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頁
從實踐觀點出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一向把文藝創作看作一種生產勞動。生產勞動,無論就現實世界這個客體還是就人這個主體來看,都有千千萬萬年的長期發展過程。這道理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里已作了科學敘述。(13)馬克思著作中討論文藝作為生產勞動最多的是在一八四四年寫成的《經濟學——哲學手稿 》這部著作里研究了各種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發展與審美意識的形成,研究了勞動與分工對人的影響.證明了在勞動過程中人類不斷地按自己的需要在改變自然,在自然上面打下了人的烙印(這就是對象或客觀世界的“人化”),同時也日漸深入地認識自己和改變自己(這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對象化”)。
馬克思後來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編第五章里扼要概括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里關於勞動過程對改造客觀世界從而改造作為勞動主體的人這個道理:
“勞動首先是在人與自然之間所進行的一種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人憑他自己的活動來作為媒介,調節和控制他跟自然的物質交換。人自己也作為一種自然力來對著自然物質。他為著要用一種對自己生活有利的形式去占有自然物質,所以發動各種屬於人體的自然力,發動肩膀和腿、以及頭和手。人在通過這種運動去對外在自然進行工作、引起它改變時,也就在改變他本身的自然(本性),促使他的原來睡眠著的各種潛力得到發展,並且歸他自己去統制,我們在這裡姑不討論最原始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我們要研究的是人所特有的那種勞動。蜘蛛結網,頗類似織工紡織;蜜蜂用蠟來造蜂房,使許多人類建築師都感到慚愧,但是即使最庸劣的建築師也比最伶巧的蜜蜂要高明,因為建築師在著手用蠟來造蜂房以前,就已經在他的頭腦中把那蜂房構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所取得的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於勞動者的觀念中,已經以觀念(或理想)的形式存在著了。他不僅造成自然物的一種形態改變,同時還在自然中實現了他所意識到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成了規定他的動作的方式和方法的法則,他還必須使自己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這種服從並不是一種零散的動作,在整個勞動過程中,除各種勞動器官都緊張起來以外,還須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這表現為注意,勞動的內容和進行方式對勞動者愈少吸引力,勞動者就愈不能從勞動中感到自己運用身體和精神西方面的各種力量的樂趣,他對這種注意的需要也就愈大”。(14)(重點引者加)
馬克思的這番教導對於美學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也不為過分。它會造成美學界的革命。這段話不僅闡明了一般生產勞動的性質和作用,同時也闡明了文藝創作作為一種生產勞動的性質和作用。建築是一種出現較早的藝術,已具有一切藝術活動的特徵。建築師用蠟仿製蜂房,不是出於本能,而是出於自意識,要按照符合目的的意識和意志行事。在著手創作之前,他在頭腦中已構成作品的藍圖,作品已以觀念(或理想)的形式(原文是副詞ideel)存在於作者的觀念或想像(原文是Vorstellung,一般譯為“觀念”或“表象”,法譯本即譯為“想像”)中,足見作品正是形象思維的產品,更值得注意的是形象思維不只是一種認識活動而是一種既改造客觀世界從而也改造主體自己的實踐活動,意識之外還涉及意志,涉及作者對自己自由運用身體的和精神的力量這種活動的欣賞。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勞動(包括文藝創作)會成為人生第一必需。
從這個觀點來看形象思維,它的意義與作用就比過去人們所設想的更豐富更具體了。過去美學家們在感官之中只重視視覺和聽覺這兩種所謂“高級感官”和“審美感官”,就連對這兩種感官也只注意到它們的認識功能而見不出它們與實踐活動的密切聯繫。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手稿》里五種感官都提到,特別闡明在人與自然的交往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雙方都日益發展,自然日益豐富化,人的感官也日益銳敏化。五官之外馬克思還提到頭、肩、手、腿之類運動器官,恩格斯特別強調人手隨勞動而日益發展是由猿轉變到人的關鍵。“手變得自由了,能不斷地獲得新的技巧”,完善到“仿佛憑著魔力似地產生出拉斐爾的繪畫,陶瓦爾德生的雕刻和巴加尼尼的音樂。”
5.近代心理學的一些旁證
近代心理學的發展也給感性認識與實踐活動的密切聯繫提供了一些旁證。
第一個旁證就是法國心理學家夏柯(插rcot)、耶勒(Janet)和庫維(Coue)等人根據變態心理所發展出來的“念動的活動”(Ideo-motor acfivity)說。依這一學說,頭腦里任何一個固定化觀念(或意象)如果不受其它同時並存的觀念的遏制作 用,就往往自動機械似地轉化為動作,例如人格分裂症和睡行症之類情況。即在日常生活中,“念動的活動”的事例也不少,例如專心看舞蹈或賽跑,自己的腿也就動起來,看到旁人笑或打呵欠,自己也不知不覺地照辦。法國另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芮波(Th.Ribot)把“念動的活動”應用到文藝心理學裡,寫出了《創造性的想像《L'Imagination creatrice)(15)一書。他從各方面研究了形象思維。另外一個法國著名的美學家色阿伊(G.Séailles)在他的《藝術中的天才》(Le Génie dans 1'art)(16)里也詳細討論了“念動的活動”與形象思維的問題,特別是其中第三章,這一類的著作對於研究形象思維問題的人們都是不可忽視的資料。
