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從此可見,恩格斯所提出的典型與個性的統一的原則是就黑格爾學說(這在《美學》第一卷論人物部分講得更清楚)加以發揮的。恩格斯指出們 《舊人和新人》這部小說里也還有缺點,例如主角阿爾諾德的性格就過多地”消融到原則里去了”。這是因為作者公開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或”傾向”。恩格斯聲明,“我決不是反對傾向詩本身”,他並且讚美了古今一些有政治傾向的大作家,不過問題在於如何表現傾向。恩格斯接著說:
“我認為傾向應由情境和情節本身產生出來,而不應特別把它指點出來;作者沒有必要把他所寫的那種社會衝突在將來歷史上會如何解決預告給讀者。……依我看,一部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如果能把現實關係忠實地描繪出來,從而打破對這種關係的流行的世俗幻想,使資產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受到動搖,使人必然懷疑到現存秩序能否長存下去,如果能這樣,縱使作者沒有直接提出什麼解決辦法,甚至不明確表示自己的立場,他也就完全完成了他的任務。”(6)(重點是引者加的)
這段話可能有兩種涵義:(一)重申典型性格不應“消融到原則里去”。“傾向”最好是由情境和情節暗示出來。脫離具體的典型環境(即“情境”、”現實關係”),見不出具體的人物性格及其政治傾向。(二)文藝作品要描繪出豐滿而生動的具體形象,才可避免概念化和公式化。這兩個涵義在其它幾封信里也反覆出現,足見它們是現實主義的基本要求。從打破幻想,引起人“懷疑現存秩序能否長存”來看,恩格斯所提出的正是揭露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
明確地提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且把這個要求和現實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是恩格斯給哈克奈斯的信,這位英國女作家(7)在費邊社高唱資產階級民主的喧囂聲中參加過馬克思和恩格斯贊助的社會民主聯盟。她對東倫敦工人(8)苦況進行過一些調查,對他們持慈善家的態度予以同情。她的小說《城市姑娘》用了英國小說中常見的窮苦少女被富豪誘姦和遺棄的老故事,寫了一些工人階級貧窮落後、靠救世軍之類慈善機關賑救的情況。她把這部小說寄給恩格斯請提意見。恩格斯在覆信中說:
“這篇小說還不是夠現實主義的。照我看來,現實主義不僅要細節真實,而且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你所寫的那些人物性格,在他們的限度之內,(9)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他們而且促使他們行動的那種環境卻不夠典型……”(重點引者加)
因為像哈克奈斯所寫的那樣麻木被動、靠上面賑救的工人只有十九世紀頭十年才有,而現在《城市姑娘》剛問世的一八八七年,工人階級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參加和指導之下已進行過五十年之久的不斷的鬥爭了,工人的覺悟已提高了。作者把促使工人行動的環境倒退五六十年之久,所以對今天便不夠典型了。環境既不夠典型,人物性格(如作者所寫的那樣被動)也就不可能夠典型了。這個具體事例生動他說明了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繫,因為促使劇中人物行動、推動情節發展的正是圍繞他們的具體環境。
接著恩格斯再次把典型問題和現實主義的傾向性聯繫起來,反對當時德國人把“傾向性小說”看作是作者本人政治觀點的寫照。他說:
“作者愈讓自己的觀點隱蔽起來,對藝術作品也就愈好。我所指的現實主義甚至可以違背作者自己的見解而表現出來。”
“違背”比“隱蔽”更進了一層,其實都是強調現實主義的客觀性。他舉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為例,讚揚他的《人間喜劇》把一八一六至一八四八年時期法國上升的資產階級對貴族社會日盛一日的衝擊都描寫出來了。“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周圍,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儘管他自己屬於正統王權派,他卻“違反了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看到了自己心愛的貴族必然滅亡”,而“毫不掩飾地讚賞自己的政治敵人”,即“真正人民群眾的代表”。最後他下結論說:“這一切我認為是現實主義的一種最偉大的勝利。”
這段極其深刻的話被不少的文藝理論家誤解了。他們想以此為例來證明所謂“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矛盾”。事關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此不可不置辯。
首先,什麼是“世界觀”?這主要是指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的分別,其次是指政治上反動(或倒退)與革命(或進步)的分別。再者,什麼是“創作方法”?這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分別事物總是有矛盾的,不能要求一個作家無論在世界觀上還是在創作方法上都是“完人”或“赤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就要看一個作家的主導方面。巴爾扎克的主導方面是什麼呢?不錯,他是個正統王權派,是同情貴族社會的,但他一生沒有參加過實際政治活動。他是個窮作家,住在巴黎一間小閣樓里,每天進行十五到十八小時的寫作來勉強餬口,還負了一身債。他在二十多年中寫出了八九十部劃時代的小說。所以他的主要活動是小說創作。他做過投機買賣,他是一個上升資產階級的俘虜。我們能拿貴族或正統王權派的大帽子把一個同情新興階級的大作家壓垮嗎?恩格斯沒有這樣做而是讚揚他對貴族男女的尖刻諷刺,對他的政治上死敵六月革命中的共和黨人的稱讚,而且“在當時唯一能找到 未來的真正的人地方看到了這樣的人”。這難道不是他的主導方面嗎?這和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有什麼矛盾呢?
