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是弱軍戰勝強敵的重要方法。
歷史上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蜀彝陵之戰、
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
人,因而取勝的。
1946年底,我東北野戰軍第4 縱隊進行的新開嶺戰役,面對強敵多路進
攻,採取誘敵深入,後發制人的方針。通過沈安線的運動防禦,主動撤離小
市,分水嶺阻擊戰,賽馬集的放棄、占領、再放棄,打擊、分散和調動了敵
人,最終得以在新開嶺地區迅速集中,並設置了一個 “口袋”,創造了殲敵
第25 師的戰機,打了一個漂亮仗。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我軍創造性地繼承和
發展了古代兵家後發制人的思想,先後創造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收緊
陣地、 “蘑菇”戰術和牽牛鼻子等戰法,大大豐富了兵學理論寶庫。
攻防相濟。古人講,“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其意是說攻防結合,
靈活轉換。敵軍開始進攻時,隊形往往靠攏,齊頭並進,防禦一方可以通過
攻防相濟,迫敵分散、拉開,創造戰機。從歷史上看,這種方法大體採取三
種形式。
其一頂抗為計,誘敵。敵軍分路進攻,意在合擊。防禦者可以通過分兵
抵禦,促使敵人各路進展不一,我主力置於便於機動位置,適時抓住戰機,
殲滅冒進、突出之敵。例如,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中的橫城反擊作戰,就是
利用運動防禦阻敵,抓住戰機反擊取勝的。
其二,頂放結合,縱敵。敵軍進攻,一線推進,防禦一方可通過有計劃
的 “放”,縱敵一部突出冒進,予以殲滅。1947年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不性急,不分兵,持重待機,通過多種手段,攻防相
濟,故意示弱,放開正面,利用敵急於同我軍決戰的心理,使齊頭並進之敵
中出現突出冒進之師,一舉殲滅敵整編74 師。
其三,敵進我進,調敵。正面戰場難以殲敵,敵後方有隙可乘時,可采
用此法,調敵回援,殲敵於運動中。1946年魯西南戰役,我軍正確地執行了
軍委和毛澤東關於南下外線出擊的指示,果斷地甩開正面戰場的敵人主力,
採取敵進我進戰法,向敵既敏感、又薄弱的魯西南後方挺進,採取攻其必救,
殲其救者的戰法,首先殲滅了分散孤立之敵,迫敵來援,爾後又殲滅援敵於
① 《毛澤東選集》第187 頁。
運動之中。
三、現代條件下的集中兵力問題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我們固然要努力發展,但在武器裝備方面,短時期
內根難完全消除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較長時期內,仍然要立足於依靠劣勢裝
備,消滅膽敢入侵之敵。
入侵之敵在異國作戰,勢必遭到全體軍民的頑強抗擊,其失敗的命運是
註定了的。何況今天的中國人民軍隊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要強大。我們抵
抗外來侵略仍然依靠人民戰爭,實行積極防禦的方針。我們的作戰原則仍然
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當然不是照搬過去的經驗,而應有所創造,
有所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軍事目的,使現代化軍隊擁有比以往任
何時代都強大的火力,快速的機動力,和超常的偵察預警能力。武器裝備的
大量更新,必然引起軍隊作戰方式的改進甚至變革。可以預見,未來戰爭中
集中兵力這一傳統命題,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出現許多新特點。
其一,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的矛盾變得尤為突出。既要保證軍隊集中足
夠的兵力兵器,又要保證在集中的過程中免遭敵大規模毀傷武器的襲擊,生
存與反生存的對抗將充斥戰場的各個領域,集中與分散相互滲透的趨勢更加
明顯。
其二,集中與反集中的鬥爭日趨激烈、複雜。現代化軍隊機動力不斷提
高,既為進攻一方在較短時間裡集中兵力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使防禦一
方能夠迅速集中兵力對抗進攻者。
其三,現代化軍隊偵察預警能力普遍提高,隱蔽地集中兵力,不為敵所
察覺的可能性相對減小。偵察與反偵察、破壞與反破壞鬥爭相互作用,構成
了一幅奇妙複雜的戰爭景觀。提高指揮員集中兵力的謀略水平,難度更大、
要求更高了。
劣勢裝備軍隊與技術發達的國家軍隊相比,存在著機功差、火力差、信
息差等缺點。如何縮小這些差距,是劣勢裝備軍隊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劣
勢裝備軍隊要戰勝強敵,必須在謀略上勝敵一籌,通過施計用謀,縮小與敵
的機動差;揚長避短,縮小與敵的火力差,巧施佯動欺騙,縮小與敵的信息
差,要摒棄那種與 “龍王比寶”式的較量,善於創造戰場的局部優勢對敵局
部劣勢,戰而勝之,進而逐步奪取總體上的優勢。
未來戰爭,要獲取局部上的優勢,必須通過時間、力量、態勢和生存能