馬克思後來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編第五章里扼要概括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里關於勞動過程對改造客觀世界從而改造作為勞動主體的人這個道理:
“勞動首先是在人與自然之間所進行的一種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人憑他自己的活動來作為媒介,調節和控制他跟自然的物質交換。人自己也作為一種自然力來對著自然物質。他為著要用一種對自己生活有利的形式去占有自然物質,所以發動各種屬於人體的自然力,發動肩膀和腿、以及頭和手。人在通過這種運動去對外在自然進行工作、引起它改變時,也就在改變他本身的自然(本性),促使他的原來睡眠著的各種潛力得到發展,並且歸他自己去統制,我們在這裡姑不討論最原始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我們要研究的是人所特有的那種勞動。蜘蛛結網,頗類似織工紡織;蜜蜂用蠟來造蜂房,使許多人類建築師都感到慚愧,但是即使最庸劣的建築師也比最伶巧的蜜蜂要高明,因為建築師在著手用蠟來造蜂房以前,就已經在他的頭腦中把那蜂房構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所取得的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於勞動者的觀念中,已經以觀念(或理想)的形式存在著了。他不僅造成自然物的一種形態改變,同時還在自然中實現了他所意識到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成了規定他的動作的方式和方法的法則,他還必須使自己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這種服從並不是一種零散的動作,在整個勞動過程中,除各種勞動器官都緊張起來以外,還須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這表現為注意,勞動的內容和進行方式對勞動者愈少吸引力,勞動者就愈不能從勞動中感到自己運用身體和精神西方面的各種力量的樂趣,他對這種注意的需要也就愈大”。(14)(重點引者加)
馬克思的這番教導對於美學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也不為過分。它會造成美學界的革命。這段話不僅闡明了一般生產勞動的性質和作用,同時也闡明了文藝創作作為一種生產勞動的性質和作用。建築是一種出現較早的藝術,已具有一切藝術活動的特徵。建築師用蠟仿製蜂房,不是出於本能,而是出於自意識,要按照符合目的的意識和意志行事。在著手創作之前,他在頭腦中已構成作品的藍圖,作品已以觀念(或理想)的形式(原文是副詞ideel)存在於作者的觀念或想像(原文是Vorstellung,一般譯為“觀念”或“表象”,法譯本即譯為“想像”)中,足見作品正是形象思維的產品,更值得注意的是形象思維不只是一種認識活動而是一種既改造客觀世界從而也改造主體自己的實踐活動,意識之外還涉及意志,涉及作者對自己自由運用身體的和精神的力量這種活動的欣賞。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勞動(包括文藝創作)會成為人生第一必需。
從這個觀點來看形象思維,它的意義與作用就比過去人們所設想的更豐富更具體了。過去美學家們在感官之中只重視視覺和聽覺這兩種所謂“高級感官”和“審美感官”,就連對這兩種感官也只注意到它們的認識功能而見不出它們與實踐活動的密切聯繫。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手稿》里五種感官都提到,特別闡明在人與自然的交往和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雙方都日益發展,自然日益豐富化,人的感官也日益銳敏化。五官之外馬克思還提到頭、肩、手、腿之類運動器官,恩格斯特別強調人手隨勞動而日益發展是由猿轉變到人的關鍵。“手變得自由了,能不斷地獲得新的技巧”,完善到“仿佛憑著魔力似地產生出拉斐爾的繪畫,陶瓦爾德生的雕刻和巴加尼尼的音樂。”
5.近代心理學的一些旁證
近代心理學的發展也給感性認識與實踐活動的密切聯繫提供了一些旁證。
第一個旁證就是法國心理學家夏柯(插rcot)、耶勒(Janet)和庫維(Coue)等人根據變態心理所發展出來的“念動的活動”(Ideo-motor acfivity)說。依這一學說,頭腦里任何一個固定化觀念(或意象)如果不受其它同時並存的觀念的遏制作 用,就往往自動機械似地轉化為動作,例如人格分裂症和睡行症之類情況。即在日常生活中,“念動的活動”的事例也不少,例如專心看舞蹈或賽跑,自己的腿也就動起來,看到旁人笑或打呵欠,自己也不知不覺地照辦。法國另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芮波(Th.Ribot)把“念動的活動”應用到文藝心理學裡,寫出了《創造性的想像《L'Imagination creatrice)(15)一書。他從各方面研究了形象思維。另外一個法國著名的美學家色阿伊(G.Séailles)在他的《藝術中的天才》(Le Génie dans 1'art)(16)里也詳細討論了“念動的活動”與形象思維的問題,特別是其中第三章,這一類的著作對於研究形象思維問題的人們都是不可忽視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