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四)
《玻璃塔》是一本典型的科幻小說,它具有幾乎所有科幻小說的道具,諸如接獲外星信息、人造人、巨大的通訊塔、星際航行飛船,甚至有內心移位等等,使人目不暇給。
小說描寫的是二十三世紀,那時的世界經歷了大戰、無政府狀態、飢荒、社會壓力以及人工避孕,世界上的人口已大大減少,機器代替了人去干所有的勞動,工人階級早已消失,社會更因物質轉移的旅行而變得交通方便,所有人都說一種語言,生活過得十分悠閒。
主人公西米安·克虜格是一個很有錢的發明家,他發明了人造人,這種人工製造的人只要兩年時間就長大成人,他在基因工程中將人造人分類製成多種類型和智慧水平,受一年到四年的教育就能勝任指定的工作,人造人滿足了全世界的需要,人類不需再勞動,全由人造人代勞了。人造人就像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寫的那樣,所不同者,西弗堡的人造人完全是人工生產出來的奴隸。在《玻璃塔》中,人造人與創造他們的人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一種社會問題,倒不如說是一種暗喻。
從遙遠的外星傳來了一系列的信息,這是些有規律性的電波,總是一長一短地發出2-4-1,2-5-1,3-1的數字,這很明顯是一種智慧生物發出的電訊,但誰也弄不清是什麼意思。克虜格出於好奇,發誓要同這外星智慧聯繫,他在加拿大北極苔原上建造一座巨型的玻璃發射塔,發射一種比光還要快速的射線,企圖同外星聯絡。這座玻璃塔高達一千五百米,為什麼要用玻璃建造呢?既是出於科學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唯美的表現吧?
這座玻璃塔是由一個叫阿發·杜爾·瓦哲曼的高級人造人指揮其他人造人建造的。人造人誠然是經過教育訓練,輸入程序,乖乖當奴隸的,不過可能在基因工程中仍帶有某些人性的因子,其中有些人造人要求有政治的權利,希望能擺脫奴隸的地位,與人類平起平坐。其中一些,包括瓦哲曼和阿發·麗莉絲·梅遜,則把他們的創造者克虜格當作神來崇拜,他們私底下有一種宗教信仰,相信終有一日克虜格會把他們升格為人類,與人類一樣有平等權利。克虜格的兒子曼紐爾是個溫順善良的人,他愛上了人造人麗莉絲,麗莉絲是有心引誘他的,目的是希望曼紐爾能為人造人爭取平權出力。曼紐爾因此跟隨她參加過地下宗教的禮拜,知道了人造人的要求。在麗莉絲的催促下,曼紐爾鼓起勇氣,向父親為人造人說項,並且將人造人地下宗教把他當神的情況講了出來。克虜格聽了暴跳如雷,他無法理解這些奴隸怎麼可能想與人類平等,他拒絕當他們的神,也拒絕幫助他們得到平權。但克虜格為了了解人造人到底要搞什麼,他與阿發·瓦哲曼進行內心移位,也就是互相交換心智,他就以瓦哲曼的心智去探知人造人的活動,但同時瓦哲曼以克虜格的心智來看世界,也探知了克虜格是永遠不會答應讓人造人獲得平等地位的。人造人知道了這情況後,憤怒與絕望引發了暴亂,奴隸起來殺死主人,財產被毀,文明陷入一片混亂,甚至克虜格的玻璃塔也被瓦哲曼摧毀,世界沐浴在血與火中,克虜格最後逃上了他的星際飛船,離開地球,飛向NGC7293星雲開始三百光年的旅程。
這小說的結局留下了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到底那些外星傳來的信息有什麼含義?它到底是不是來自NGC7293星雲?克虜格能否到達那兒?到了那兒又會碰見什麼?反正這是個開放性的結尾,留下很多空間讓讀者去想像。
