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從此可以看出兩點:第一,法國現實主義到了福樓拜時代才正式當作一面旗幟打出,才多少成為一種自覺的運動,他的門徒要推他為“主教”。其次,這個現實主義是與自然主義混為一事的。福樓拜所說的:“他們”是指在他的《包法利夫人》的影響之下所形成的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派。這個自然主義派還自認是現實主義派。這也並不奇怪,因為法國現實主義一開始就有自然主義的傾向。過去法國人一般都把現實主義看作自然主義。朗生在《法國文學史》里就把福樓拜歸到《自然主義》卷里,他根本不曾用過“現實主義”這個名詞。夏萊伊在《藝術與美》里介紹現實主義時劈頭一句話就是:“現實主義,有時也叫做自然主義,主張藝術以摹仿自然為目的。”(重點引者加)
為什麼法國人競把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混淆起來呢?因為在法國,這兩個應該區別開來的流派具有共同的哲學和美學的思想基礎,這就是孔德的實證哲學以及丹納根據實證哲學發展出來的自然主義的美學觀點。孔德強調實證科學的任務在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現象界的“事實”,從其中找出規律。所謂規律只是休謨所說的“事實”或現象之間並存和承續的關係。事物的本質以及內在的因果關係都是不可知的,毋庸深究的。他在科學系統之中添了一門“社會學”,但是社會學也還是要用自然科學方法去研究。他還宣揚一種以“人道”代替上帝的,“以愛為原則,秩序為基礎,進步為目的”的宗教。他是一個階級調和論者,曾寫信呼籲巴黎工人階級不要參加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他要通過博愛,來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的秩序和促進它的進步的企圖是明顯的。丹納把實證主義應用到文藝理論上去,提出一種決定論:文藝取決於“種族,社會氛圍和時機”三因素。(6)在《藝術哲學》里他把普遍人性論作為他的美學的支柱,認為文藝要表現人性的“特徵”(注意:這和歌德所強調個性“特徵”恰恰是相反的),人的最本質的特徵是他的長久固定不變的特徵,這當然只能指原始人的動物性本能。他也是孔德的“人道”教的信徒,聲稱人性中對社會最有益的特徵是愛。(7)很顯然,這種運用庸俗化的生物學觀點於文藝領域的企圖最後還是為調和階級矛盾服務的。這種美學觀點之所以稱為“自然主義”的,是因為他不但打著自然科學的招牌,而且把社會人還原到“自然人”來追求人的本性。
這種要把文藝納到自然科學範圍的思想在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派之中是相當普遍的。當時最大的文學批評家聖博甫就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處理他所研究的作家和作品,聲稱自己得力於早年的醫學訓練。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序文》里認為“社會類似自然”,自然中有許多“動物種類”,社會中也有許多“社會種類”,於是提出一個問題:
如果畢豐(法國生物學家)在試圖把全體動物都在一部書中描繪出來之中,寫出了一部輝煌的作品,(8)是否也可以就社會來寫一部這種作品呢?
他承認他自己的“《人間喜劇》在他腦里初次動念……就由於對人道與獸性所作的比較”。所以左拉要運用貝爾納的《實驗醫學研究》來建立實驗小說,並不是創舉而是繼承法國現實主義的老傳統:
在每一點上我都要把貝爾納做靠山。我一般只消把“小說家”這個名詞來代替“醫生”這個名詞,以便把我的思想表達清楚,使它具有科學真理的精確性。
——《實驗小說》,法文版,第二頁
從此可見,法國現實主義所具有的一套哲學思想基礎和一套明確綱領是與自然主義一致的。
要使文學具有“科學真理的精確性”,這是左拉的理想,也是他的現實主義派前輩的理想。這個理想就註定了現實主義派對文藝客觀性的側重。客觀性是現實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徵。這有不同的提法,最突出的是巴拿斯濃詩人所提的“不動情感”(lmpassibilit)和福樓拜所提的“取消私人性格主義”(Impersona- 1isme)。這就是說,作家應像一面鏡子那樣很客觀地如實地反映現實,不流露自己的情感,甚至不讓自己私人性格影響到對事物的描繪。
問題在於如何理解“科學真理的精確性”。現象的精確性和本質的精確性是兩回事,自然主義者所看重的是前者,而真正的現實主義者所看重的卻是後者。這是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基本分野所在。但是法國現實主義派是按照孔德的“現象界的事實”來理解現實的,所以往往片面地強調細節的精確性。例如司湯達認為聽眾所要求於作家的是“關於某一種情慾或某一種生活情境的最大量的細小的真實的事實”(9);巴爾扎克說得更明確:“只有細節才形成小說的優點”(10)。過分看重細節往往使作品流於法國美學家顧約(Guyau)所說的“煩瑣主義”,特別是在,丹納的自然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之下,法國現實主義派作家們往往就家族世系,自然環境以及人物生理特點這些方面的細節,進行冗長的描繪。這個毛病連最傑出的代表巴爾扎克也在所不免,到了左拉就發展到極端。典型的例子是左拉的《盧貢家族的家運》,其中有一處作者離開主題,寫了一個一百四十三頁的插曲,對普拉桑鎮市和盧貢家族的起源作了極其煩瑣的描述,細節的堆砌總不免要掩蓋事物的本質。
