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頁
把積極的浪漫派和消極的浪漫派區別開來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把這種區別加以絕對化,就會違反歷史事實。姑舉一個明顯的例子。華茲華斯屬於消極的浪漫派,雪萊屬於積極的浪漫派,一個厭惡革命,一個同情革命,在政治主張上,兩人的界線是劃得很清楚的。但是雪萊不但在詩歌創作上有一個學習華茲華斯的階段,早期作品風格見出華茲華斯的顯著的影響,而且在思想上也還有些共同之點,例如兩人都宣傳博愛,都有泛神論的色彩,都深信大自然對人的神秘力量,都認為解決社會矛盾須通過改革人心,在較小的程度上,雨果與夏多布里昂的關係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不能同意上述文學史家們的“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浪漫主義”的看法。這顯然不是高爾基的看法。高爾基明確地指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文學上兩個不同的潮流,浪漫主義本身又分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不同的傾向。積極的是浪漫主義,消極的也還是浪漫主義,兩者都是一般之下的特殊。過去資產階級文學史家們只看見一般而看不見特殊,上述文學史家們只看見特殊而看不見一般,出發點雖不同,失之於片面性則一。既然同叫做“浪漫主義”,就應該具有浪漫主義的共同特徵,即既有別於前此的古典主義和後此的現實主義的特徵。這種共同特徵正是我們所應該確定的。如何確定呢?只有根據當時文學流派發展與轉變的歷史事實,定義從來是抽象的,特徵卻是比較具體的。從歷史事實看,作為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具有下列三種顯著的特徵。
第一,浪漫主義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質的特徵是它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反映上升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直接影響,同時也是對新古典主義的一種“反抗”。浪漫主義派感到新古典主義派所宣揚的理性對文藝是一種束縛,於是把情感和想像提到首要的地位。他們的成就主要在抒情詩方面,就是小說和戲劇也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所以法國文學批評家們有時把浪漫主義叫做“抒情主義”。由於主觀性特強,在題材方面,內心生活的描述往往超過客觀世界的反映。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特別多,自傳式的寫法也比較流行。由於當時作家個人大半和社會處於矛盾對立,比起過去古典作品來,浪漫派的作品一般富於感傷憂鬱的情調,所以席勒把“浪漫的”和“感傷的”看作同義詞。這些特點在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夏多布里昂的《阿達那》和《越勒》,拜倫的《哈羅德遊記》以及雪萊的抒情短詩里都可以找到典型的例證。這種自我中心的感傷氣息在消極的浪漫主義作品裡更為突出,有時墮落到悲觀主義和頹廢主義。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往往使浪漫派作家們在幻想里討生活,所以這時期的作品比起過去其它時代,都較富於主觀幻想性。積極的浪漫主義派多半幻想到未來的理想世界。例如雪萊的《普洛米修斯的解放》;消極的浪漫主義派則幻想過去的“黃金時代”,例如梯克的仿歌德的《威廉·邁斯特》而作的《弗蘭茨·希特巴爾德的漫遊記》。
其次,浪漫運動中有一個“回到中世紀”的口號,這說明浪漫主義在接受傳統方面,特別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浪漫主義(Romanticism)這個名詞就起於中世紀一種叫做“傳奇”(Roman)的民間文學體裁。在德國和在英國,浪漫運動的活動都從搜集中世紀民間文學開始。德國的赫爾德,阿爾尼姆,布倫特諾和格林兄弟,英國的麥克浮森,波賽和斯考特等人在這方面都做過辛勤而卓越的工作,對浪漫派詩歌起了深刻的影響。中世紀民間文學不受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的束縛,其特點在想像的豐富,情感的深摯,表達方式的自由以及語言的通俗。這正是浪漫主義派所懸的理想。此外,對中世紀的崇拜也還有民族因素和民主因素在內:民間文學是各國自己的民族傳統,有助於喚起民族的覺醒:它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符合當時的民主要求。海涅把“回到中世紀”看作浪漫主義的定義,足見這是浪漫主義作為流派運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在消極的浪漫主義派的口裡,“回到中世紀”卻有一個反動的涵義,就是回到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統治。
第三,浪漫運動中還有一個“回到自然”的口號。這個口號是盧騷早已提出的。盧騷的“回到自然”有回到原始社會“自然狀態”的涵義,也有回到大自然的涵義。浪漫主義派繼承了這個口號,主要由於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城市文化和工業文化的厭惡。崇拜自然的風氣是產業革命的一種反響,產業革命在英國先發生,所以英國浪漫主義有一個感傷主義的前奏曲(後來在其它國家裡也有類似情況),感傷主義的詩歌和小說大半是對農村破產的哀輓,對城市腐化的詛咒和對於大自然的歌頌。從此自然景物的描繪成為浪漫主義文藝的一個特點。崇拜自然在當時還是一種新風氣,據說在拜倫的《哈羅德遊記》問世以前,歐洲人從來不曾歌頌過大海的美,也很少有人去遊覽威尼斯。自然景物的描繪替浪漫主義作品帶來了絢爛的色彩和“異方的”情調。自然崇拜也和當時流行的泛神論(神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有密切的聯繫,人與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鳴(移情作用)在浪漫派詩歌中也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在消極的浪漫主義里,泛神主義往往流為神秘主義,“回到自然”也成為逃避現實的另一種說法。
