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來。 《孫子》說:“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
① 管仲: 《管子·制分》。
① 陳光憲: 《歷代名將事略·先擊》。
② 馬惠裕: 《武備集要》。
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①在西方,菲特烈大帝甚至認為“為將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怎樣使敵人多分
②
散他的兵力,這樣就可以達到各個破敵的目的。” 公元200 年,曹操與袁紹
對峙於官渡,荀攸向曹操獻計:袁軍勢眾,必須設法分散它的兵力,請你到
延津後,派兵偽裝成渡河,吸引袁軍,這時你再率領輕裝去襲擊白馬的袁軍。
袁紹聽到曹軍渡黃河,果然分兵冒進,曹操乘勢擊白馬袁軍,斬了顏良,解
了白馬之圍。分則弱,集則強。強調避集擊散,以集中對分散,是我軍常用
戰法。1946 年宿北戰役後,我軍擬殲敵整 74 師於運動之中,因國民黨第 7
軍、整28 師靠攏,不好打,遂轉鋒北上發動魯南攻勢,一舉殲滅了號稱“鐵
甲縱隊”的整26 師。正如劉伯承指出的,拿我們的分散部隊去耗散敵人集中
的部隊,是為了拿我們集中的部隊殲滅敵人分散的部隊,達到一戰而勝,再
及其餘。
包圍迂迴,穿插分割,這也是我軍各個殲滅敵人的常用戰法。化整為零,
逐口吃,利於速決全殲。
(四)妙在虛實、奇正轉化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離不開 “詐”和“奇”。
虛實結合。 “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
①
為之以撤而應之以張。” 這就是虛虛實實,誘敵分散、輕進,爾後集中兵力,
戰而勝之。以實為虛,以強示弱,引敵誤入圈套,以虛為實,以寡示眾,以
弱示強,恫嚇敵人,迫敵分兵抵禦,實則實之,故意示實,使敵誤以為我虛,
輕兵冒進;虛則虛之,力量弱,故意裝出更弱的樣子,調敵分兵。虛實結合,
合情合理,使敵不知我所攻,也不曉我所守,兵力分散,給我以可乘之機。
戰國時期,白起示弱於趙括,調趙軍冒進輕出,坑殺於長平。這是實則
虛之的佳作。
公元394 年,後燕王慕容垂準備進攻西燕,公開進行戰爭宣傳,以迷惑
西燕王慕容永,西燕王得知敵軍壓境便分兵把守各路關口,慕容垂卻按兵不
動。慕容永見此景頓生疑心,以為敵人可能從南面迂迴太行山,便調動主力
加強南面,結果被慕容垂親率主力從太行山北端攻入天井關。這是一個典型
的用實則實之以破敵的戰例。
戰爭實踐還證明,多路多方向進攻可收虛實結合,分散敵人之效。雖然
進攻方向多,需要分散自己的一定兵力,但能夠得到在主要方向上以我集中
對敵分散的效果。多方向攻擊,敵不知我主要方向所在,必然 “備多”而致
“眾寡”。因此,從古到今,軍事家大都重視多方向有重點的圍攻,以達我
專敵分的目的。
奇正相生。謀貴用奇,奇出自正,無正則無所謂奇。 《唐太宗李衛公問
對》中卷說: “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正擊之;以正為奇者,敵意其
①
正,則吾奇擊之,使敵勢常虛,我勢常實。” 只有正沒有奇和只有奇而沒有
正都不行,只有奇正相生,才能使敵勢常 “虛”,我勢常“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以C 集團軍群迫使法軍分兵守備馬奇諾防線,而
① 《孫子·虛實篇》。
② 《戰爭藝術》第153 頁。
① 劉安: 《淮南子·兵略訓》。
①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卷。
以主力隱蔽地繞道馬其諾防線側後,一舉打敗法軍。1946年,我中原野戰軍
突圍作戰,以一部兵力佯裝主力,誘敵分散堵截,掩護真的主力迅速擺脫敵
軍重兵包圍。所以古人說,善用兵的人 “無不正,無不奇”。“奇正相生”,
就象一個鐵環,誰能找到它的頭呢?