這部小說在思想上豐富多采,編織得令讀者目眩,在人物性格的刻劃上是相當成功的,例如克虜格的頑固執著、精力充沛;曼紐爾的溫馴善良,瓦哲曼對其宗教的虔誠,都是很有個性,並非一般科幻小說所能及的。在語言方面,西弗堡不愧是個文字的魔術師,寫得色彩鮮艷,生動有力,遣詞調句確實做了一番精心的選擇。在科幻小說中,能將思想與人物性格刻劃得這般淋漓盡致,確是西弗堡傑出的成就。
(五)
《內心垂死》是西弗堡一九七二年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創作的一個頂峰之作。作為科幻新浪潮,這作品是使科幻小說與主流文學之間距離消失的一道橋樑。過去美國科幻作家大多是以流行雜誌為標的,寫作大多迎合讀者口味的要求,很少認為自己是屬於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他們只是以文字謀生罷了。他們熱衷於各種科學道具,而忽視了現代西方文學上的發展,他們根本無視喬哀斯、D.H.勞倫斯等作家在文學上的新發展,也不重視弗洛伊德、容格在心理學上的見識,他們也不理會海明威在簡明快捷的文風上的創新,更不知道福克納在探索人性上的深度。科幻新浪潮無疑是感察出這種距離,開始不同於過去的科幻創作方法,如菲立·狄克、西弗堡等作家,開始探索內在世界,描寫人的心理、潛意識、無意識,西弗堡的《內心垂死》可以說是受到像喬哀斯、勞倫斯這些作家直接或間接影響而寫成的一本精彩傑作。
從某種意義來說,《內心垂死》並不是一本科幻小說,而是一本屬於主流文學的嚴肅作品,不過,這是科幻小說的一種新發展,使人難以界定,它既有科幻的道具,又是探索人性的作品。西弗堡在《內心垂死》中只運用了一種科幻的噱頭,那就是心靈感應。小說是描寫主人公大衛·西力格如何逐漸失去心靈感應的能力,但小說並不是集中於心靈感應本身,而是描寫西力格失去這種能力隨之而來內心產生的盲目與灰暗,因而感到驚徨與悲哀,失落與絕望。西弗堡自己就曾聲言,《內心垂死》他並不是當作一本科幻小說來寫的,而是一本嚴肅的文學作品。
《玻璃塔》是一本典型的科幻小說,它具有幾乎所有科幻小說的道具,諸如接獲外星信息、人造人、巨大的通訊塔、星際航行飛船,甚至有內心移位等等,使人目不暇給。
小說描寫的是二十三世紀,那時的世界經歷了大戰、無政府狀態、飢荒、社會壓力以及人工避孕,世界上的人口已大大減少,機器代替了人去干所有的勞動,工人階級早已消失,社會更因物質轉移的旅行而變得交通方便,所有人都說一種語言,生活過得十分悠閒。
主人公西米安·克虜格是一個很有錢的發明家,他發明了人造人,這種人工製造的人只要兩年時間就長大成人,他在基因工程中將人造人分類製成多種類型和智慧水平,受一年到四年的教育就能勝任指定的工作,人造人滿足了全世界的需要,人類不需再勞動,全由人造人代勞了。人造人就像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寫的那樣,所不同者,西弗堡的人造人完全是人工生產出來的奴隸。在《玻璃塔》中,人造人與創造他們的人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一種社會問題,倒不如說是一種暗喻。
從遙遠的外星傳來了一系列的信息,這是些有規律性的電波,總是一長一短地發出2-4-1,2-5-1,3-1的數字,這很明顯是一種智慧生物發出的電訊,但誰也弄不清是什麼意思。克虜格出於好奇,發誓要同這外星智慧聯繫,他在加拿大北極苔原上建造一座巨型的玻璃發射塔,發射一種比光還要快速的射線,企圖同外星聯絡。這座玻璃塔高達一千五百米,為什麼要用玻璃建造呢?既是出於科學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唯美的表現吧?
