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提出: “自春秋至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戰爭指導者們鬥智
斗謀,各顯神通:李牧偃兵不成驕匈奴,李廣解鞍牧馬卻強敵,趙雲巧設空
城賺曹操……極盡詭詐之能事。到唐代,太宗李世民更把詭道歸納上升為誤
① 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第1 卷第 3 篇。
① 斯威布: 《希臘的神話和傳說》第492 頁。
② 《韓非子·難一》。
①
敵術,他說: “朕觀千章方句,不出乎多方以誤之一句而已” 。“多方以誤
之”原出自春秋後期伍員之口,這句話高度概括出詭道領域之廣、種類之多、
手法之活,深得詭道之要領。唐朝以後,兵家研究詭道蜂起,尤其是明朝,
詭道兵書大增。 《武備志》中的《二十一史戰略考》絕大部分記載的是歷史
上以詭道指導戰爭的內容。 《草廬經略》、《百戰奇略》等詭道專著,分門
別類地詳細研究、論述詭詐之法,使兵家詭道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詭道的
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如:圍魏救趙、聲東擊西、暗渡陳倉、調虎離山、拋磚
引玉、空城計等等,層出不窮。
(二)詭道的核心
古今中外的兵家都知道 “兵不厭詐”,但作為軍事謀略的一個規律(原
則),尚須很好探究。
我們認為,詭道的核心就是論述虛實轉化 (互換)規律。
虛與實也是軍事謀略的一對重要範疇,是對立的統一。虛與實的含義十
分廣泛,包括軍隊的強弱、優劣、眾寡、真偽、確實性與不確實性等等。按
照劉伯承元帥的理解,戰爭的一切計謀和方法蓋出於虛實變換的掌握和運
用。施計用謀,實際上就是通過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謀略手段來調動敵人,
以便避實擊虛,以我之實,擊敵之虛,迫敵被功,我爭主動。虛與實在戰爭
實踐中,因指揮員智力的強弱而變換,但它有變換的基本形式。如實而虛之,
虛而實之,虛而虛之,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實轉換千變萬化,軍事計謀
也就萬萬千千。
領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為。自古以來,明智的將帥無不採用欺詐之術,
時時擺出與本意相背的行為動作,使對方摸不著頭腦。正如 《孫子·計篇》
告訴人們的: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快而勞
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這些都
是古今中外軍事家以謀取勝的重要秘訣。
詭道含有深刻的哲理。虛實轉化 (互換)表現為上面所說的:能和不能、
用和不用、近和遠、佚和勞、親和離、聲東擊西等等,都是對立的統一,都
是本質和現象這一對範疇的演變。戰爭規律是通過許多複雜的現象表現出來
的。毛澤東指出: “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
①
性,即更帶所謂 ‘蓋然性’”。這是由於在戰爭這種對抗的活動中,雙方都
進行保密、偽裝、欺騙和隱蔽企圖的緣故。
戰爭情況的複雜性,常表現為本質和現象的矛盾。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要
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而任何現象又都從某個特定的方面表現出事物的
本質,因此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本質,是可以被認識的。但在實際生活中,現
象和本質有時可以表現不一致,如馬克思指出的: “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
①
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而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 。戰爭的指導者
們正是利用現象和本質的這種矛盾性施展虛實互換,以假象掩蓋本質,欺騙
對方。正因為這樣,克勞塞維茨才告誡戰爭指導者:“首先要有敏銳的智力,
①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下》。
① 《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458 頁。
① 《資本論》第3 卷第 1069 頁。
②
以便通過準確而迅速的判斷辨明真相” 。
上面說的是詭道的哲理,下面再簡說一下詭道中的心理學原理。心理學
是研究心理規律的科學,戰爭中的心理活動十分豐富激烈,利用心理活動實
施詭道,是兵家常用的方法。例如:誘之以利。追利求勝是一切參戰者的共
同心理活動。利用這種心理活動實施詭道,誘之以利,敵人很容易上鉤中計。
馬陵之戰孫臏減灶示弱、官渡之戰曹操丟棄輜重、夷陵之戰陸遜讓出狹道……
都是適應對手的求勝求利心理施用利誘詭計獲得成功的。
懾之以威。這裡主要指恐嚇。人的行動無不受大腦支配,而大腦又受外
界刺激的影響,恐嚇是一種刺激。當一種刺激突然出現並達到一定強度時,
