%、70%和37.7%。截止到1990年1月1日,海灣地區探明的石油儲量達6517億桶。迄今世界探明石油儲量最多的五個國家全部集中在海灣地區,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2550億桶;伊拉克1000億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980億桶;科威特5億桶;伊朗930億桶。又有消息稱:科威特的地下石油儲量實際上已經超過沙烏地阿拉伯,很有可能一躍成為海灣地區的第一產油大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比喻,若干年之後,科威特將操縱著海灣石油輸出的“開關”。伊拉克藉助於強大的軍事實力將科威特強行劃入自己國家的版圖,除了尋找一條出海口和搶掠科威特的財富外,顯而易見的更為重要的企圖,是薩達姆想要控制住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產量和石油價格——這無異於卡住了美國和西方國家工業能源的“咽喉”。美國及西方國家為了維繫這條生命線,勢必寸步不讓、寸土必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