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只大學士榮祿,獨說義和團全系虛妄,就使有小小靈驗,亦系邪術,萬不可靠,屢將此意稟白太后。怎奈太后左右,統是端王黨羽,滿口稱讚義和團,單有榮祿一人反對,口眾我寡,哪裡還能挽回?太后又命端王管轄總理衙門,啟秀為副,對付交涉。莊王載勛、協辦大學士剛毅,統率義和團,準備戰守。於是京城裡面,來來往往,無非拳民,騷擾得了不得。
是時,京畿設武衛前後左右四軍,由宋慶、聶士成、馬玉昆、董福祥四人分領,董福祥本甘肅巨匪,經左宗棠收撫後,超摧甘肅提督,調入內用,統帶武衛後軍,駐紮薊州。董軍部下,純系甘勇,董又一粗莽武夫,受端王暗中籠絡,命他率軍入衛。此時的拳民,已是橫行京都,肆無忌憚,又加那一班輕躁狂妄,毫無紀律的甘勇,成群結隊,驅入京中,這京城還能安靜嗎?當下毀鐵路,拆電線,搗洋房,紛紛擾擾,鬧個不休。並擁到正陽門內東交民巷,把各國公使館,團團圍住,鎮日攻打。各公使拼命防守,一面咨照總署,嚴詞詰問。總署已歸端王管理,所有洋人公文,簡直不理。正陽門內外,被焚千餘家,獨使館巍然存在,不被攻入。清廷還要降旨,嘉獎拳民及甘勇,拳民越加得勢,甘勇也越發胡行。那個意氣揚揚的端郡王,坐在總署,只望攻入公使館的捷音,忽報: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被甘勇殺死在永定門外,端王大叫道:"殺得好!殺得好!"又報德國公使林德男爵,擬來總署,途次由拳民擊斃。端王喜極,又連聲叫道:"好義民!好義民!"正在說著,由外面遞進一角緊急公文,乃直督裕祿所發。端王拆開一瞧,皺了皺眉,與啟秀密談數語,遂入宮奏報太后。太后道:"洋人真是可惡,聯絡八國,來索大沽炮台,這事倒不易處置。"端王道:"有這班義民效力,還怕什麼洋鬼子?清太后即降旨宣戰便了。"太后遲疑未決,端王道:"這事已成騎虎萬難再下,老佛爺若瞧著外交團照會,就要不戰,也是不能。"太后道:"什麼照會?"端王道:"奴才已著啟秀進呈,在門外恭候懿旨。
太后立命宣入。啟秀行過了禮,即把照會呈上。太后不瞧猶可,瞧了一瞧,不覺大怒,把照會一擲,起坐拍案道:他們怎麼敢幹涉我的大權?這事可忍,何事不可忍?我也顧不得許多了,拼死一戰,比受他們的欺侮,還強得多哩!
隨命端王、啟秀預召各王大臣,於明晨會議鑾儀殿,二人唯唯而退。這照會中是什麼言語,激怒太后?乃是端王囑啟秀假造出來,內說要太后歸政,把大權讓還皇帝,廢大阿哥,並許洋兵一萬入京。太后不辨真偽,因此大怒。第二天五更時分,軍機大臣世鐸、榮祿、剛毅、王文韶、啟秀、趙舒翹皆到。天色將明,太后獨御儀鑾殿,垂詢開戰事宜。
第147節:八國聯軍侵華(2)
榮祿含淚跪奏道:"中國與各國開戰,原非由我啟釁,乃是各國自取。遭義和團重創的西什庫教堂俯視舊照但圍攻使館,決不可行。若照端王等主張,恐怕宗廟社稷俱罹危險,且即殺死使臣數人,也不能顯揚國威,徒費氣力,毫無益處。"太后怒道:"你若執定這個主意,最好是勸洋人趕快出京,免至圍攻。我不能再壓制義和團了。你要是除這話外,再沒有別的好主意,可即退出,不必在此多話。"榮祿叩頭而退。啟秀由靴中取出所擬宣戰諭旨,進呈慈覽。太后隨閱隨語道:"很好,很好!我的意思,也是這樣。"又問各軍機大臣是否同意?軍機大臣不敢異言,都說誠如聖意。太后乃入宮早膳。約過一二小時,復御勤政殿,召見各王公。光緒帝亦到,候太后轎至,跪接而入。端王載漪、慶王奕匡、莊王載勛、恭王溥偉、醇王載灃、貝勒載濂、載瀅及端正弟載瀾、載瀛,並軍機大臣、六部滿漢尚書、九卿、內務府大臣、各旗副都統,黑壓壓地擠滿一殿。但聽太后厲聲道:"洋人此次侮我太甚,我不能再為容忍。