為什麼法國人競把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混淆起來呢?因為在法國,這兩個應該區別開來的流派具有共同的哲學和美學的思想基礎,這就是孔德的實證哲學以及丹納根據實證哲學發展出來的自然主義的美學觀點。孔德強調實證科學的任務在通過觀察和實驗,研究現象界的“事實”,從其中找出規律。所謂規律只是休謨所說的“事實”或現象之間並存和承續的關係。事物的本質以及內在的因果關係都是不可知的,毋庸深究的。他在科學系統之中添了一門“社會學”,但是社會學也還是要用自然科學方法去研究。他還宣揚一種以“人道”代替上帝的,“以愛為原則,秩序為基礎,進步為目的”的宗教。他是一個階級調和論者,曾寫信呼籲巴黎工人階級不要參加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他要通過博愛,來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的秩序和促進它的進步的企圖是明顯的。丹納把實證主義應用到文藝理論上去,提出一種決定論:文藝取決於“種族,社會氛圍和時機”三因素。(6)在《藝術哲學》里他把普遍人性論作為他的美學的支柱,認為文藝要表現人性的“特徵”(注意:這和歌德所強調個性“特徵”恰恰是相反的),人的最本質的特徵是他的長久固定不變的特徵,這當然只能指原始人的動物性本能。他也是孔德的“人道”教的信徒,聲稱人性中對社會最有益的特徵是愛。(7)很顯然,這種運用庸俗化的生物學觀點於文藝領域的企圖最後還是為調和階級矛盾服務的。這種美學觀點之所以稱為“自然主義”的,是因為他不但打著自然科學的招牌,而且把社會人還原到“自然人”來追求人的本性。
這種要把文藝納到自然科學範圍的思想在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派之中是相當普遍的。當時最大的文學批評家聖博甫就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處理他所研究的作家和作品,聲稱自己得力於早年的醫學訓練。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序文》里認為“社會類似自然”,自然中有許多“動物種類”,社會中也有許多“社會種類”,於是提出一個問題:
如果畢豐(法國生物學家)在試圖把全體動物都在一部書中描繪出來之中,寫出了一部輝煌的作品,(8)是否也可以就社會來寫一部這種作品呢?
他承認他自己的“《人間喜劇》在他腦里初次動念……就由於對人道與獸性所作的比較”。所以左拉要運用貝爾納的《實驗醫學研究》來建立實驗小說,並不是創舉而是繼承法國現實主義的老傳統:
在每一點上我都要把貝爾納做靠山。我一般只消把“小說家”這個名詞來代替“醫生”這個名詞,以便把我的思想表達清楚,使它具有科學真理的精確性。
——《實驗小說》,法文版,第二頁
從此可見,法國現實主義所具有的一套哲學思想基礎和一套明確綱領是與自然主義一致的。
要使文學具有“科學真理的精確性”,這是左拉的理想,也是他的現實主義派前輩的理想。這個理想就註定了現實主義派對文藝客觀性的側重。客觀性是現實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徵。這有不同的提法,最突出的是巴拿斯濃詩人所提的“不動情感”(lmpassibilit)和福樓拜所提的“取消私人性格主義”(Impersona- 1isme)。這就是說,作家應像一面鏡子那樣很客觀地如實地反映現實,不流露自己的情感,甚至不讓自己私人性格影響到對事物的描繪。
問題在於如何理解“科學真理的精確性”。現象的精確性和本質的精確性是兩回事,自然主義者所看重的是前者,而真正的現實主義者所看重的卻是後者。這是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基本分野所在。但是法國現實主義派是按照孔德的“現象界的事實”來理解現實的,所以往往片面地強調細節的精確性。例如司湯達認為聽眾所要求於作家的是“關於某一種情慾或某一種生活情境的最大量的細小的真實的事實”(9);巴爾扎克說得更明確:“只有細節才形成小說的優點”(10)。過分看重細節往往使作品流於法國美學家顧約(Guyau)所說的“煩瑣主義”,特別是在,丹納的自然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之下,法國現實主義派作家們往往就家族世系,自然環境以及人物生理特點這些方面的細節,進行冗長的描繪。這個毛病連最傑出的代表巴爾扎克也在所不免,到了左拉就發展到極端。典型的例子是左拉的《盧貢家族的家運》,其中有一處作者離開主題,寫了一個一百四十三頁的插曲,對普拉桑鎮市和盧貢家族的起源作了極其煩瑣的描述,細節的堆砌總不免要掩蓋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