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②

  都是上一步行動的結果,而真正的集中即為有計劃分散偽結果。” 實際上,

  我們所說的集中也是相對的,因為集中本身就是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戰爭

  指導者只有善於將集中與分散巧妙地結合起來,才可謂真正找到了用兵的奧

  妙。

  (二)妙在各個殲敵

  1、先弱後強。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我軍的傳統戰法。各個殲

  滅,首先要揀弱敵打。毛澤東一再強調指出:當敵人使用許多旅分路向我前

  進的時候,我們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於適當時機,首先包圍殲擊軟弱的,

  或者是較少援助的,或者是地理民情對我最為有利而對敵不利的一路或一

  部,得手後,依據情況,或者再殲敵一路或一部,或收兵休整,準備再戰。

  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強大之敵。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

  後取大城市。

  “避實擊虛”,古已有之。公元前632 年,晉楚城濮之戰,普軍巧妙地

  避開了楚軍堅強的中軍,採取了擇弱而擊的戰法,首先擊敗由陳、蔡兩國臨

  時拼湊起來的右軍,接著誘殲了較弱的左軍,爾後合軍夾擊中軍,聚眾撲強,

  ② 曼施坦因: 《失去的勝利》第264 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第 577 頁。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 卷第71 頁。

  ① 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第927 頁。

  ② 利德爾·哈特: 《戰略論》第457 頁。

  大敗楚軍。

  管仲講 “凡用兵之法,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

  ①

  者瑕。” 實質上說的就是先弱後強,各個破敵的道理。劉伯承元帥把以弱耗

  強,以強擊弱,以散耗集,以集滅散作為我軍以弱勝強的基本方法。避實而

  擊虛。虛破則實亡,避堅而擊瑕,瑕亡則堅消,所以善用兵的軍事家無不強

  調從弱處下手,從瑕處開刀,以對敵造成泰山壓頂之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史達林格勒會戰,蘇軍反攻把主突方向選擇在較為

  薄弱的羅馬尼亞和義大利軍隊正面,一舉突破敵軍防線,達成對德軍第6集

  團軍的合圍。1948年我軍進行的睢杞戰役,不是以殲滅整五軍為目標,而是

  以殲滅戰鬥力較弱的區壽年兵團為目標,從而保證了對敵的速決全殲。

  先弱後強,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強大之敵的原則,並不排

  斥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打 “強”敵。在戰爭中,處於年線作戰的軍隊,往

  往易遭敵多路分進合擊,各路敵人對我威脅不一。擇弱而殲之,雖不失為防

  御中爭取主動的妙招,但在一定條件下,善於選擇對己威脅最大的敵人作為

  殲擊對象,對於粉碎敵之進攻,達到一戰而定局的目的具有更積極的意義。

  1946 年宿北戰役,面對敵四路進攻的形勢,在選擇何路之敵作為殲擊目標

  時,華野首長設想了五個方案,陳毅同志認為,以集中力量殲滅進攻沭陽一

  路敵人為最好,其理由是四路敵人中,以進攻沭陽的一路敵軍對我威脅最大,

  只有集中兵力殲滅該路敵人,才能取得主動,有利於改變整個戰場形勢。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對在戰爭中打強敵

  必要性的最好發揮。清代陳光憲說: “有先擊強者,謂強破自潰也。”“選

  ①

  銳以沖之”, 擊強拔首,可震撼敵營而激勵我士氣。1947 年孟良崗戰役,

  在選擇殲擊目標上,華野首長認為,強和弱是相對的,整 74 師是強敵;但也

  有其固有弱點,該敵是重裝備部隊,進入山區,地形對其不利,機動受限制,

  重裝備不能發揮威力,其強點相對削弱了,同時該敵十分驕橫,同其他敵軍

  矛盾很深,在我圍殲該敵又堅決阻援的情況下,其它敵軍不會奮力救援。於

  是定下了殲敵整74 師的決心。用陳毅的話說,我們就是要有從百萬軍中取上

  將首級的氣概。結果是我們如願以償,蔣介石則傷心不已。

  2、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古今中外,聰明的軍事家都力爭打運動之敵。

  ②

  “攻必先其所寡,擊必先其所動。”這裡的 “動”即是指運動之敵。運動之

  敵好打,是因為它沒有工事依託,準備不充分,利於我出其不意,速決全殲

  之。圍城打援,圍三缺一,攻其必救,圍魏救趙等戰法,都是智調靜止之敵

  為運動之敵,以便速殲的傳統戰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也是我軍確定作

  戰方向,選擇殲擊日標的重要著眼點之一。中央紅軍第一次反 “圍剿”作戰,

  決心集中兵力伏擊從源頭出動之敵,但該敵察覺我有準備,不脫離源頭居高

  臨下的陣地,我軍兩度開進小布設伏,又兩次忍耐撤回,後來終於等到了殲

  敵 18師於運動中的戰機。

  (三)妙在我專而敵分

  高明的軍事家,在強調我 “專”時,總是把它與造成敵之“分”結合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