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戰綱要》九大原則第三條寫道:“必須在決定性的地點和時間集中作戰力量。”

  ②蘇軍宣稱: “在常規條件下,勝利實施進攻的基本條件是在主要突擊方向

  ③

  上……建立決定性的優勢。” (《蘇軍軍事基本情況》)。西方軍界對此嘲

  弄說:俄國將軍們在核桃面前總是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拿大錘。用 “大錘”砸

  “核桃”固然法不合度,但從中可見蘇軍是多麼地崇尚力量優勢。

  1974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巧妙地先集中兵力打敗較弱的敘軍,爾

  後轉鋒南下,再勝埃軍,堪稱局部戰爭中的成功之例。

  人們皆知重點用兵的必要,但臨到戰場卻每每有人分散兵力,終為對手

  所敗。新朝王莽平分兵力導致昆陽之戰敗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法軍分兵把

  口致使法國倫亡。1947年我軍四平攻堅戰,當時認為7個師攻城,即可達成

  足夠的兵力優勢,實際上並未超過守城兵力的一倍,攻擊一開始就感到兵力

  不足,一線突擊力量單薄,同時,採取了一線部署,平推戰法,敵人不僅無

  後顧之憂,並得以集中優勢兵力對我實施各個擊破。古人講:“兵之貴合也,

  ①

  合則勢強,合則氣旺,合則心堅。” 四平攻堅戰的失利,恰恰是因為未能處

  理好合與分的關係,沒有重點用兵所致。

  重點用兵,不僅表現在主要作戰方向上,在同一方向上也應有重點,不

  能平分兵力。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不但必須應用於

  ②

  戰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須應用於戰術的部署方面。” 解放戰爭時期的蘇中

  戰役,我軍不僅在戰役上堅持重點用兵,在戰術上亦是如此。戰役中,我僅

  以野戰軍3 個團在地方部隊配合下防守邵伯,以占野戰軍80%的兵力機動作

  戰,這就使我每戰集中 16至20 個團打敵一路或一部,居於絕對優勢。如李

  堡戰鬥,我用 16個團打敵3 個團,又如如黃戰鬥,我用 16個團打敵5 個團,

  這就保證了每戰速決全殲。

  重點用兵,不僅表現在進攻上,同樣也適用於防禦,這就是重點設防,

  重點守備。約米尼曾說過, “對於防守方面,我唯一要提出的忠告,就是兵

  力不可過分的分散,不要想處處都實行設防,因為這種企圖是絕對不可能

  ①

  的。”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軍處處設防,企圖與日軍打陣地戰,拼消耗,

  結果失地千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後期,德軍處處守備,企圖力保

  ② 美陸軍 《作戰綱要》第289 頁。

  ③ 《蘇軍軍事基本情況》第136 頁。

  ① 尹賓商: 《白豪子兵藟·合》。

  ② 《毛澤東選集》第1039 頁。

  ① 約米尼: 《戰爭藝術》第184 頁。

  每一寸占領的土地,到頭來損兵折將。關於這一點,德軍將領曼施坦因的話

  ②

  耐人尋昧: “凡是妥守住一切的人,往往最後將會喪失一切。”

  戰爭經驗一再表明,作戰的勝負不能只看雙方總兵力的多少,關鍵在於

  戰場上實際起作用的兵力之眾寡。不善於用兵者,雖眾 “分兵則力屈”;善

  用兵者,雖寡, “並敵一向”則眾。通過施謀用計,常常能由總體上的弱,

  轉化為各個局部上的強,進而減煞敵人總體上的優勢。

  古今中外,弱者勝強不乏其例,中國古代有名的新漢昆陽之戰,秦晉淝

  水之戰等都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法國拿破崙指揮的戰役大多是以

  弱勝強。拿破崙說,在戰爭中,勝利屬於懂得怎樣在決定性的地點集中最大

  兵力的一方。1814年法蘭西戰役中,他 “以少數兵員牽制聯軍全部兵力於塞

  ③

  納河流域達兩月之久” ,在這一戰役中“雖然整個說來兵力始終比入侵的敵

  人少得多,但是他每次在攻擊點都能夠造成優勢,而且通常都獲得了勝利。”

  ④

  集中兵力是與分散兵力相對而言的。集中要集得得體,分散要分得適度。

  克勞塞維茨認為: “過分集中兵力會造成兵力的浪費,而兵力的浪費又會使

  ①

  其它地點上兵力不足。” 幾千年來,在戰爭的棋盤上,聚與散、分與合的矛

  盾互相排斥,又互相滲透。古人講: “聚不聚為孤旅”,“分不分為糜軍”,

  說的就是集與分、合與張兩者不可們廢,而且有度。一般說,處於內線作戰

  的軍隊,為著集中兵力首殲敵一路,時常需要分散兵力去阻止或牽制其他諸

  路敵人。有時從總體上說,用於分散作戰的兵力還可能占半數以上。例如孟

  良崮戰役,我集中5 個縱隊殲敵整 74 師,以 4 個縱隊阻緩。而濟南戰役我軍

  以44%的兵力攻城,而以56%的兵力打援或阻援。利德爾·哈特寫道:“首

  先自己分散引起敵人方面分散,然後才是自己的集中。所以任何下一步行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