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一、集中兵力與克敵制勝
②
《孫子》說:“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鎰、銖,是古
代重量單位。1鎰為 24 兩。1 兩為24 銖。鎰與銖的比例為 576:1。以鎰稱
銖比喻為兵力占絕對優勢,以銖稱鎰比喻為兵力占絕對劣勢); “用兵之法
③ ④
十者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 “以眾擊寡”, “並敵一向,千
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孫子》的這些論述,揭示了用兵的規律性的東
西,特別是其中的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是很可取的。一是用兵要以實力為基
礎;二是用兵要有重點,不能四面出擊;三是只有以集中對分散,才能奏效。
以上三條都有個鬥智問題。
後人對集中兵力原則的論述,直到克勞塞維茨為止,還沒有超過 《孫子》
的。至於運用得好的,那倒不乏其例。例如中國的孫臏、韓信、陸遜等都是
集中使用兵力的能手。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 1619年3 月進行的薩爾滸之戰中,他以6.8万旗兵
對 11萬明軍,採取 “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巧妙集中兵力,結
果大敗明軍。拿破崙在其20 餘年的戎馬生涯中,進行過50 多次大的戰役,
多數戰役取得了成功。他的用兵突出特點就是:在決定性的時間最大限度地
集中兵力於一個決定性的方向和地點,造成局部優勢,一戰而勝,再及其餘。
奧斯特利茨戰役堪稱拿破崙用兵史上最光輝的一頁。此役,他以了萬法軍大
戰 10萬俄奧聯軍,結果以法軍獲全勝,俄奧聯軍慘敗而告終。對這次戰役,
恩格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 “這是戰略上的奇蹟,只要戰爭還存在,
①
這次戰役就不會被忘記。” 拿破崙以少勝多 (從總體上說)的秘訣在善於集
中兵力。
自覺地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解釋和運用集中兵力的原則,是在馬克思
主義產生之後。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
物質力量才能摧毀。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第 326 頁。
② 《孫子·形篇》。
③ 《孫子·謀攻篇》。
④ 《孫子·虛實篇》。
① 轉引自 《古今中外百戰評》第174 頁。
恩格斯說: “埃帕米農達斯第一個創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決幾乎一切決
戰的偉大的戰術原則: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決定性地段進
行主攻。”①
據查:埃帕米農達斯 (約公元前420—362 年),是古希臘底比斯城邦的
統帥,特維奴隸主民主制領袖。公元 371 年,他曾以 “斜楔”陣法敗斯巴達
克軍於留克特拉,次年率軍侵入伯羅奔尼撒,再予斯巴達克軍以重創,從而
樹立了底比斯在希臘的霸權,後在曼捉尼亞戰役中傷亡。
《孫子》一書,大約成書於公元前496 年至前453 年間。 《孫子》提出
的集中兵力原則比埃帕爾米農達斯還早,可能恩格斯當時還未看到 《孫子》
譯文,故把埃帕米農達斯說成是集中兵力原則的第一個創立者。
毛澤東用唯物辯證法的哲理對集中兵力作了系統的論述,並在中國革命
戰爭的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這一原則。
毛澤東形象地說: “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之容易打勝,這是常識中包含
②
的真理。” 又說:“我們的經驗,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
小於我或等於我或稍大於我之敵,則往往勝利。”③
毛澤東比喻說,一個手掌伸開手指打人是沒有勁的,只有捏成拳頭打人
才有力。十個手指按十個跳蚤,結果一個也捉不到。
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這是毛澤東一貫的作戰指導思想。
十大軍事原則中文字最多的一條原則就是:“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
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
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採用給敵人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
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面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
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
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 (就數量來說),但在每
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
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①
毛澤東關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論述,特別精彩、特別值得
我們領會的是辯證法思想。如果說集中優勢兵力的唯物論道理,前人大體上
都已講過了。那未對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辯證法,毛澤東作
②
《孫子》說:“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鎰、銖,是古
代重量單位。1鎰為 24 兩。1 兩為24 銖。鎰與銖的比例為 576:1。以鎰稱
銖比喻為兵力占絕對優勢,以銖稱鎰比喻為兵力占絕對劣勢); “用兵之法
③ ④
十者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 “以眾擊寡”, “並敵一向,千
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孫子》的這些論述,揭示了用兵的規律性的東
西,特別是其中的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是很可取的。一是用兵要以實力為基
礎;二是用兵要有重點,不能四面出擊;三是只有以集中對分散,才能奏效。
以上三條都有個鬥智問題。
後人對集中兵力原則的論述,直到克勞塞維茨為止,還沒有超過 《孫子》
的。至於運用得好的,那倒不乏其例。例如中國的孫臏、韓信、陸遜等都是
集中使用兵力的能手。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 1619年3 月進行的薩爾滸之戰中,他以6.8万旗兵
對 11萬明軍,採取 “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巧妙集中兵力,結
果大敗明軍。拿破崙在其20 餘年的戎馬生涯中,進行過50 多次大的戰役,
多數戰役取得了成功。他的用兵突出特點就是:在決定性的時間最大限度地
集中兵力於一個決定性的方向和地點,造成局部優勢,一戰而勝,再及其餘。
奧斯特利茨戰役堪稱拿破崙用兵史上最光輝的一頁。此役,他以了萬法軍大
戰 10萬俄奧聯軍,結果以法軍獲全勝,俄奧聯軍慘敗而告終。對這次戰役,
恩格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 “這是戰略上的奇蹟,只要戰爭還存在,
①
這次戰役就不會被忘記。” 拿破崙以少勝多 (從總體上說)的秘訣在善於集
中兵力。
自覺地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解釋和運用集中兵力的原則,是在馬克思
主義產生之後。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
物質力量才能摧毀。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第 326 頁。
② 《孫子·形篇》。
③ 《孫子·謀攻篇》。
④ 《孫子·虛實篇》。
① 轉引自 《古今中外百戰評》第174 頁。
恩格斯說: “埃帕米農達斯第一個創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決幾乎一切決
戰的偉大的戰術原則: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決定性地段進
行主攻。”①
據查:埃帕米農達斯 (約公元前420—362 年),是古希臘底比斯城邦的
統帥,特維奴隸主民主制領袖。公元 371 年,他曾以 “斜楔”陣法敗斯巴達
克軍於留克特拉,次年率軍侵入伯羅奔尼撒,再予斯巴達克軍以重創,從而
樹立了底比斯在希臘的霸權,後在曼捉尼亞戰役中傷亡。
《孫子》一書,大約成書於公元前496 年至前453 年間。 《孫子》提出
的集中兵力原則比埃帕爾米農達斯還早,可能恩格斯當時還未看到 《孫子》
譯文,故把埃帕米農達斯說成是集中兵力原則的第一個創立者。
毛澤東用唯物辯證法的哲理對集中兵力作了系統的論述,並在中國革命
戰爭的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這一原則。
毛澤東形象地說: “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之容易打勝,這是常識中包含
②
的真理。” 又說:“我們的經驗,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
小於我或等於我或稍大於我之敵,則往往勝利。”③
毛澤東比喻說,一個手掌伸開手指打人是沒有勁的,只有捏成拳頭打人
才有力。十個手指按十個跳蚤,結果一個也捉不到。
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這是毛澤東一貫的作戰指導思想。
十大軍事原則中文字最多的一條原則就是:“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
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
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採用給敵人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
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面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
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
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 (就數量來說),但在每
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
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①
毛澤東關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論述,特別精彩、特別值得
我們領會的是辯證法思想。如果說集中優勢兵力的唯物論道理,前人大體上
都已講過了。那未對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辯證法,毛澤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