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註:
(1)見斯賓干:《文藝復興時代文學批評》,第八七頁。
(2)參看本書第四一六頁引文。
(3)均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
(4)指敏·考茨基送請恩格斯提意見的小說《舊人與新人》中所寫的奧地利鹽礦工人和維也納上層社會人物。
(5)引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的用語。原指個別具體的感性認識。參看本卷第十五章第七節,黑格爾原義不專指藝術中的典型,黑格爾用來論證藝術典型中個性與典型的統一。
(6)這部分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的引文,大半據原文稍作校改。
(7)她的幾部小說是用約翰·洛(John Low)這個筆名發表的,《城市姑娘》之外,還有《曼徹斯特的鞋匠》(1890年),《在最黑暗的倫敦》(1891年)等。
(8)華僑碼頭工人居住區“唐人街”正在這一區。
(9)就如你所寫的那種麻木被動的工人而言——編者注。
(10)盧卡契:《美學史論文集》,原書是用德文寫的,1954年柏林版第二一二至二一五頁。
(11)兩信都早於前三信,因為較前三信不但更重要而且也更難,所以放在最後介紹詳細一點。
(12)“濟金根論戰”的全部資料載在1956年柏林出版的漢斯·邁耶(Hans Meyer)編的《德國文學批評名著》第二卷第五七九至六三六頁。東德里夫希茨(Lifschitz)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也選載了一部分。
(13)參看黑格爾:《美學》第一卷,第二二至二三頁,和本書下卷第十三章第二節。
第三部分 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
丙 結束語
第二十章 關於四個關鍵性問題的歷史小結
四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種創作方法的區別和聯繫,牽涉到美的本質和藝術的典型化問題,所以在美學上是一個基本問題。不但創作實踐,就連美學本身也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兩種不同的傾向。例如法國啟蒙運動派和德國古典美學以及由它派生的“移情”說是側重浪漫主義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派美學則是側重現實主義的。如果就古代來說,柏拉圖和朗吉弩斯都有浪漫主義的傾向,亞理斯多德和賀拉斯則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美學理論和創作實踐本來是密切配合的。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文藝流派運動,應該與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為在精神實質上有區別的兩種文藝創作方法分別開來。前者是文藝史的問題,後者才是美學的問題。這二者有聯繫,但仍必須區別開來,因為前者局限於一定歷史時期,而後者則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忽視這個區別,就容易造成認識上的混淆,例如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論爭中,站在民主革命立場的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站在無產階級革命立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堅決反對當時消極的浪漫主義而支持新起的現實主義,因為當時消極的浪漫主義派所代表的是反動的勢力,而現實主義派所代表的則是進步的勢力。他們把文藝戰線上的鬥爭和政治戰線上的鬥爭結合起來,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在任何時代,浪漫主義都是必須反對的,只有現實主義才是唯一正確的創作方法。如果這樣做,那就是抽去作為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論爭中的具體歷史內容,根據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針對那種具體歷史內容所發的言論,來判定作為一般創作方法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劣,因而片面地強調現實主義。事實上這種偏向至今還是存在的。有些人不但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片面地強調現實主義,而且在文學史和文藝批評著作中,在許多歷來公認為浪漫主義的作家和作品上都貼上“現實主義”的標籤。這個問題關係到我們的文藝創作方法的基本路線,所以值得作進一步的探討。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運動
作為文藝的流派運動,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都是十八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階級內容,起著不同的作用,顯出各自的歷史局限性。
浪漫運動的鼎盛時期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後約莫三四十年光景,即從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這個時期西歐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英國資產階級已基本掌握了政權,主要的矛盾是大資產階級與中小資產階級的矛盾:法國資產階級力量雖已上升,但還不夠雄厚到足以壓倒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法國革命的爆發和失敗就說明了這種階級力量對比的關係;德國還沒有統一,政治上分裂,經濟上落後,資產階級力量很軟弱,占統治地位的還是封建勢力,德國人民所想望的還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民族統一。法國革命震撼了全歐洲,各國浪漫運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響,它是考驗當時各國文藝界人士政治態度的試金石,例如積極的浪漫派與消極的浪漫派的重要區分標誌之一就是對法國革命的態度:歡迎,憎恨,或是搖擺不定。雨果,拜倫,雪萊以及侯德林和約翰·保爾都歡迎,夏多布里昂,維尼,拉馬丁以及諾伐里斯,克萊斯特等人都憎恨,歌德,席勒和華茲華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搖擺不定。在這一點上浪漫運功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消極的浪漫主義多半來在積極的浪漫主義之前,在英國先有湖畔詩人而後有拜倫和雪萊,在法國先有夏多布里昂而後有雨果,在德國先有許萊格爾兄弟,諾伐里斯等人而後有侯德林,約翰·保爾和海涅。這都反映出法國革命後馬上接著來的是反動勢力的抬頭以及稍晚一些時候民主力量的逐漸上升。
