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這是一場隱形戰爭。在海灣美伊對峙長達6個月之久的日子裡,美國情報部門調動了航天通信衛星、民用觀察衛星、光譜分析衛星,利用監聽、破譯、紅外線高空拍攝等一系列最先進的現代科學手段詳盡搜集伊拉克軍事情報,截獲了伊拉克領土上幾乎全部的無線電通訊聯絡信號,然後將截獲的數以百萬計的信息輸入電腦處理中心進行分析,最後依此制訂出了極其精確的攻擊目標。在戰爭打響的前6個小時,美國首先發動了一場強大得無孔不入的電子干擾戰:先由美國發射機查明伊拉克各電台的高頻、超高頻、甚高頻和特高頻信號,隨之向這些電台發射出相同的、卻更強的電波頻率,導致敵方電台信號充塞著噪音而根本聽不清楚,雷達螢光屏上則飛飄起一片斑斑點點的雪花;與此同時,美國的“F4G—野鼬鼬”式隱形戰鬥機又從空中撒下大量的干擾片,故意在敵方雷達上顯示出虛假的飛機磁信號目標,迷惑薩達姆的“空中眼睛”,讓伊拉克的“薩姆—6”地對空飛彈去追蹤那些虛無縹渺的“幽靈”——使敵人頃刻間變成了聾子和瞎子。據美國有線新聞廣播公司記者發自巴格達的消息報導,1月16日當厚重的夜幕降臨巴格達市區時,躲在寓所內神經緊張心緒複雜的市民們已無法從收音機里收聽到電台的廣播了。而在多國部隊方面,正如同一位法國電子專家所指出的:“我們則可以通過電波立即看到前線戰場上的一切變化,部隊前進方向、掩護手段、指揮部位置……只要敵方一個營展開武器裝備,它的雷達的電磁輻射立刻就會自動顯示在我們的螢光屏上了。”如此先進的電子技術,使得駐守在沙烏地阿拉伯指揮中心的美一歐聯軍的指揮官們可以同步觀察戰局的瞬息演變。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一次實力懸殊的較量。海灣時間0時50分,一個中隊的美軍戰鬥轟炸機群從沙烏地阿拉伯中部最大的空軍基地首航起飛,開始了對伊拉克閃電式的攻擊。法國電視五台駐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附近美軍基地的記者用驚喜的語調報導說:“在我的左面是一個民用機場,右面是一個軍用機場。現在,左面有兩架飛機起飛……”話音未落,記者又驚呼起來:“右面也開始了!右面也開始了!你們聽——”電視裡傳出飛機馬達的轟鳴聲。“一批飛機已經起飛,又一批起飛了。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是一次例行的演習,還是發起了對伊拉克軍隊的攻擊……”
當美國的“空中堡壘”B—52型戰略轟炸機飛臨巴格達上空時,伊拉克全然毫無知覺。這種巨型轟炸機在防空飛彈射程以外的25000英尺高空投下51枚MK—48炸彈,進行地毯式低飛500英尺轟炸(難怪駐守在拉希德大飯店裡的記者們聽不到飛機的引擎聲了)。直至炸彈飛蝗般落下,伊拉克的地面防空炮火才盲目地如同節日放焰火似地朝空中猛烈射擊。此後,一撥接著一撥國際聯軍的空軍轟炸機群,其中包括美國的F—15戰鬥轟炸機、F—16戰鬥機、F—4G戰鬥機、A—10攻擊機、F—111戰鬥轟炸機、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F—18戰鬥機、AV—8攻擊機、A—6攻擊機、A—7攻擊機,以及英國皇家空軍的“旋風”式格里斯轟炸機,開始了對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所有軍事設施——空軍基地、停在機場上的戰鬥機、“飛毛腿”飛彈發射基地、核反應設施、化學武器工廠、生化武器研究中心、軍械彈藥庫、軍隊指揮中心及通訊中心實施持續性不間斷的地毯式轟炸,決意要一舉摧毀、癱瘓或瓦解伊拉克的軍事反擊能力。
根據有關資料表明,伊拉克總共擁有2000多噸生物——化學戰武器的原料,即可以配備50萬枚彈頭。生化武器的殺傷力無疑是恐怖的。比如神經性的毒氣彈,爆炸之後可以延續一個多小時毒氣才能完全蒸發消失;再比如一顆10公升的毒氣彈,可以蔓延至直徑為20米左右的範圍;至於窒息性的瓦斯彈頭,爆炸之後其對人體的窒息效力,一直可延續幾天甚至於幾個星期的時間。美國軍方聲稱已炸毀了巴格達所有的生物——化學戰武器工廠。法國政府也證實說,他們的有關專家已檢測出伊拉克上空大氣層中的有毒成份大大超出了正常標準,故認為這是由於襲擊這些工廠所造成的。
