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將帥們沒有不用正兵和奇兵的,他們使用的是奇還是正,使人奠能揣測,所

  以正兵也能勝,奇兵也能勝。如果他們不把奇正分合變化融匯貫通,怎麼能

  達到奇正的妙用呢?這就道出了奇正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所以,活用奇正

  之法,是指揮員必須把握的高超謀略藝術。至於在運用奇正之術中有些什麼

  轉化規律,這正是軍事謀略學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古人對奇正的辯證關係有過許多精闢的論述: “正兵貴先,奇兵貴後。

  或先或後,制敵者也。”①

  “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斗將也;奇正皆得,國之

  輔也。”②

  大凡將領,僅會用 “正”而不會用“奇”的,只是能防禦的守將;僅會

  用 “奇”而不會用 “正”的,只是能進攻的斗將;只有“奇正”之法都會運

  用的,才是輔佐國家的良將。

  “夫奇兵者,正兵之變也;伏兵者,奇兵之別(分支)也。奇非正,則

  無所恃;正非奇,則無以取勝。故不虞 (出敵意料)以擊則謂之奇兵,匿形

  而發則渭之伏兵,其實則一也。”③

  “法云:有正無奇,雖整不烈,無以致勝也;有奇無正,雖銳無恃,難

  ① 《百戰奇法·奇戰》

  ② 《孫子·勢篇》

  ① 《尉繚子·勒卒令第十八》。

  ②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

  ③ 《武經總要》前集卷四,《制度四·兵》。

  於控御也。”①

  (二)歷代兵家重奇

  《孫子·勢篇》曰:“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意思是說,將帥統兵作戰,受敵攻擊而不敗,皆因善於運用奇正的謀略。

  “歷觀前志,連百分之師,兩敵相向列陣以戰,而不用奇者,未有不敗

  ②

  亡也。故兵不奇則不勝。” “制勝者,常在奇也。”

  ③

  “奇正者,用兵之鈴鍵(鎖鑰),制勝之樞機也。”

  奇正者,所以致敵之虛實也。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以奇。

  苟將不知奇正,則雖知敵虛實,安能致之哉!④

  避實擊虛,出奇制勝,是歷代兵家指導戰爭的重要軍事謀略。毛澤東大

  大豐富、發展了這一思想。例如:他開創故首先從農村突破,農村包圍城市,

  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在十大軍事原則中提出的“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

  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在戰略進攻時採取的兩翼鉗制,中間突破,三路大

  軍經略中原,以及誘敵深入,揀弱的打等等,從指導戰爭的藝術角度講,都

  是避實擊虛,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

  出奇制勝是毛澤東同志的軍事謀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曾說過:我

  們的戰法,是公開的,但是我們如何使用這些戰法,則不告訴敵人。我們作

  戰一般是採用奇襲。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紅軍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

  在前後三次反 “圍剿”鬥爭中,紅軍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接連打勝仗,在

  鬥爭中不斷壯大。在各次作戰中,毛澤東的軍事謀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其中出奇制勝,是他的一個絕招。

  在 20 世紀30 年代的條件下,能統帥大軍如此大膽地出奇兵,化險為夷,

  真是當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由於第三次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江西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 “圍剿”失

  敗,紅軍主力被迫撤出蘇區,進行長征,實際上是進行戰略大退卻。在退卻

  中毛澤東重新指揮紅軍擺脫了單純的 “敵追我退”的被動局面。就當時的態

  勢而言,一味退卻,是退不出去的,因為敵人兵多勢強,並且採取了前堵後

  追的部署。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斷然採取了一系列的出奇制勝的戰法,在

  軍事行動上忽東忽西,忽南忽北,牽著敵人的鼻子搞 “大遊行”。從四渡赤

  水到強渡金沙江,巧妙地跳出了敵人的合擊圈,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

  截,粉碎了蔣介石的戰略計劃,中央紅軍終於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

  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後,毛澤東把游擊戰提到戰略的高度,這是20 世紀

  世界戰爭史上的創舉。游擊戰爭中的 “出奇制勝”極其豐富多采,沒有“奇”

  就沒有成功的游擊戰。當今世界上的軍事理論界稱毛澤東為 “游擊戰爭”之

  父。說毛澤東的 “神奇莫測”的戰法使世界上的軍事家們 “眼花鐐亂”。

  二、出奇制勝的運用

  ① 何良臣: 《陣紀》卷二,《奇正虛實》。

  ② 《武經總要》前集卷四,《制度四·奇兵》。

  ③ 《十一家注孫子·勢篇》王皙注。

  ④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出奇制勝的應用手段是千差萬別的。但是就研究其規律性來說,是能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