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可見,雖然劉希夷與曹雪芹從未謀面也不可能謀面,但曹雪芹對他神交已久,把他看作是前世的知己。劉希夷有什麼魅力能令曹雪芹嘆服呢?
搜羅唐朝的史料,發現新舊唐書俱都沒有為劉希夷作傳,看來劉希夷並沒有多少可堪評述的政治事跡和歷史貢獻。我們只能從元朝的一個文人辛文房撰寫的小集子《唐才子傳》里的星星點點的描寫中想像劉希夷的形象和神態。
上元二年鄭益榜進士,時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詠,特善閨帷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古調,體勢與時不合,遂不為所重。希夷美姿容,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至數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檢。
寥寥的數行文字,就把一個風神兼備的劉希夷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他是一個美男子,放到現在,一定會令那些風靡時下的"超男超女"們相形見絀,差距不僅僅在容貌上,更多的是在內涵。劉希夷不是一個虛有其表的日曆男人,而是一個有內涵有修養的男子漢。他有豪情,面對世事無常能從容談笑,並不在意人生的得與失。他沒事的時候好喝一口,酒是好東西,能夠挽留時光疾馳而遺落的溫情,劉希夷斗酒下肚,雖趕不上李太白斗酒詩百篇,卻也能把流淌於心底的脈脈文字流瀉於筆端,把自己的細微而敏感的感情釋放出來。
他是一個音樂家,音樂家這個名頭可能有些大了,不過在我看來,能夠用心去創造音樂的人都稱得上是音樂家。瞎子阿炳並沒有獲得過諸如"二胡大獎賽的一等獎"此類的名譽和頭銜,但他的一曲《二泉映月》令世界上最有名望的日本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以跪聽的方式表達了他的無上的敬意。劉希夷善彈琵琶,也沒有任何虛頭八腦的光環,但他是用心在彈奏,他懷中的琵琶是他向這個世界傾訴感情的一種方式,和他筆底的詩篇沒有什麼兩樣。琵琶弦不是琵琶弦,而是他的心弦,那弦聲是沒有什麼矯飾和花樣的,只是他多愁善感的心跡表白,這一點已經足夠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他是個詩人,而且還是個落魄的詩人。有人會問,他不是很早就博得了功名嗎,怎麼還說落魄?是的,對於"五十老明經,六十少進士"的唐代科舉來說,劉希夷以二十五的年紀考上進士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可以說劉希夷是相當有實力的,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就得志了,他就稱心如意了。落魄是他的一種心理狀態,並不因為中進士而發生改變。他就是這樣一種傷感的性格,即使是好事情在他眼裡,他也能感觸到其中的深深隱藏的憂愁。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的詩篇不被當時的讀者所接受。在初唐很長一段時間內,繼承了南朝綺靡詩風的宮體詩非常流行。一提到宮體詩就讓人想到上官體,它的創造者是上官儀,這個傢伙就是因為宮體詩寫得好而被推為當時文壇的領袖,在他的領導下,宮體詩主宰了詩歌市場。劉希夷擅長寫軍旅和閨情兩種體裁,尤其是閨情詩更是他的專長,但他從不喜歡用宮體詩那種艷情華麗的詞藻,而是喜歡採用魏晉古樂府的形式,因此在體例結構和語氣情調兩方面都不與時同,得不到文壇的讀者的重視。這是導致劉希夷落魄的外部條件。
◇歡◇迎◇訪◇問◇BOOK.HQDOOR.COM◇
第46節:劉希夷,死於版權糾紛(3)
但落魄的劉希夷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種平常的心態面對這種遭遇。落魄不拘常檢,就是說他落魄的時候不以為意,照樣喝酒,照樣彈琵琶,照樣寫詩,並不因為自己的落魄而自暴自棄。這不失為大丈夫的胸懷。
劉希夷早年孤苦,不得不寄身外祖父家。外祖父很疼愛他,讓他跟他的舅舅宋之問一讀書學習。在這段一起學習的時間裡,甥舅之間的關係相當融洽,雖然兩個人之間有著輩分之間的差異,但總拗不過年齡相近帶來的相同的興趣和愛好。他們都喜歡寫詩,而且都很有功底,各有所長。
童年和少年的時光就是這樣優遊的度過的。劉希夷沒有因為父母早亡而變得過早的成熟,因為他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使他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關懷和快樂。他的舅舅宋之問對他很好,也許是因為年齡相近的關係,他們之間更像是一對好兄弟。
然而正是這個劉希夷眼中的"好兄弟",在不久的將來,卻因為一首不過數行的小詩,將他用土囊殺死。事實證明宋之問不是一個好兄弟,而是一個用心歹毒的舅舅。
歹毒的舅舅
宋之問不是一個好舅舅。
不僅如此,他的人品也不敢恭維。宋之問登上仕途春風得意的時候,武則天已經牢牢地把大唐帝國的命運抓在自己手裡。她是個有作為的雄主,遠非孱弱無能唐高宗李治可比,她繼承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的氣度和心胸,把唐朝的繁榮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並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夯實了基礎、奏響了前奏。
後來,她建立了大周朝取代了唐國號,自己當起了皇帝。武則天是中國歷史第一位女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她以前也有女主擅政的歷史,但都沒能也沒有勇氣像武則天那樣更改國號,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她有令人震駭的政治手腕,也有令人無以匹敵的政治胸懷。所有這些足以說明武則天是個令人崇敬的女性。
但這個女人的私生活卻糟糕得很。她明目張胆的畜養男寵,並用手中的權力使她的男寵獲得了至高無上的特權,成了大周朝的顯貴。其中最得寵的是張氏兩兄弟,張易之和張昌宗,他們兩個倚仗著武則天的寵幸,在百官面前神氣活現不可一世,官員要想得到的晉升也得謹慎打點他們兄弟。