我始終約束義和團,不欲開戰,直至昨日看了外交團致總理衙門的照會,竟敢要我歸政,才知此事不能和平解決。皇帝自己承認不能執掌政權,外國何得干預?現在聞有外國兵艦,駛至大沽,強索大沽炮台,無禮已極,如何忍耐得住?諸王大臣等如有所見,不妨直陳。"言畢,坐待了好一歇,不見有什麼奏請,又側視光緒帝,問他意見。光緒帝遲疑良久,方說:"請聖母聽榮祿言,勿攻使館,應即將各國使臣,送至天津。"言至此,仰瞻太后容貌已是略變,太后身後,站著李蓮英,好像護法韋馱,威稜四射。光緒帝不禁震懾;回看各王公,正對著端王眼光,仿佛如惡煞神一般,非常兇悍。嚇得戰戰兢兢,急回臉稟太后道:"這,這乃最大的國事,不敢決斷,仍請太后做主。"太后不答。時趙舒翹已升任刑部尚書,當即上奏,請明發上諭,滅除內地洋人,免做外國間諜,泄露軍情。太后命軍機大臣斟酌覆奏。於是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依次進諫,統說"與世界各國宣戰,寡不敵眾,必至敗績。
外侮一入,內亂隨發,後患不堪設想,懇求皇太后、皇帝聖明裁斷"等語。袁昶並言:"臣在總理衙門當差二年,見外國人都和平講禮,不致干涉中國內政。據臣愚見,請太后歸政的照會,未必是真。"這句話,正打中端王心坎,即勃然變色,斥袁昶道:"好膽大的漢奸,敢在殿中妄說!"隨又向太后道:"老佛爺肯聽這漢奸的說話嗎?"太后命袁昶退出,並責端王言語暴躁,不應面辱廷臣。隨命軍機頒發宣戰的諭旨,電達各省。又令榮祿明日通知各使,如願今晚離京,即應派兵保護,妥送至津。各王公陸續退出,只端王及弟載瀾,尚留殿中,奏對多時。大約是密陳戰術,外人無從聞知,亦無從臆造。只許、袁二公自退朝後,又聯銜上奏,極陳拳民縱橫恣肆,放火殺人,激怒強鄰,震驚宮闕,實屬罪大惡極,萬不可赦。請責成大學士榮祿,痛行剿辦,並懸賞緝獲拳民首領,務絕根株,然後可阻住洋兵,削平巨患。
是時,京畿設武衛前後左右四軍,由宋慶、聶士成、馬玉昆、董福祥四人分領,董福祥本甘肅巨匪,經左宗棠收撫後,超摧甘肅提督,調入內用,統帶武衛後軍,駐紮薊州。董軍部下,純系甘勇,董又一粗莽武夫,受端王暗中籠絡,命他率軍入衛。此時的拳民,已是橫行京都,肆無忌憚,又加那一班輕躁狂妄,毫無紀律的甘勇,成群結隊,驅入京中,這京城還能安靜嗎?當下毀鐵路,拆電線,搗洋房,紛紛擾擾,鬧個不休。並擁到正陽門內東交民巷,把各國公使館,團團圍住,鎮日攻打。各公使拼命防守,一面咨照總署,嚴詞詰問。總署已歸端王管理,所有洋人公文,簡直不理。正陽門內外,被焚千餘家,獨使館巍然存在,不被攻入。清廷還要降旨,嘉獎拳民及甘勇,拳民越加得勢,甘勇也越發胡行。那個意氣揚揚的端郡王,坐在總署,只望攻入公使館的捷音,忽報: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被甘勇殺死在永定門外,端王大叫道:"殺得好!殺得好!"又報德國公使林德男爵,擬來總署,途次由拳民擊斃。端王喜極,又連聲叫道:"好義民!好義民!"正在說著,由外面遞進一角緊急公文,乃直督裕祿所發。端王拆開一瞧,皺了皺眉,與啟秀密談數語,遂入宮奏報太后。太后道:"洋人真是可惡,聯絡八國,來索大沽炮台,這事倒不易處置。"端王道:"有這班義民效力,還怕什麼洋鬼子?清太后即降旨宣戰便了。"太后遲疑未決,端王道:"這事已成騎虎萬難再下,老佛爺若瞧著外交團照會,就要不戰,也是不能。"太后道:"什麼照會?"端王道:"奴才已著啟秀進呈,在門外恭候懿旨。
太后立命宣入。啟秀行過了禮,即把照會呈上。太后不瞧猶可,瞧了一瞧,不覺大怒,把照會一擲,起坐拍案道:他們怎麼敢幹涉我的大權?這事可忍,何事不可忍?我也顧不得許多了,拼死一戰,比受他們的欺侮,還強得多哩!
