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妥協,包括日軍撤出印度 *** 南部,對日戰爭本來不是不可避免的。”

  這種看法重申了美國駐東京大使的電報和報告,但是邱吉爾認為這些意見很逆

  耳,當克雷吉的報告終於在一九四三年九月流傳開來後,他曾設法加以壓制。首相

  指出,“這是一份非常古怪的文件,也是一份應該認真保密的文件”,顯然他是擔

  心,由於提出羅斯福或許在某個方面對加速戰爭的爆發負有責任一事,對英美關係

  可能造成損害。“對所發生的事情比這個文件更加片面、更加親日的說法,我以往

  簡直未曾見過……。”他還把同日本的決裂寫成好象是十足的災難。“……[ 其實

  ],日本襲擊美國,因而使美國全力投入戰爭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這種和解是否實際可行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決定放棄臨時協議的是美國—

  —從而使太平洋戰爭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更引人入勝的正是十一月二十五日晚間到第二天早晨發生的事,當晚科德爾·

  赫爾(從一切可以得到的證據來判斷)顯然打算在上午十時向日本人提出美國的臨

  時協議文本。後來,在二十六日,他在電話中同陸軍部長交談時宣布,他“差不多

  已經決定”不提出休戰建議,“而是把事情全部推翻——去對他們說,他根本沒有

  什麼其他的建議了。”

  從後來發生的事件來看,證明這項決定是美國歷史上最為重大的決定之一。可

  是,如果我們要去相信那些有關的人批准留給後代人的文本,那麼看起來應該認為,

  這件事是發現了日本人口是心非之後的憤怒反應。究竟是哪一件證據促使總統和他

  的國務卿猛然徹底改變了主意,決定切實做到斷絕外交交涉,從而危及美國的全部

  軍事戰略,還始終是人們猜測的問題。

  新的證據出現了,國務卿和陸軍部長作的解釋原來已經為人們所接受,現在又

  投上了疑雲,在作出決定使襲擊珍珠港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上,他們兩人都是工具。

  十分有趣的是,他們兩人的說法在側重點上也有重大的不同。科德爾·赫爾在

  他的《回憶錄》中提出,促使他重新考慮的是邱吉爾夜裡來的電報:“首相想知道,

  蔣委員長在臨時協議中是否只得到‘極少的一份’。他說,中國是使他擔憂的原因,

  中國一旦潰敗必將大大增加我們的共同危險。在同國務院商討了這個問題之後,我

  得出了結論,我們應該取消臨時協議。而是應該只向日本人提出十點建議作為總的

  解決辦法,臨時協議本來就是這個解決辦法的先導。”至於構成赫爾作出決定的其

  他因素,他舉出美國的輿論;中國人的強烈反對;其他有關國家的政府“要麼是不

  贊成,要麼是懶洋洋的”反應,以及“日本同意臨時協議的希望不大”。

  邱吉爾在他自己的回憶錄中的說法竭力設法縮小他對影響這項決定可能起的作

  用。他在一九五○年寫道:“我知道這種想法具有的危險性,說是‘英國人設法把

  我們拖進了戰爭’。因此、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它應該歸屬的地方,也就是交到總統

  手裡。”他還堅持:“我們直到目前還沒有聽說過這個‘十點照會’,這個照會不

  僅滿足了我們的願望和有關政府的願望,而且的確還超過了我們敢於要求的一切。”

  使人感興趣的還有,他聲稱英國政府必須依靠美國人送來的“魔術”小組截獲文件,

  這些文件“是向我們轉述的,但是必然要延誤時間——有的時候要遲兩三天——我

  們才能收到。所以我們並不是隨時都知道總統或赫爾先生知道的全部情況。我倒不

  是埋怨這件事。”

  十一月二十六日早晨亨利·摩根索來到總統的臥室時,總統究竟知道多少情況

  則是一件大可猜測的事。羅斯福顯然剛剛收到了某些使他大為震驚的消息,因為

  “他不曾動過他的咖啡。當科德爾·赫爾來到時,他面前放著腦鯡魚,正要開始吃

  魚。他同赫爾說著話,一西試著用餐,不過等到他講完了話,飯菜已經涼了,他並

  沒有吃。”羅斯福顯然答應過赫爾,他將會見中國大使和宋子文,“使他們冷靜下

  來”。

  亨利·史汀生的日記表明,是他那天上午打的電話使總統感到極為驚愕。陸軍

  部長說到前一天的下午他怎樣在國防委員會的會議開完後回到他的辦公室,看到軍

  事情報局(G-2 )負責人的一份文件已經送到。他的日記里記載著“有五個師從山

  東和山西來到上海,從上海登船——有三、四十艘或五十艘船——有人在台灣以南

  看到這些船。我立即找到赫爾,告訴他這件事,並且把G-2 文件的抄本送去給他和

  總統。”

  總統據說是沒有收到他送的抄本。但是史汀生第二天早晨打電話問他“是否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