搜羅唐朝的史料,發現新舊唐書俱都沒有為劉希夷作傳,看來劉希夷並沒有多少可堪評述的政治事跡和歷史貢獻。我們只能從元朝的一個文人辛文房撰寫的小集子《唐才子傳》里的星星點點的描寫中想像劉希夷的形象和神態。
上元二年鄭益榜進士,時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詠,特善閨帷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古調,體勢與時不合,遂不為所重。希夷美姿容,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至數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檢。
寥寥的數行文字,就把一個風神兼備的劉希夷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他是一個美男子,放到現在,一定會令那些風靡時下的"超男超女"們相形見絀,差距不僅僅在容貌上,更多的是在內涵。劉希夷不是一個虛有其表的日曆男人,而是一個有內涵有修養的男子漢。他有豪情,面對世事無常能從容談笑,並不在意人生的得與失。他沒事的時候好喝一口,酒是好東西,能夠挽留時光疾馳而遺落的溫情,劉希夷斗酒下肚,雖趕不上李太白斗酒詩百篇,卻也能把流淌於心底的脈脈文字流瀉於筆端,把自己的細微而敏感的感情釋放出來。
他是一個音樂家,音樂家這個名頭可能有些大了,不過在我看來,能夠用心去創造音樂的人都稱得上是音樂家。瞎子阿炳並沒有獲得過諸如"二胡大獎賽的一等獎"此類的名譽和頭銜,但他的一曲《二泉映月》令世界上最有名望的日本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以跪聽的方式表達了他的無上的敬意。劉希夷善彈琵琶,也沒有任何虛頭八腦的光環,但他是用心在彈奏,他懷中的琵琶是他向這個世界傾訴感情的一種方式,和他筆底的詩篇沒有什麼兩樣。琵琶弦不是琵琶弦,而是他的心弦,那弦聲是沒有什麼矯飾和花樣的,只是他多愁善感的心跡表白,這一點已經足夠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他是個詩人,而且還是個落魄的詩人。有人會問,他不是很早就博得了功名嗎,怎麼還說落魄?是的,對於"五十老明經,六十少進士"的唐代科舉來說,劉希夷以二十五的年紀考上進士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可以說劉希夷是相當有實力的,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就得志了,他就稱心如意了。落魄是他的一種心理狀態,並不因為中進士而發生改變。他就是這樣一種傷感的性格,即使是好事情在他眼裡,他也能感觸到其中的深深隱藏的憂愁。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的詩篇不被當時的讀者所接受。在初唐很長一段時間內,繼承了南朝綺靡詩風的宮體詩非常流行。一提到宮體詩就讓人想到上官體,它的創造者是上官儀,這個傢伙就是因為宮體詩寫得好而被推為當時文壇的領袖,在他的領導下,宮體詩主宰了詩歌市場。劉希夷擅長寫軍旅和閨情兩種體裁,尤其是閨情詩更是他的專長,但他從不喜歡用宮體詩那種艷情華麗的詞藻,而是喜歡採用魏晉古樂府的形式,因此在體例結構和語氣情調兩方面都不與時同,得不到文壇的讀者的重視。這是導致劉希夷落魄的外部條件。
◇歡◇迎◇訪◇問◇BOOK.HQDOOR.COM◇
第46節:劉希夷,死於版權糾紛(3)
但落魄的劉希夷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種平常的心態面對這種遭遇。落魄不拘常檢,就是說他落魄的時候不以為意,照樣喝酒,照樣彈琵琶,照樣寫詩,並不因為自己的落魄而自暴自棄。這不失為大丈夫的胸懷。
劉希夷早年孤苦,不得不寄身外祖父家。外祖父很疼愛他,讓他跟他的舅舅宋之問一讀書學習。在這段一起學習的時間裡,甥舅之間的關係相當融洽,雖然兩個人之間有著輩分之間的差異,但總拗不過年齡相近帶來的相同的興趣和愛好。他們都喜歡寫詩,而且都很有功底,各有所長。
童年和少年的時光就是這樣優遊的度過的。劉希夷沒有因為父母早亡而變得過早的成熟,因為他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使他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關懷和快樂。他的舅舅宋之問對他很好,也許是因為年齡相近的關係,他們之間更像是一對好兄弟。
然而正是這個劉希夷眼中的"好兄弟",在不久的將來,卻因為一首不過數行的小詩,將他用土囊殺死。事實證明宋之問不是一個好兄弟,而是一個用心歹毒的舅舅。
歹毒的舅舅
宋之問不是一個好舅舅。
不僅如此,他的人品也不敢恭維。宋之問登上仕途春風得意的時候,武則天已經牢牢地把大唐帝國的命運抓在自己手裡。她是個有作為的雄主,遠非孱弱無能唐高宗李治可比,她繼承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的氣度和心胸,把唐朝的繁榮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並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夯實了基礎、奏響了前奏。
後來,她建立了大周朝取代了唐國號,自己當起了皇帝。武則天是中國歷史第一位女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她以前也有女主擅政的歷史,但都沒能也沒有勇氣像武則天那樣更改國號,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她有令人震駭的政治手腕,也有令人無以匹敵的政治胸懷。所有這些足以說明武則天是個令人崇敬的女性。
但這個女人的私生活卻糟糕得很。她明目張胆的畜養男寵,並用手中的權力使她的男寵獲得了至高無上的特權,成了大周朝的顯貴。其中最得寵的是張氏兩兄弟,張易之和張昌宗,他們兩個倚仗著武則天的寵幸,在百官面前神氣活現不可一世,官員要想得到的晉升也得謹慎打點他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