“我認為傾向應由情境和情節本身產生出來,而不應特別把它指點出來;作者沒有必要把他所寫的那種社會衝突在將來歷史上會如何解決預告給讀者。……依我看,一部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小說如果能把現實關係忠實地描繪出來,從而打破對這種關係的流行的世俗幻想,使資產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受到動搖,使人必然懷疑到現存秩序能否長存下去,如果能這樣,縱使作者沒有直接提出什麼解決辦法,甚至不明確表示自己的立場,他也就完全完成了他的任務。”(6)(重點是引者加的)
這段話可能有兩種涵義:(一)重申典型性格不應“消融到原則里去”。“傾向”最好是由情境和情節暗示出來。脫離具體的典型環境(即“情境”、”現實關係”),見不出具體的人物性格及其政治傾向。(二)文藝作品要描繪出豐滿而生動的具體形象,才可避免概念化和公式化。這兩個涵義在其它幾封信里也反覆出現,足見它們是現實主義的基本要求。從打破幻想,引起人“懷疑現存秩序能否長存”來看,恩格斯所提出的正是揭露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
明確地提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且把這個要求和現實主義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是恩格斯給哈克奈斯的信,這位英國女作家(7)在費邊社高唱資產階級民主的喧囂聲中參加過馬克思和恩格斯贊助的社會民主聯盟。她對東倫敦工人(8)苦況進行過一些調查,對他們持慈善家的態度予以同情。她的小說《城市姑娘》用了英國小說中常見的窮苦少女被富豪誘姦和遺棄的老故事,寫了一些工人階級貧窮落後、靠救世軍之類慈善機關賑救的情況。她把這部小說寄給恩格斯請提意見。恩格斯在覆信中說:
“這篇小說還不是夠現實主義的。照我看來,現實主義不僅要細節真實,而且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你所寫的那些人物性格,在他們的限度之內,(9)是夠典型的,但是環繞他們而且促使他們行動的那種環境卻不夠典型……”(重點引者加)
因為像哈克奈斯所寫的那樣麻木被動、靠上面賑救的工人只有十九世紀頭十年才有,而現在《城市姑娘》剛問世的一八八七年,工人階級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參加和指導之下已進行過五十年之久的不斷的鬥爭了,工人的覺悟已提高了。作者把促使工人行動的環境倒退五六十年之久,所以對今天便不夠典型了。環境既不夠典型,人物性格(如作者所寫的那樣被動)也就不可能夠典型了。這個具體事例生動他說明了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繫,因為促使劇中人物行動、推動情節發展的正是圍繞他們的具體環境。
接著恩格斯再次把典型問題和現實主義的傾向性聯繫起來,反對當時德國人把“傾向性小說”看作是作者本人政治觀點的寫照。他說:
“作者愈讓自己的觀點隱蔽起來,對藝術作品也就愈好。我所指的現實主義甚至可以違背作者自己的見解而表現出來。”
“違背”比“隱蔽”更進了一層,其實都是強調現實主義的客觀性。他舉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為例,讚揚他的《人間喜劇》把一八一六至一八四八年時期法國上升的資產階級對貴族社會日盛一日的衝擊都描寫出來了。“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周圍,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儘管他自己屬於正統王權派,他卻“違反了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看到了自己心愛的貴族必然滅亡”,而“毫不掩飾地讚賞自己的政治敵人”,即“真正人民群眾的代表”。最後他下結論說:“這一切我認為是現實主義的一種最偉大的勝利。”
這段極其深刻的話被不少的文藝理論家誤解了。他們想以此為例來證明所謂“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矛盾”。事關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此不可不置辯。
首先,什麼是“世界觀”?這主要是指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的分別,其次是指政治上反動(或倒退)與革命(或進步)的分別。再者,什麼是“創作方法”?這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分別事物總是有矛盾的,不能要求一個作家無論在世界觀上還是在創作方法上都是“完人”或“赤金”。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就要看一個作家的主導方面。巴爾扎克的主導方面是什麼呢?不錯,他是個正統王權派,是同情貴族社會的,但他一生沒有參加過實際政治活動。他是個窮作家,住在巴黎一間小閣樓里,每天進行十五到十八小時的寫作來勉強餬口,還負了一身債。他在二十多年中寫出了八九十部劃時代的小說。所以他的主要活動是小說創作。他做過投機買賣,他是一個上升資產階級的俘虜。我們能拿貴族或正統王權派的大帽子把一個同情新興階級的大作家壓垮嗎?恩格斯沒有這樣做而是讚揚他對貴族男女的尖刻諷刺,對他的政治上死敵六月革命中的共和黨人的稱讚,而且“在當時唯一能找到 未來的真正的人地方看到了這樣的人”。這難道不是他的主導方面嗎?這和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有什麼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