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頁
近代典型觀轉變的關鍵在於上文已提到的希爾特對文克爾曼的批判。文克爾曼所宣揚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那個古典理想所指的不是個別人物性格而是整個民族在整個時代中的一種精神面貌,是一種最廣泛最抽象的典型。他反對表情和描繪個別人物的特點,所以他的典型觀還是屬於過去的。希爾特反對他的這種看法,提出“個性特徵”來代替他的抽象的”理想”,這樣就把典型的重點從一般轉到特殊上,這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典型觀的開始。
典型作為“一般與特殊的統一”這條大原則之下的一種事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包括著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重點是擺在一般上還是擺在特殊上?對這個問題歷史已提供了答案:到了近代,典型的重點已從一般轉到特殊。另一個問題是:典型化應該從一般出發還是從特殊出發?在這個問題上近代美學家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歌德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主張從特殊出發,而黑格爾和別林斯基都主張從一般出發。
首先把這問題突出地提出來的是歌德。他的語錄里有這一段話:(2)
詩人究竟是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這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分別。由第一種程序產生出寓意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或典範才有價值,但是第二種程序才特別適宜於詩的本質,它表現出一種特殊,並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誰若是生動地把握住這特殊,誰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只是到事後寸意識到。(重點引者加)
這裡所指出的就是從概念出發與從現實出發的分別。在這個問題上歌德與席勒有明顯的分歧,席勒的辦法是為一般而找特殊,即從概念出發;歌德的辦法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即從現實生活出發。是否一切特殊都可以顯出一般呢?歌德說,“我們應從顯出特徵的東西開始”,“詩人須抓住特殊,如果這特殊是一種健全的東西,他就會在它裡面表現出一般。”所謂“顯出特徵”就是排除偶然,見出本質;所謂”健全”就是“達到自然發展的頂峰”,是一件事物本質的“完滿顯現”。從此可見,歌德排除了自然主義,堅決站在現實主義方面。歌德在這裡所指出的分別是檢查典型理論的一個最穩實的標準,在歌德以後,凡是就典型問題發表過意見的美學家們大概都不外從概念出發和從現實出發兩種。
上文已提到黑格爾所說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美的定義也是藝術的定義,其實也就是典型的定義。典型在他的《美學》里一般叫做“理想”,它是理性內容與感性形象的統一。黑格爾對此曾作如下的說明:
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然後再追究它的意蘊或內容。前一個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對於我們之所以有價值,並非由於它所直接呈現的,我們假定它裡面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即一種意蘊,一種灌注生氣於外在形狀的意蘊,那外在形狀的用處就在指引到這意蘊。
這裡直接呈現的“外在形狀”就是感性形象,”意蘊”是沿用歌德的語地就是理念或理性內容。這二者的統一才是”理想”,典型或藝術美。這個看法也符合歌德所說的“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是美”一條原則。黑格爾始終認為藝術的中心是自在又自為的人而不是只自在而不自為的自然,人物“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從此可知,典型人物性格在他的美學裡所占的地位是首要的。在這種人道主義的觀點上,黑格爾也還是和歌德一致的。
但是黑格爾和歌德在出發點上顯出基本的分歧。從歌德所指出的“為一般而找特殊”和”在特殊中見出一般”的分別看,黑格爾所理解的創作方法顯然是”為一般而找特殊”,即從抽象的概念出發。這是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所必然導致的結論,因為在他體系中抽象的理念先存在,它否定了自己,結合到特殊,才成為具體的理念。黑格爾的典型說,正如他的整個美學體系一樣,都錯在這個從概念出發而不從現實生活出發上面。
儘管如此,黑格爾對藝術典型的研究畢竟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黑格爾並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東西,而是把它看成和歷史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他所要求的“理念”,“意蘊”或內容是某特定時代的一般文化生活的背景(他稱之為“一般世界情況”)所形成的倫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條或人生理想(他稱之為“神”或“普遍的力量”)。“普遍力量”或特定時代的人生理想在人物心中所凝成的主觀情緒,叫做”情致”,情致是“充塞滲透到人物全部心情的那種基本的理性內容”,例如“戀愛,名譽,光榮,英雄氣質,友誼,親子愛之類的成敗所引起的哀樂”。除了這個由客觀環境決定的主觀心理傾向之外,還要“一般世界情況”具體化為揭開衝突,推動人物行動的具體“情境”(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所反映的一般世界情況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背景,它的具體“情境”就是王子的父親暴死,母親和叔父結了婚),人物的“情致”才能體現於行動。