因此,我們不能同意上述文學史家們的“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浪漫主義”的看法。這顯然不是高爾基的看法。高爾基明確地指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文學上兩個不同的潮流,浪漫主義本身又分積極的與消極的兩種不同的傾向。積極的是浪漫主義,消極的也還是浪漫主義,兩者都是一般之下的特殊。過去資產階級文學史家們只看見一般而看不見特殊,上述文學史家們只看見特殊而看不見一般,出發點雖不同,失之於片面性則一。既然同叫做“浪漫主義”,就應該具有浪漫主義的共同特徵,即既有別於前此的古典主義和後此的現實主義的特徵。這種共同特徵正是我們所應該確定的。如何確定呢?只有根據當時文學流派發展與轉變的歷史事實,定義從來是抽象的,特徵卻是比較具體的。從歷史事實看,作為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具有下列三種顯著的特徵。
第一,浪漫主義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質的特徵是它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反映上升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直接影響,同時也是對新古典主義的一種“反抗”。浪漫主義派感到新古典主義派所宣揚的理性對文藝是一種束縛,於是把情感和想像提到首要的地位。他們的成就主要在抒情詩方面,就是小說和戲劇也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所以法國文學批評家們有時把浪漫主義叫做“抒情主義”。由於主觀性特強,在題材方面,內心生活的描述往往超過客觀世界的反映。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特別多,自傳式的寫法也比較流行。由於當時作家個人大半和社會處於矛盾對立,比起過去古典作品來,浪漫派的作品一般富於感傷憂鬱的情調,所以席勒把“浪漫的”和“感傷的”看作同義詞。這些特點在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夏多布里昂的《阿達那》和《越勒》,拜倫的《哈羅德遊記》以及雪萊的抒情短詩里都可以找到典型的例證。這種自我中心的感傷氣息在消極的浪漫主義作品裡更為突出,有時墮落到悲觀主義和頹廢主義。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往往使浪漫派作家們在幻想里討生活,所以這時期的作品比起過去其它時代,都較富於主觀幻想性。積極的浪漫主義派多半幻想到未來的理想世界。例如雪萊的《普洛米修斯的解放》;消極的浪漫主義派則幻想過去的“黃金時代”,例如梯克的仿歌德的《威廉·邁斯特》而作的《弗蘭茨·希特巴爾德的漫遊記》。
其次,浪漫運動中有一個“回到中世紀”的口號,這說明浪漫主義在接受傳統方面,特別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浪漫主義(Romanticism)這個名詞就起於中世紀一種叫做“傳奇”(Roman)的民間文學體裁。在德國和在英國,浪漫運動的活動都從搜集中世紀民間文學開始。德國的赫爾德,阿爾尼姆,布倫特諾和格林兄弟,英國的麥克浮森,波賽和斯考特等人在這方面都做過辛勤而卓越的工作,對浪漫派詩歌起了深刻的影響。中世紀民間文學不受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的束縛,其特點在想像的豐富,情感的深摯,表達方式的自由以及語言的通俗。這正是浪漫主義派所懸的理想。此外,對中世紀的崇拜也還有民族因素和民主因素在內:民間文學是各國自己的民族傳統,有助於喚起民族的覺醒:它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符合當時的民主要求。海涅把“回到中世紀”看作浪漫主義的定義,足見這是浪漫主義作為流派運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在消極的浪漫主義派的口裡,“回到中世紀”卻有一個反動的涵義,就是回到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統治。
第三,浪漫運動中還有一個“回到自然”的口號。這個口號是盧騷早已提出的。盧騷的“回到自然”有回到原始社會“自然狀態”的涵義,也有回到大自然的涵義。浪漫主義派繼承了這個口號,主要由於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城市文化和工業文化的厭惡。崇拜自然的風氣是產業革命的一種反響,產業革命在英國先發生,所以英國浪漫主義有一個感傷主義的前奏曲(後來在其它國家裡也有類似情況),感傷主義的詩歌和小說大半是對農村破產的哀輓,對城市腐化的詛咒和對於大自然的歌頌。從此自然景物的描繪成為浪漫主義文藝的一個特點。崇拜自然在當時還是一種新風氣,據說在拜倫的《哈羅德遊記》問世以前,歐洲人從來不曾歌頌過大海的美,也很少有人去遊覽威尼斯。自然景物的描繪替浪漫主義作品帶來了絢爛的色彩和“異方的”情調。自然崇拜也和當時流行的泛神論(神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有密切的聯繫,人與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鳴(移情作用)在浪漫派詩歌中也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在消極的浪漫主義里,泛神主義往往流為神秘主義,“回到自然”也成為逃避現實的另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