與此同時,駐守在波斯灣海域的美國及西方國家的軍艦,炮聲呼嘯,火龍飛迸,連續向伊拉克及科威特境內的軍事目標發射去近百枚載有1000磅彈頭的“戰斧”式巡航飛彈。當第一批巡航飛彈飛向巴格達時,電子於擾戰達到了最為激烈的程度。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梁守槃先生介紹說,美國的這種“戰斧”式巡航飛彈,是70年代以後才發展起來的頗具攻擊威力的新型武器。“戰斧”式巡航飛彈的戰鬥部(殼體和炸藥)重1000磅(454公斤),飛彈直徑為0.527米,不帶助推器時長度為5.56米,帶助推器的長度為6.17米,主要用於攻擊地面目標。一是飛得遠,射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二是高低度飛行,可以避開敵方雷達的搜索,海面上飛行高度為7米至15米,陸地上飛行高度為60米,有小山坡地帶飛行高度為180米,以防盲目撞上山頭。“戰斧”式巡航飛彈依靠地形匹配技術制導,即事先對地面進行照相,將地面高度數據逐一存入計算機,再裝入彈頭內;發射時將指令輸入,巡航飛彈中的測高裝置便能自動依地形地貌飛行並尋找攻擊目標。“戰斧”式巡航飛彈命中精度圓概率為30米,也就是說,發射後將有一半的飛彈落在以目標為圓心、半徑為30米的圓內。簡言之,它可以從500英里外擊中龍門柱大小的目標。這種巡航飛彈可以攜帶核彈頭。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一次實力懸殊的較量。海灣時間0時50分,一個中隊的美軍戰鬥轟炸機群從沙烏地阿拉伯中部最大的空軍基地首航起飛,開始了對伊拉克閃電式的攻擊。法國電視五台駐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附近美軍基地的記者用驚喜的語調報導說:“在我的左面是一個民用機場,右面是一個軍用機場。現在,左面有兩架飛機起飛……”話音未落,記者又驚呼起來:“右面也開始了!右面也開始了!你們聽——”電視裡傳出飛機馬達的轟鳴聲。“一批飛機已經起飛,又一批起飛了。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是一次例行的演習,還是發起了對伊拉克軍隊的攻擊……”
當美國的“空中堡壘”B—52型戰略轟炸機飛臨巴格達上空時,伊拉克全然毫無知覺。這種巨型轟炸機在防空飛彈射程以外的25000英尺高空投下51枚MK—48炸彈,進行地毯式低飛500英尺轟炸(難怪駐守在拉希德大飯店裡的記者們聽不到飛機的引擎聲了)。直至炸彈飛蝗般落下,伊拉克的地面防空炮火才盲目地如同節日放焰火似地朝空中猛烈射擊。此後,一撥接著一撥國際聯軍的空軍轟炸機群,其中包括美國的F—15戰鬥轟炸機、F—16戰鬥機、F—4G戰鬥機、A—10攻擊機、F—111戰鬥轟炸機、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F—18戰鬥機、AV—8攻擊機、A—6攻擊機、A—7攻擊機,以及英國皇家空軍的“旋風”式格里斯轟炸機,開始了對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所有軍事設施——空軍基地、停在機場上的戰鬥機、“飛毛腿”飛彈發射基地、核反應設施、化學武器工廠、生化武器研究中心、軍械彈藥庫、軍隊指揮中心及通訊中心實施持續性不間斷的地毯式轟炸,決意要一舉摧毀、癱瘓或瓦解伊拉克的軍事反擊能力。
根據有關資料表明,伊拉克總共擁有2000多噸生物——化學戰武器的原料,即可以配備50萬枚彈頭。生化武器的殺傷力無疑是恐怖的。比如神經性的毒氣彈,爆炸之後可以延續一個多小時毒氣才能完全蒸發消失;再比如一顆10公升的毒氣彈,可以蔓延至直徑為20米左右的範圍;至於窒息性的瓦斯彈頭,爆炸之後其對人體的窒息效力,一直可延續幾天甚至於幾個星期的時間。美國軍方聲稱已炸毀了巴格達所有的生物——化學戰武器工廠。法國政府也證實說,他們的有關專家已檢測出伊拉克上空大氣層中的有毒成份大大超出了正常標準,故認為這是由於襲擊這些工廠所造成的。
與此同時,駐守在波斯灣海域的美國及西方國家的軍艦,炮聲呼嘯,火龍飛迸,連續向伊拉克及科威特境內的軍事目標發射去近百枚載有1000磅彈頭的“戰斧”式巡航飛彈。當第一批巡航飛彈飛向巴格達時,電子於擾戰達到了最為激烈的程度。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梁守槃先生介紹說,美國的這種“戰斧”式巡航飛彈,是70年代以後才發展起來的頗具攻擊威力的新型武器。“戰斧”式巡航飛彈的戰鬥部(殼體和炸藥)重1000磅(454公斤),飛彈直徑為0.527米,不帶助推器時長度為5.56米,帶助推器的長度為6.17米,主要用於攻擊地面目標。一是飛得遠,射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二是高低度飛行,可以避開敵方雷達的搜索,海面上飛行高度為7米至15米,陸地上飛行高度為60米,有小山坡地帶飛行高度為180米,以防盲目撞上山頭。“戰斧”式巡航飛彈依靠地形匹配技術制導,即事先對地面進行照相,將地面高度數據逐一存入計算機,再裝入彈頭內;發射時將指令輸入,巡航飛彈中的測高裝置便能自動依地形地貌飛行並尋找攻擊目標。“戰斧”式巡航飛彈命中精度圓概率為30米,也就是說,發射後將有一半的飛彈落在以目標為圓心、半徑為30米的圓內。簡言之,它可以從500英里外擊中龍門柱大小的目標。這種巡航飛彈可以攜帶核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