(五)妙在後發制人和攻防相濟
“後發制人”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還是以弱勝強的戰策。一般說來,
優勢敵軍進攻開始時,士氣正旺,隊形密集,弱點未盡暴露。隨著時間推移,
敵人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隊勢逐漸拉開,集中之敵變成分散之敵。從這個
意義上說,後發制人,較為有利。當然,後發制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首
先動手。要在 “後發”中爭取主動,必須設法牽著敵人走。毛澤東曾形象地
舉過一個例子: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
①
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毛澤
東舉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和林沖放對的事例,說明了誘敵深入,後發制人
① 管仲: 《管子·制分》。
① 陳光憲: 《歷代名將事略·先擊》。
② 馬惠裕: 《武備集要》。
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①在西方,菲特烈大帝甚至認為“為將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怎樣使敵人多分
②
散他的兵力,這樣就可以達到各個破敵的目的。” 公元200 年,曹操與袁紹
對峙於官渡,荀攸向曹操獻計:袁軍勢眾,必須設法分散它的兵力,請你到
延津後,派兵偽裝成渡河,吸引袁軍,這時你再率領輕裝去襲擊白馬的袁軍。
袁紹聽到曹軍渡黃河,果然分兵冒進,曹操乘勢擊白馬袁軍,斬了顏良,解
了白馬之圍。分則弱,集則強。強調避集擊散,以集中對分散,是我軍常用
戰法。1946 年宿北戰役後,我軍擬殲敵整 74 師於運動之中,因國民黨第 7
軍、整28 師靠攏,不好打,遂轉鋒北上發動魯南攻勢,一舉殲滅了號稱“鐵
甲縱隊”的整26 師。正如劉伯承指出的,拿我們的分散部隊去耗散敵人集中
的部隊,是為了拿我們集中的部隊殲滅敵人分散的部隊,達到一戰而勝,再
及其餘。
包圍迂迴,穿插分割,這也是我軍各個殲滅敵人的常用戰法。化整為零,
逐口吃,利於速決全殲。
(四)妙在虛實、奇正轉化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離不開 “詐”和“奇”。
虛實結合。 “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
①
為之以撤而應之以張。” 這就是虛虛實實,誘敵分散、輕進,爾後集中兵力,
戰而勝之。以實為虛,以強示弱,引敵誤入圈套,以虛為實,以寡示眾,以
弱示強,恫嚇敵人,迫敵分兵抵禦,實則實之,故意示實,使敵誤以為我虛,
輕兵冒進;虛則虛之,力量弱,故意裝出更弱的樣子,調敵分兵。虛實結合,
合情合理,使敵不知我所攻,也不曉我所守,兵力分散,給我以可乘之機。
戰國時期,白起示弱於趙括,調趙軍冒進輕出,坑殺於長平。這是實則
虛之的佳作。
公元394 年,後燕王慕容垂準備進攻西燕,公開進行戰爭宣傳,以迷惑
西燕王慕容永,西燕王得知敵軍壓境便分兵把守各路關口,慕容垂卻按兵不
動。慕容永見此景頓生疑心,以為敵人可能從南面迂迴太行山,便調動主力
加強南面,結果被慕容垂親率主力從太行山北端攻入天井關。這是一個典型
的用實則實之以破敵的戰例。
戰爭實踐還證明,多路多方向進攻可收虛實結合,分散敵人之效。雖然
進攻方向多,需要分散自己的一定兵力,但能夠得到在主要方向上以我集中
對敵分散的效果。多方向攻擊,敵不知我主要方向所在,必然 “備多”而致
“眾寡”。因此,從古到今,軍事家大都重視多方向有重點的圍攻,以達我
專敵分的目的。
奇正相生。謀貴用奇,奇出自正,無正則無所謂奇。 《唐太宗李衛公問
對》中卷說: “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正擊之;以正為奇者,敵意其
①
正,則吾奇擊之,使敵勢常虛,我勢常實。” 只有正沒有奇和只有奇而沒有
正都不行,只有奇正相生,才能使敵勢常 “虛”,我勢常“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以C 集團軍群迫使法軍分兵守備馬奇諾防線,而
① 《孫子·虛實篇》。
② 《戰爭藝術》第153 頁。
① 劉安: 《淮南子·兵略訓》。
①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卷。
以主力隱蔽地繞道馬其諾防線側後,一舉打敗法軍。1946年,我中原野戰軍
突圍作戰,以一部兵力佯裝主力,誘敵分散堵截,掩護真的主力迅速擺脫敵
軍重兵包圍。所以古人說,善用兵的人 “無不正,無不奇”。“奇正相生”,
就象一個鐵環,誰能找到它的頭呢?
(五)妙在後發制人和攻防相濟
“後發制人”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還是以弱勝強的戰策。一般說來,
優勢敵軍進攻開始時,士氣正旺,隊形密集,弱點未盡暴露。隨著時間推移,
敵人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隊勢逐漸拉開,集中之敵變成分散之敵。從這個
意義上說,後發制人,較為有利。當然,後發制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首
先動手。要在 “後發”中爭取主動,必須設法牽著敵人走。毛澤東曾形象地
舉過一個例子: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
①
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毛澤
東舉 《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和林沖放對的事例,說明了誘敵深入,後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