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認為抗登陸已經成功,於是組織部隊全力進行反擊。正當阿守軍全部注意力
放在正面的反擊時,英軍則悄悄地出動了直升機,派出精銳部隊在阿守軍的
背後進行了機降,占領了阿軍的後勤設施,並切斷了阿軍的後勤供應線。這
時阿軍才如夢初醒,知道遭受了奇襲。阿軍在慌忙中又全面展開火力戰,企
圖以火力打開通向後方的通道。此舉又中英軍之計。阿軍在無後勤支援的情
況下不知節省彈藥,直至彈盡糧絕,被迫投降。
(三)乘敵之隙。
所謂隙,就是犯錯誤。所謂乘隙,就是鑽空子。空子是客觀存在的。毛
澤東在 《論持久戰》中深刻地分析了這個問題:“自古無不犯錯誤的將軍,
敵人之有岔子可尋,正如我們自己也難免出岔子。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
的。”
毛澤東接著舉了一個例子:在抗日戰爭初期日寇低估了我們的抗日愛國
的民眾力量,本想少少出點兵力,就可以打勝。結果碰了釘子,來了一個大
大的 “意想不到”。這就是敵人的“隙”,就是敵人的錯誤。
空子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示形”
和 “佯動”。
毛澤東舉了紅軍為戰勝敵人第三次反圍剿進行戰略退卻的例子。為了“造
成和發現敵人的過失”,紅軍主力需要退卻。 “要這樣做,遲卻的終點,就
不能限定於某一地區。有時退到該地區還無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幾步,待
敵發生可乘之隙。”主動退卻的結果,終於找到了出奇制勝的機會。
(四)奇不離詐
① 《孫子·虛實篇》。
奇正的運用必須與實虛運用相結合起來。
詐不離奇,奇不離詐。用奇應靈活多變。墨守成規的戰法,是與出奇制
勝沒有緣分的。軍事謀略中的出奇,要摸清敵方將帥的心態變化和真正企圖,
同時切不可讓敵人摸到我們的行動意圖。因此在行動上要真真假假,變化莫
測;要脫乎常態,讓敵人多來幾個 “意想不到”。
我國解放戰爭時期西北戰場的三戰三捷,是結合虛實巧用奇正的範例。
中國人民解放軍陝甘寧野戰部隊於1947年3 月25 日至5 月4 日進行的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役,是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彭德懷、習仲勛等指
揮下,於延安東北地區連續進行的三次殲滅戰。三戰共殲敵 1.4萬餘人,為
粉碎敵人重點進攻西北的企圖奠定了基礎。當時西北戰場的敵我兵力對比是
10 :1,敵人的氣焰十分囂張,我軍與之一交手,卻能連勝三局,真不容易。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軍採取誘敵深入方針, “蘑菇”戰術,以及欺詐和佯
動等計謀,是出奇制勝、達成戰役目的的重要因素。
首戰青化砭,殲敵31 旅 (欠1個團)。
西北我軍主動撤出延安後,根據胡宗南集團仗恃其兵力優勢,急於尋找
我主力決戰的企圖和驕狂心理,決心將計就計,誘敵就範。遂以第 1縱隊一
部與敵保持接觸,佯裝掩護 主力撤退之勢,誘敵主力向延安西北的安塞方向
追擊,而我軍主力,則秘密地向延安東北的甘谷驛、青化砭、蟠龍地區轉移,
待機殲敵。敵為我軍的佯動所迷惑,誤認為我軍主力向安塞方向撤退,即以
整編第 1軍之5 個旅向安塞撲去;同時令其第31 旅 (欠第91 團)前出青化
砭,保障其主力翼側的安全。
我軍悉敵第31 旅前出青化砭情報後,決心集中5 個旅,以伏擊戰法,在
青化砭以南地區殲滅該敵。3 月25 日,敵第31 旅由拐峁出動北犯,10時,
進入我伏擊圈內。我軍按預定部署,攔頭斷尾,東西夾擊,迅猛攻擊,經 1
小時40 分鐘激戰,將該敵2900 余敵人全部消滅,敵旅長李紀雲被活捉,我
軍首戰告捷。
繼戰羊馬河,殲敵 135旅。
青化砭戰役後,果然不出我所料,敵調頭東進,圍追我軍。我軍為達使
敵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然後尋機殲敵的目的,遂以部分兵力吸引疲憊敵人,
敵人向東,我向西,主力於3 月底轉移到蟠龍西北地區休整,隱蔽待機。
敵31 旅被殲,才知我軍主力在延安東北地區,即令整編第 1軍5 個旅與
整編第29 軍,分向延川及其以北地區進犯,追尋我軍決戰。敵自3 月26 日
至4 月3 日先後占領延長、延川、清澗和瓦窯堡,但均撲空,兵疲糧缺,陷
於進退維谷之中。遂以 135旅守備瓦窯堡,主力於4 月6 日南下蟠龍、青化
砭地區補給,視情況行動。
我軍發現北進之敵有抽兵南下援晉的意圖後,為了拖住敵人,策應太岳
兵團在晉南作戰,決定打擊經永坪南下之敵整編第29 軍,但未奏效,主力機
智的轉移至蟠龍、瓦窯堡大道兩側地區待機殲敵。