人的神經就會發生紊亂,造成心理失常。人們把恐嚇引進了戰爭,目的在於
斗謀,各顯神通:李牧偃兵不成驕匈奴,李廣解鞍牧馬卻強敵,趙雲巧設空
城賺曹操……極盡詭詐之能事。到唐代,太宗李世民更把詭道歸納上升為誤
① 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第1 卷第 3 篇。
① 斯威布: 《希臘的神話和傳說》第492 頁。
② 《韓非子·難一》。
①
敵術,他說: “朕觀千章方句,不出乎多方以誤之一句而已” 。“多方以誤
之”原出自春秋後期伍員之口,這句話高度概括出詭道領域之廣、種類之多、
手法之活,深得詭道之要領。唐朝以後,兵家研究詭道蜂起,尤其是明朝,
詭道兵書大增。 《武備志》中的《二十一史戰略考》絕大部分記載的是歷史
上以詭道指導戰爭的內容。 《草廬經略》、《百戰奇略》等詭道專著,分門
別類地詳細研究、論述詭詐之法,使兵家詭道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詭道的
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如:圍魏救趙、聲東擊西、暗渡陳倉、調虎離山、拋磚
引玉、空城計等等,層出不窮。
(二)詭道的核心
古今中外的兵家都知道 “兵不厭詐”,但作為軍事謀略的一個規律(原
則),尚須很好探究。
我們認為,詭道的核心就是論述虛實轉化 (互換)規律。
虛與實也是軍事謀略的一對重要範疇,是對立的統一。虛與實的含義十
分廣泛,包括軍隊的強弱、優劣、眾寡、真偽、確實性與不確實性等等。按
照劉伯承元帥的理解,戰爭的一切計謀和方法蓋出於虛實變換的掌握和運
用。施計用謀,實際上就是通過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謀略手段來調動敵人,
以便避實擊虛,以我之實,擊敵之虛,迫敵被功,我爭主動。虛與實在戰爭
實踐中,因指揮員智力的強弱而變換,但它有變換的基本形式。如實而虛之,
虛而實之,虛而虛之,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實轉換千變萬化,軍事計謀
也就萬萬千千。
領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為。自古以來,明智的將帥無不採用欺詐之術,
時時擺出與本意相背的行為動作,使對方摸不著頭腦。正如 《孫子·計篇》
告訴人們的: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快而勞
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這些都
是古今中外軍事家以謀取勝的重要秘訣。
詭道含有深刻的哲理。虛實轉化 (互換)表現為上面所說的:能和不能、
用和不用、近和遠、佚和勞、親和離、聲東擊西等等,都是對立的統一,都
是本質和現象這一對範疇的演變。戰爭規律是通過許多複雜的現象表現出來
的。毛澤東指出: “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
①
性,即更帶所謂 ‘蓋然性’”。這是由於在戰爭這種對抗的活動中,雙方都
進行保密、偽裝、欺騙和隱蔽企圖的緣故。
戰爭情況的複雜性,常表現為本質和現象的矛盾。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要
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而任何現象又都從某個特定的方面表現出事物的
本質,因此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本質,是可以被認識的。但在實際生活中,現
象和本質有時可以表現不一致,如馬克思指出的: “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
①
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而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 。戰爭的指導者
們正是利用現象和本質的這種矛盾性施展虛實互換,以假象掩蓋本質,欺騙
對方。正因為這樣,克勞塞維茨才告誡戰爭指導者:“首先要有敏銳的智力,
①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下》。
① 《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458 頁。
① 《資本論》第3 卷第 1069 頁。
②
以便通過準確而迅速的判斷辨明真相” 。
上面說的是詭道的哲理,下面再簡說一下詭道中的心理學原理。心理學
是研究心理規律的科學,戰爭中的心理活動十分豐富激烈,利用心理活動實
施詭道,是兵家常用的方法。例如:誘之以利。追利求勝是一切參戰者的共
同心理活動。利用這種心理活動實施詭道,誘之以利,敵人很容易上鉤中計。
馬陵之戰孫臏減灶示弱、官渡之戰曹操丟棄輜重、夷陵之戰陸遜讓出狹道……
都是適應對手的求勝求利心理施用利誘詭計獲得成功的。
懾之以威。這裡主要指恐嚇。人的行動無不受大腦支配,而大腦又受外
界刺激的影響,恐嚇是一種刺激。當一種刺激突然出現並達到一定強度時,
人的神經就會發生紊亂,造成心理失常。人們把恐嚇引進了戰爭,目的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