典型作為“一般與特殊的統一”這條大原則之下的一種事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包括著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重點是擺在一般上還是擺在特殊上?對這個問題歷史已提供了答案:到了近代,典型的重點已從一般轉到特殊。另一個問題是:典型化應該從一般出發還是從特殊出發?在這個問題上近代美學家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歌德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主張從特殊出發,而黑格爾和別林斯基都主張從一般出發。
首先把這問題突出地提出來的是歌德。他的語錄里有這一段話:(2)
詩人究竟是為一般而找特殊,還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這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分別。由第一種程序產生出寓意詩,其中特殊只作為一個例證或典範才有價值,但是第二種程序才特別適宜於詩的本質,它表現出一種特殊,並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誰若是生動地把握住這特殊,誰就會同時獲得一般而當時卻意識不到,或只是到事後寸意識到。(重點引者加)
這裡所指出的就是從概念出發與從現實出發的分別。在這個問題上歌德與席勒有明顯的分歧,席勒的辦法是為一般而找特殊,即從概念出發;歌德的辦法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即從現實生活出發。是否一切特殊都可以顯出一般呢?歌德說,“我們應從顯出特徵的東西開始”,“詩人須抓住特殊,如果這特殊是一種健全的東西,他就會在它裡面表現出一般。”所謂“顯出特徵”就是排除偶然,見出本質;所謂”健全”就是“達到自然發展的頂峰”,是一件事物本質的“完滿顯現”。從此可見,歌德排除了自然主義,堅決站在現實主義方面。歌德在這裡所指出的分別是檢查典型理論的一個最穩實的標準,在歌德以後,凡是就典型問題發表過意見的美學家們大概都不外從概念出發和從現實出發兩種。
上文已提到黑格爾所說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美的定義也是藝術的定義,其實也就是典型的定義。典型在他的《美學》里一般叫做“理想”,它是理性內容與感性形象的統一。黑格爾對此曾作如下的說明:
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然後再追究它的意蘊或內容。前一個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對於我們之所以有價值,並非由於它所直接呈現的,我們假定它裡面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即一種意蘊,一種灌注生氣於外在形狀的意蘊,那外在形狀的用處就在指引到這意蘊。
這裡直接呈現的“外在形狀”就是感性形象,”意蘊”是沿用歌德的語地就是理念或理性內容。這二者的統一才是”理想”,典型或藝術美。這個看法也符合歌德所說的“成功的藝術處理的最高成就是美”一條原則。黑格爾始終認為藝術的中心是自在又自為的人而不是只自在而不自為的自然,人物“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從此可知,典型人物性格在他的美學裡所占的地位是首要的。在這種人道主義的觀點上,黑格爾也還是和歌德一致的。
但是黑格爾和歌德在出發點上顯出基本的分歧。從歌德所指出的“為一般而找特殊”和”在特殊中見出一般”的分別看,黑格爾所理解的創作方法顯然是”為一般而找特殊”,即從抽象的概念出發。這是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所必然導致的結論,因為在他體系中抽象的理念先存在,它否定了自己,結合到特殊,才成為具體的理念。黑格爾的典型說,正如他的整個美學體系一樣,都錯在這個從概念出發而不從現實生活出發上面。
儘管如此,黑格爾對藝術典型的研究畢竟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黑格爾並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東西,而是把它看成和歷史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他所要求的“理念”,“意蘊”或內容是某特定時代的一般文化生活的背景(他稱之為“一般世界情況”)所形成的倫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條或人生理想(他稱之為“神”或“普遍的力量”)。“普遍力量”或特定時代的人生理想在人物心中所凝成的主觀情緒,叫做”情致”,情致是“充塞滲透到人物全部心情的那種基本的理性內容”,例如“戀愛,名譽,光榮,英雄氣質,友誼,親子愛之類的成敗所引起的哀樂”。除了這個由客觀環境決定的主觀心理傾向之外,還要“一般世界情況”具體化為揭開衝突,推動人物行動的具體“情境”(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所反映的一般世界情況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背景,它的具體“情境”就是王子的父親暴死,母親和叔父結了婚),人物的“情致”才能體現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