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使敵人失去常態,造成指揮失措,以致削弱戰鬥力,甚至逃跑或投降。古代
戰爭中早就有虛張聲勢、誇耀實力等咸懾性詭道出現。公元208 年,赤壁之
戰前夕,曹操針對孫吳上層恐戰心理,寫了一封恐嚇信,謊稱已治水軍 80
萬眾,方與孫權會獵於吳。孫權身邊群臣見信後,無不膽戰心驚,以長史張
昭為首的多數官員,主張投降曹操。
製造錯覺和不意。人在正常情況下可對外界事物進行正確的分析比較,
得出正確結論。但在特殊情況下,由於錯覺和不意,會產生錯誤的結論和行
動。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前夕,德國利用法國將領和士兵希望和平的僥倖
心理,通過輿論發表一條消息:法國代表團即將赴德國友好訪問,並簽訂停
戰協議,造成法、德之間無戰事的假象。這條消息在法軍前線將士中產生了
同步效應。前線一派和平景象,官兵們思妻想子,約朋告友,打點行裝準備
回家。此時,德軍突然發起 “閃電攻擊”,眾官兵甚感“莫名其妙”,未等
他們清醒過來,全線己開始崩潰。
(三)詭道的作用
“以計代戰一當萬”。
我國西晉名將杜預在攻吳襲擊樂鄉的一次水戰中,僅出奇兵 800,施疑
敵之計:廣張旗幟,遍燃烽火,虛張聲勢。使吳軍疑為 “北來諸軍,乃飛渡
①
江也” ,迫降吳軍萬餘人。晉軍將土稱讚社預菩施詭道,唱出“以計代戰一
當萬”的歌謠。由此可見,詭道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以弱勝強的法則。
《兵經百言·法篇·張》說得好:“耀能以震敵,恆法也。惟無有者故
稱,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設偽以疑之。張我威,奪彼氣,出奇以勝,
是虛聲而致實用也,處弱之善道也。”意思是說,通過炫耀武力來威懾敵人,
是千古不變的法則。不具備條件故意聲稱已經具備,還沒有做的事情卻故意
聲稱已經做完,力量不足卻故意顯示力量強大,或設置假情況迷惑敵人,這
就是藉助詭道長自己的威風、滅敵人的士氣,出奇制勝,使虛張聲勢收到實
效,這是處於弱勢的軍隊戰勝強敵的好辦法。
克勞塞維茨也曾指出: “當兵力很弱,任何謹慎和智慧都無濟於事,一
切辦法似乎都無能為力的時候。詭詐就成為最後的手段了。人們越是在絕望
的處境中,就越想孤注一擲,而詭詐也就越能助長他們的膽量。在丟掉一切
其他打算,不再考慮一切後果的精況下,膽量和詭詐可以相互促進,並使希
② 《戰爭論》第1 卷第 1 篇第3 章。
① 《晉書·杜預傳》。
望的微光集中於一點,成為一道也許還可能引起火焰的光芒。”①
造成優勢和奪取主動的好方法毛澤東曾指出: “錯覺和不意,可以喪失
優勢和主動。因而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是造成優勢
和奪取主動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錯覺是什麼呢? ‘八公上山,草木
皆兵’,是錯覺之一例。 ‘聲東擊西’,是造成敵人錯覺之一法。在優越的
民眾條件具備,足以封鎖消息時,採用各種欺騙敵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
敵於判斷錯誤和行動錯誤的苦境,因而喪失其優勢和主動。 ‘兵不厭詐’,
②
就是指的這種事情。” 這也就是 《孫子》說的詭道。
古往今來兵家無不重詭道歷史告訴我們:城濮之戰中晉軍若沒有退避三
舍、揚塵 設伏等詐計,赤壁之戰中吳方若沒有詐降、縱火等奇術,淝水之戰
中晉軍若沒有渡水決戰的方略是很難戰勝強大的對手的。曹操在官渡之戰中
聲東擊西襲白馬,丟棄輜重斬文丑都是通過詭道實現的。
毛澤東說過,“我們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孫子所謂‘示形’
之類 (示形於東而擊於西,即所謂聲東擊西)。”英國的利德爾·哈特就提
出 “間接路線戰略”,主張避免正面強攻的作戰方式,強調用各種詭詐手段
出敵不意地奇襲和震撼敵人,以達到以謀制勝的目的。美國的軍事論著者也
很重視詭道。他們寫 《軍事戰略》一書第二章專門引用中國 《孫子》詭道。
二、詭道的運用
(一)隱真
實施詭道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隱真。孫子說: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①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這就是強調隱真,把我方真相隱蔽
得毫無形跡,即使高明練達的間諜也無法窺知,聰明透頂的人也想不出好辦
法得知我方真情。詭詐全在於詭密欺詐,如果把真實情況暴露給敵人,使之
有準備、有對策,那也就不能稱為詭道了。
“暗渡陳倉”是隱真的典型詭計。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深