隨命端王、啟秀預召各王大臣,於明晨會議鑾儀殿,二人唯唯而退。這照會中是什麼言語,激怒太后?乃是端王囑啟秀假造出來,內說要太后歸政,把大權讓還皇帝,廢大阿哥,並許洋兵一萬入京。太后不辨真偽,因此大怒。第二天五更時分,軍機大臣世鐸、榮祿、剛毅、王文韶、啟秀、趙舒翹皆到。天色將明,太后獨御儀鑾殿,垂詢開戰事宜。
第147節:八國聯軍侵華(2)
榮祿含淚跪奏道:"中國與各國開戰,原非由我啟釁,乃是各國自取。遭義和團重創的西什庫教堂俯視舊照但圍攻使館,決不可行。若照端王等主張,恐怕宗廟社稷俱罹危險,且即殺死使臣數人,也不能顯揚國威,徒費氣力,毫無益處。"太后怒道:"你若執定這個主意,最好是勸洋人趕快出京,免至圍攻。我不能再壓制義和團了。你要是除這話外,再沒有別的好主意,可即退出,不必在此多話。"榮祿叩頭而退。啟秀由靴中取出所擬宣戰諭旨,進呈慈覽。太后隨閱隨語道:"很好,很好!我的意思,也是這樣。"又問各軍機大臣是否同意?軍機大臣不敢異言,都說誠如聖意。太后乃入宮早膳。約過一二小時,復御勤政殿,召見各王公。光緒帝亦到,候太后轎至,跪接而入。端王載漪、慶王奕匡、莊王載勛、恭王溥偉、醇王載灃、貝勒載濂、載瀅及端正弟載瀾、載瀛,並軍機大臣、六部滿漢尚書、九卿、內務府大臣、各旗副都統,黑壓壓地擠滿一殿。但聽太后厲聲道:"洋人此次侮我太甚,我不能再為容忍。我始終約束義和團,不欲開戰,直至昨日看了外交團致總理衙門的照會,竟敢要我歸政,才知此事不能和平解決。皇帝自己承認不能執掌政權,外國何得干預?現在聞有外國兵艦,駛至大沽,強索大沽炮台,無禮已極,如何忍耐得住?諸王大臣等如有所見,不妨直陳。"言畢,坐待了好一歇,不見有什麼奏請,又側視光緒帝,問他意見。光緒帝遲疑良久,方說:"請聖母聽榮祿言,勿攻使館,應即將各國使臣,送至天津。"言至此,仰瞻太后容貌已是略變,太后身後,站著李蓮英,好像護法韋馱,威稜四射。光緒帝不禁震懾;回看各王公,正對著端王眼光,仿佛如惡煞神一般,非常兇悍。嚇得戰戰兢兢,急回臉稟太后道:"這,這乃最大的國事,不敢決斷,仍請太后做主。"太后不答。時趙舒翹已升任刑部尚書,當即上奏,請明發上諭,滅除內地洋人,免做外國間諜,泄露軍情。太后命軍機大臣斟酌覆奏。於是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依次進諫,統說"與世界各國宣戰,寡不敵眾,必至敗績。
外侮一入,內亂隨發,後患不堪設想,懇求皇太后、皇帝聖明裁斷"等語。袁昶並言:"臣在總理衙門當差二年,見外國人都和平講禮,不致干涉中國內政。據臣愚見,請太后歸政的照會,未必是真。"這句話,正打中端王心坎,即勃然變色,斥袁昶道:"好膽大的漢奸,敢在殿中妄說!"隨又向太后道:"老佛爺肯聽這漢奸的說話嗎?"太后命袁昶退出,並責端王言語暴躁,不應面辱廷臣。隨命軍機頒發宣戰的諭旨,電達各省。又令榮祿明日通知各使,如願今晚離京,即應派兵保護,妥送至津。各王公陸續退出,只端王及弟載瀾,尚留殿中,奏對多時。大約是密陳戰術,外人無從聞知,亦無從臆造。只許、袁二公自退朝後,又聯銜上奏,極陳拳民縱橫恣肆,放火殺人,激怒強鄰,震驚宮闕,實屬罪大惡極,萬不可赦。請責成大學士榮祿,痛行剿辦,並懸賞緝獲拳民首領,務絕根株,然後可阻住洋兵,削平巨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