永坪一仗,敵發現我軍主力尚未遠離,即以整編第 1、第29 軍 11個旅,
放在正面的反擊時,英軍則悄悄地出動了直升機,派出精銳部隊在阿守軍的
背後進行了機降,占領了阿軍的後勤設施,並切斷了阿軍的後勤供應線。這
時阿軍才如夢初醒,知道遭受了奇襲。阿軍在慌忙中又全面展開火力戰,企
圖以火力打開通向後方的通道。此舉又中英軍之計。阿軍在無後勤支援的情
況下不知節省彈藥,直至彈盡糧絕,被迫投降。
(三)乘敵之隙。
所謂隙,就是犯錯誤。所謂乘隙,就是鑽空子。空子是客觀存在的。毛
澤東在 《論持久戰》中深刻地分析了這個問題:“自古無不犯錯誤的將軍,
敵人之有岔子可尋,正如我們自己也難免出岔子。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
的。”
毛澤東接著舉了一個例子:在抗日戰爭初期日寇低估了我們的抗日愛國
的民眾力量,本想少少出點兵力,就可以打勝。結果碰了釘子,來了一個大
大的 “意想不到”。這就是敵人的“隙”,就是敵人的錯誤。
空子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示形”
和 “佯動”。
毛澤東舉了紅軍為戰勝敵人第三次反圍剿進行戰略退卻的例子。為了“造
成和發現敵人的過失”,紅軍主力需要退卻。 “要這樣做,遲卻的終點,就
不能限定於某一地區。有時退到該地區還無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幾步,待
敵發生可乘之隙。”主動退卻的結果,終於找到了出奇制勝的機會。
(四)奇不離詐
① 《孫子·虛實篇》。
奇正的運用必須與實虛運用相結合起來。
詐不離奇,奇不離詐。用奇應靈活多變。墨守成規的戰法,是與出奇制
勝沒有緣分的。軍事謀略中的出奇,要摸清敵方將帥的心態變化和真正企圖,
同時切不可讓敵人摸到我們的行動意圖。因此在行動上要真真假假,變化莫
測;要脫乎常態,讓敵人多來幾個 “意想不到”。
我國解放戰爭時期西北戰場的三戰三捷,是結合虛實巧用奇正的範例。
中國人民解放軍陝甘寧野戰部隊於1947年3 月25 日至5 月4 日進行的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役,是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彭德懷、習仲勛等指
揮下,於延安東北地區連續進行的三次殲滅戰。三戰共殲敵 1.4萬餘人,為
粉碎敵人重點進攻西北的企圖奠定了基礎。當時西北戰場的敵我兵力對比是
10 :1,敵人的氣焰十分囂張,我軍與之一交手,卻能連勝三局,真不容易。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軍採取誘敵深入方針, “蘑菇”戰術,以及欺詐和佯
動等計謀,是出奇制勝、達成戰役目的的重要因素。
首戰青化砭,殲敵31 旅 (欠1個團)。
西北我軍主動撤出延安後,根據胡宗南集團仗恃其兵力優勢,急於尋找
我主力決戰的企圖和驕狂心理,決心將計就計,誘敵就範。遂以第 1縱隊一
部與敵保持接觸,佯裝掩護 主力撤退之勢,誘敵主力向延安西北的安塞方向
追擊,而我軍主力,則秘密地向延安東北的甘谷驛、青化砭、蟠龍地區轉移,
待機殲敵。敵為我軍的佯動所迷惑,誤認為我軍主力向安塞方向撤退,即以
整編第 1軍之5 個旅向安塞撲去;同時令其第31 旅 (欠第91 團)前出青化
砭,保障其主力翼側的安全。
我軍悉敵第31 旅前出青化砭情報後,決心集中5 個旅,以伏擊戰法,在
青化砭以南地區殲滅該敵。3 月25 日,敵第31 旅由拐峁出動北犯,10時,
進入我伏擊圈內。我軍按預定部署,攔頭斷尾,東西夾擊,迅猛攻擊,經 1
小時40 分鐘激戰,將該敵2900 余敵人全部消滅,敵旅長李紀雲被活捉,我
軍首戰告捷。
繼戰羊馬河,殲敵 135旅。
青化砭戰役後,果然不出我所料,敵調頭東進,圍追我軍。我軍為達使
敵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然後尋機殲敵的目的,遂以部分兵力吸引疲憊敵人,
敵人向東,我向西,主力於3 月底轉移到蟠龍西北地區休整,隱蔽待機。
敵31 旅被殲,才知我軍主力在延安東北地區,即令整編第 1軍5 個旅與
整編第29 軍,分向延川及其以北地區進犯,追尋我軍決戰。敵自3 月26 日
至4 月3 日先後占領延長、延川、清澗和瓦窯堡,但均撲空,兵疲糧缺,陷
於進退維谷之中。遂以 135旅守備瓦窯堡,主力於4 月6 日南下蟠龍、青化
砭地區補給,視情況行動。
我軍發現北進之敵有抽兵南下援晉的意圖後,為了拖住敵人,策應太岳
兵團在晉南作戰,決定打擊經永坪南下之敵整編第29 軍,但未奏效,主力機
智的轉移至蟠龍、瓦窯堡大道兩側地區待機殲敵。
永坪一仗,敵發現我軍主力尚未遠離,即以整編第 1、第29 軍 11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