知楚軍內幕的韓信向劉邦建議,以隱真手段東征, “個大王舉而東,三秦可
戰爭中早就有虛張聲勢、誇耀實力等咸懾性詭道出現。公元208 年,赤壁之
戰前夕,曹操針對孫吳上層恐戰心理,寫了一封恐嚇信,謊稱已治水軍 80
萬眾,方與孫權會獵於吳。孫權身邊群臣見信後,無不膽戰心驚,以長史張
昭為首的多數官員,主張投降曹操。
製造錯覺和不意。人在正常情況下可對外界事物進行正確的分析比較,
得出正確結論。但在特殊情況下,由於錯覺和不意,會產生錯誤的結論和行
動。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前夕,德國利用法國將領和士兵希望和平的僥倖
心理,通過輿論發表一條消息:法國代表團即將赴德國友好訪問,並簽訂停
戰協議,造成法、德之間無戰事的假象。這條消息在法軍前線將士中產生了
同步效應。前線一派和平景象,官兵們思妻想子,約朋告友,打點行裝準備
回家。此時,德軍突然發起 “閃電攻擊”,眾官兵甚感“莫名其妙”,未等
他們清醒過來,全線己開始崩潰。
(三)詭道的作用
“以計代戰一當萬”。
我國西晉名將杜預在攻吳襲擊樂鄉的一次水戰中,僅出奇兵 800,施疑
敵之計:廣張旗幟,遍燃烽火,虛張聲勢。使吳軍疑為 “北來諸軍,乃飛渡
①
江也” ,迫降吳軍萬餘人。晉軍將土稱讚社預菩施詭道,唱出“以計代戰一
當萬”的歌謠。由此可見,詭道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以弱勝強的法則。
《兵經百言·法篇·張》說得好:“耀能以震敵,恆法也。惟無有者故
稱,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設偽以疑之。張我威,奪彼氣,出奇以勝,
是虛聲而致實用也,處弱之善道也。”意思是說,通過炫耀武力來威懾敵人,
是千古不變的法則。不具備條件故意聲稱已經具備,還沒有做的事情卻故意
聲稱已經做完,力量不足卻故意顯示力量強大,或設置假情況迷惑敵人,這
就是藉助詭道長自己的威風、滅敵人的士氣,出奇制勝,使虛張聲勢收到實
效,這是處於弱勢的軍隊戰勝強敵的好辦法。
克勞塞維茨也曾指出: “當兵力很弱,任何謹慎和智慧都無濟於事,一
切辦法似乎都無能為力的時候。詭詐就成為最後的手段了。人們越是在絕望
的處境中,就越想孤注一擲,而詭詐也就越能助長他們的膽量。在丟掉一切
其他打算,不再考慮一切後果的精況下,膽量和詭詐可以相互促進,並使希
② 《戰爭論》第1 卷第 1 篇第3 章。
① 《晉書·杜預傳》。
望的微光集中於一點,成為一道也許還可能引起火焰的光芒。”①
造成優勢和奪取主動的好方法毛澤東曾指出: “錯覺和不意,可以喪失
優勢和主動。因而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是造成優勢
和奪取主動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錯覺是什麼呢? ‘八公上山,草木
皆兵’,是錯覺之一例。 ‘聲東擊西’,是造成敵人錯覺之一法。在優越的
民眾條件具備,足以封鎖消息時,採用各種欺騙敵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
敵於判斷錯誤和行動錯誤的苦境,因而喪失其優勢和主動。 ‘兵不厭詐’,
②
就是指的這種事情。” 這也就是 《孫子》說的詭道。
古往今來兵家無不重詭道歷史告訴我們:城濮之戰中晉軍若沒有退避三
舍、揚塵 設伏等詐計,赤壁之戰中吳方若沒有詐降、縱火等奇術,淝水之戰
中晉軍若沒有渡水決戰的方略是很難戰勝強大的對手的。曹操在官渡之戰中
聲東擊西襲白馬,丟棄輜重斬文丑都是通過詭道實現的。
毛澤東說過,“我們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孫子所謂‘示形’
之類 (示形於東而擊於西,即所謂聲東擊西)。”英國的利德爾·哈特就提
出 “間接路線戰略”,主張避免正面強攻的作戰方式,強調用各種詭詐手段
出敵不意地奇襲和震撼敵人,以達到以謀制勝的目的。美國的軍事論著者也
很重視詭道。他們寫 《軍事戰略》一書第二章專門引用中國 《孫子》詭道。
二、詭道的運用
(一)隱真
實施詭道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隱真。孫子說: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①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這就是強調隱真,把我方真相隱蔽
得毫無形跡,即使高明練達的間諜也無法窺知,聰明透頂的人也想不出好辦
法得知我方真情。詭詐全在於詭密欺詐,如果把真實情況暴露給敵人,使之
有準備、有對策,那也就不能稱為詭道了。
“暗渡陳倉”是隱真的典型詭計。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深
知楚軍內幕的韓信向劉邦建議,以隱真手段東征, “個大王舉而東,三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