歷史上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蜀彝陵之戰、
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
人,因而取勝的。
1946年底,我東北野戰軍第4 縱隊進行的新開嶺戰役,面對強敵多路進
攻,採取誘敵深入,後發制人的方針。通過沈安線的運動防禦,主動撤離小
市,分水嶺阻擊戰,賽馬集的放棄、占領、再放棄,打擊、分散和調動了敵
人,最終得以在新開嶺地區迅速集中,並設置了一個 “口袋”,創造了殲敵
第25 師的戰機,打了一個漂亮仗。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我軍創造性地繼承和
發展了古代兵家後發制人的思想,先後創造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收緊
陣地、 “蘑菇”戰術和牽牛鼻子等戰法,大大豐富了兵學理論寶庫。
攻防相濟。古人講,“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其意是說攻防結合,
靈活轉換。敵軍開始進攻時,隊形往往靠攏,齊頭並進,防禦一方可以通過
攻防相濟,迫敵分散、拉開,創造戰機。從歷史上看,這種方法大體採取三
種形式。
其一頂抗為計,誘敵。敵軍分路進攻,意在合擊。防禦者可以通過分兵
抵禦,促使敵人各路進展不一,我主力置於便於機動位置,適時抓住戰機,
殲滅冒進、突出之敵。例如,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中的橫城反擊作戰,就是
利用運動防禦阻敵,抓住戰機反擊取勝的。
其二,頂放結合,縱敵。敵軍進攻,一線推進,防禦一方可通過有計劃
的 “放”,縱敵一部突出冒進,予以殲滅。1947年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
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不性急,不分兵,持重待機,通過多種手段,攻防相
濟,故意示弱,放開正面,利用敵急於同我軍決戰的心理,使齊頭並進之敵
中出現突出冒進之師,一舉殲滅敵整編74 師。
其三,敵進我進,調敵。正面戰場難以殲敵,敵後方有隙可乘時,可采
用此法,調敵回援,殲敵於運動中。1946年魯西南戰役,我軍正確地執行了
軍委和毛澤東關於南下外線出擊的指示,果斷地甩開正面戰場的敵人主力,
採取敵進我進戰法,向敵既敏感、又薄弱的魯西南後方挺進,採取攻其必救,
殲其救者的戰法,首先殲滅了分散孤立之敵,迫敵來援,爾後又殲滅援敵於
① 《毛澤東選集》第187 頁。
運動之中。
三、現代條件下的集中兵力問題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我們固然要努力發展,但在武器裝備方面,短時期
內根難完全消除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較長時期內,仍然要立足於依靠劣勢裝
備,消滅膽敢入侵之敵。
入侵之敵在異國作戰,勢必遭到全體軍民的頑強抗擊,其失敗的命運是
註定了的。何況今天的中國人民軍隊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要強大。我們抵
抗外來侵略仍然依靠人民戰爭,實行積極防禦的方針。我們的作戰原則仍然
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當然不是照搬過去的經驗,而應有所創造,
有所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軍事目的,使現代化軍隊擁有比以往任
何時代都強大的火力,快速的機動力,和超常的偵察預警能力。武器裝備的
大量更新,必然引起軍隊作戰方式的改進甚至變革。可以預見,未來戰爭中
集中兵力這一傳統命題,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出現許多新特點。
其一,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的矛盾變得尤為突出。既要保證軍隊集中足
夠的兵力兵器,又要保證在集中的過程中免遭敵大規模毀傷武器的襲擊,生
存與反生存的對抗將充斥戰場的各個領域,集中與分散相互滲透的趨勢更加
明顯。
其二,集中與反集中的鬥爭日趨激烈、複雜。現代化軍隊機動力不斷提
高,既為進攻一方在較短時間裡集中兵力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使防禦一
方能夠迅速集中兵力對抗進攻者。
其三,現代化軍隊偵察預警能力普遍提高,隱蔽地集中兵力,不為敵所
察覺的可能性相對減小。偵察與反偵察、破壞與反破壞鬥爭相互作用,構成
了一幅奇妙複雜的戰爭景觀。提高指揮員集中兵力的謀略水平,難度更大、
要求更高了。
劣勢裝備軍隊與技術發達的國家軍隊相比,存在著機功差、火力差、信
息差等缺點。如何縮小這些差距,是劣勢裝備軍隊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劣
勢裝備軍隊要戰勝強敵,必須在謀略上勝敵一籌,通過施計用謀,縮小與敵
的機動差;揚長避短,縮小與敵的火力差,巧施佯動欺騙,縮小與敵的信息
差,要摒棄那種與 “龍王比寶”式的較量,善於創造戰場的局部優勢對敵局
部劣勢,戰而勝之,進而逐步奪取總體上的優勢。
未來戰爭,要獲取局部上的優勢,必須通過時間、力量、態勢和生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