(1)見斯賓干:《文藝復興時代文學批評》,第八七頁。
(2)參看本書第四一六頁引文。
(3)均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
(4)指敏·考茨基送請恩格斯提意見的小說《舊人與新人》中所寫的奧地利鹽礦工人和維也納上層社會人物。
(5)引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的用語。原指個別具體的感性認識。參看本卷第十五章第七節,黑格爾原義不專指藝術中的典型,黑格爾用來論證藝術典型中個性與典型的統一。
(6)這部分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的引文,大半據原文稍作校改。
(7)她的幾部小說是用約翰·洛(John Low)這個筆名發表的,《城市姑娘》之外,還有《曼徹斯特的鞋匠》(1890年),《在最黑暗的倫敦》(1891年)等。
(8)華僑碼頭工人居住區“唐人街”正在這一區。
(9)就如你所寫的那種麻木被動的工人而言——編者注。
(10)盧卡契:《美學史論文集》,原書是用德文寫的,1954年柏林版第二一二至二一五頁。
(11)兩信都早於前三信,因為較前三信不但更重要而且也更難,所以放在最後介紹詳細一點。
(12)“濟金根論戰”的全部資料載在1956年柏林出版的漢斯·邁耶(Hans Meyer)編的《德國文學批評名著》第二卷第五七九至六三六頁。東德里夫希茨(Lifschitz)編的《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也選載了一部分。
(13)參看黑格爾:《美學》第一卷,第二二至二三頁,和本書下卷第十三章第二節。
第三部分 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
丙 結束語
第二十章 關於四個關鍵性問題的歷史小結
四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種創作方法的區別和聯繫,牽涉到美的本質和藝術的典型化問題,所以在美學上是一個基本問題。不但創作實踐,就連美學本身也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兩種不同的傾向。例如法國啟蒙運動派和德國古典美學以及由它派生的“移情”說是側重浪漫主義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派美學則是側重現實主義的。如果就古代來說,柏拉圖和朗吉弩斯都有浪漫主義的傾向,亞理斯多德和賀拉斯則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美學理論和創作實踐本來是密切配合的。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文藝流派運動,應該與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為在精神實質上有區別的兩種文藝創作方法分別開來。前者是文藝史的問題,後者才是美學的問題。這二者有聯繫,但仍必須區別開來,因為前者局限於一定歷史時期,而後者則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忽視這個區別,就容易造成認識上的混淆,例如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論爭中,站在民主革命立場的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站在無產階級革命立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堅決反對當時消極的浪漫主義而支持新起的現實主義,因為當時消極的浪漫主義派所代表的是反動的勢力,而現實主義派所代表的則是進步的勢力。他們把文藝戰線上的鬥爭和政治戰線上的鬥爭結合起來,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在任何時代,浪漫主義都是必須反對的,只有現實主義才是唯一正確的創作方法。如果這樣做,那就是抽去作為流派運動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論爭中的具體歷史內容,根據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針對那種具體歷史內容所發的言論,來判定作為一般創作方法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劣,因而片面地強調現實主義。事實上這種偏向至今還是存在的。有些人不但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片面地強調現實主義,而且在文學史和文藝批評著作中,在許多歷來公認為浪漫主義的作家和作品上都貼上“現實主義”的標籤。這個問題關係到我們的文藝創作方法的基本路線,所以值得作進一步的探討。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運動
作為文藝的流派運動,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都是十八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階級內容,起著不同的作用,顯出各自的歷史局限性。
浪漫運動的鼎盛時期是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後約莫三四十年光景,即從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這個時期西歐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英國資產階級已基本掌握了政權,主要的矛盾是大資產階級與中小資產階級的矛盾:法國資產階級力量雖已上升,但還不夠雄厚到足以壓倒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法國革命的爆發和失敗就說明了這種階級力量對比的關係;德國還沒有統一,政治上分裂,經濟上落後,資產階級力量很軟弱,占統治地位的還是封建勢力,德國人民所想望的還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民族統一。法國革命震撼了全歐洲,各國浪漫運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響,它是考驗當時各國文藝界人士政治態度的試金石,例如積極的浪漫派與消極的浪漫派的重要區分標誌之一就是對法國革命的態度:歡迎,憎恨,或是搖擺不定。雨果,拜倫,雪萊以及侯德林和約翰·保爾都歡迎,夏多布里昂,維尼,拉馬丁以及諾伐里斯,克萊斯特等人都憎恨,歌德,席勒和華茲華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搖擺不定。在這一點上浪漫運功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消極的浪漫主義多半來在積極的浪漫主義之前,在英國先有湖畔詩人而後有拜倫和雪萊,在法國先有夏多布里昂而後有雨果,在德國先有許萊格爾兄弟,諾伐里斯等人而後有侯德林,約翰·保爾和海涅。這都反映出法國革命後馬上接著來的是反動勢力的抬頭以及稍晚一些時候民主力量的逐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