這座玻璃塔是由一個叫阿發·杜爾·瓦哲曼的高級人造人指揮其他人造人建造的。人造人誠然是經過教育訓練,輸入程序,乖乖當奴隸的,不過可能在基因工程中仍帶有某些人性的因子,其中有些人造人要求有政治的權利,希望能擺脫奴隸的地位,與人類平起平坐。其中一些,包括瓦哲曼和阿發·麗莉絲·梅遜,則把他們的創造者克虜格當作神來崇拜,他們私底下有一種宗教信仰,相信終有一日克虜格會把他們升格為人類,與人類一樣有平等權利。克虜格的兒子曼紐爾是個溫順善良的人,他愛上了人造人麗莉絲,麗莉絲是有心引誘他的,目的是希望曼紐爾能為人造人爭取平權出力。曼紐爾因此跟隨她參加過地下宗教的禮拜,知道了人造人的要求。在麗莉絲的催促下,曼紐爾鼓起勇氣,向父親為人造人說項,並且將人造人地下宗教把他當神的情況講了出來。克虜格聽了暴跳如雷,他無法理解這些奴隸怎麼可能想與人類平等,他拒絕當他們的神,也拒絕幫助他們得到平權。但克虜格為了了解人造人到底要搞什麼,他與阿發·瓦哲曼進行內心移位,也就是互相交換心智,他就以瓦哲曼的心智去探知人造人的活動,但同時瓦哲曼以克虜格的心智來看世界,也探知了克虜格是永遠不會答應讓人造人獲得平等地位的。人造人知道了這情況後,憤怒與絕望引發了暴亂,奴隸起來殺死主人,財產被毀,文明陷入一片混亂,甚至克虜格的玻璃塔也被瓦哲曼摧毀,世界沐浴在血與火中,克虜格最後逃上了他的星際飛船,離開地球,飛向NGC7293星雲開始三百光年的旅程。
這小說的結局留下了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到底那些外星傳來的信息有什麼含義?它到底是不是來自NGC7293星雲?克虜格能否到達那兒?到了那兒又會碰見什麼?反正這是個開放性的結尾,留下很多空間讓讀者去想像。
這部小說在思想上豐富多采,編織得令讀者目眩,在人物性格的刻劃上是相當成功的,例如克虜格的頑固執著、精力充沛;曼紐爾的溫馴善良,瓦哲曼對其宗教的虔誠,都是很有個性,並非一般科幻小說所能及的。在語言方面,西弗堡不愧是個文字的魔術師,寫得色彩鮮艷,生動有力,遣詞調句確實做了一番精心的選擇。在科幻小說中,能將思想與人物性格刻劃得這般淋漓盡致,確是西弗堡傑出的成就。
(五)
《內心垂死》是西弗堡一九七二年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創作的一個頂峰之作。作為科幻新浪潮,這作品是使科幻小說與主流文學之間距離消失的一道橋樑。過去美國科幻作家大多是以流行雜誌為標的,寫作大多迎合讀者口味的要求,很少認為自己是屬於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他們只是以文字謀生罷了。他們熱衷於各種科學道具,而忽視了現代西方文學上的發展,他們根本無視喬哀斯、D.H.勞倫斯等作家在文學上的新發展,也不重視弗洛伊德、容格在心理學上的見識,他們也不理會海明威在簡明快捷的文風上的創新,更不知道福克納在探索人性上的深度。科幻新浪潮無疑是感察出這種距離,開始不同於過去的科幻創作方法,如菲立·狄克、西弗堡等作家,開始探索內在世界,描寫人的心理、潛意識、無意識,西弗堡的《內心垂死》可以說是受到像喬哀斯、勞倫斯這些作家直接或間接影響而寫成的一本精彩傑作。
從某種意義來說,《內心垂死》並不是一本科幻小說,而是一本屬於主流文學的嚴肅作品,不過,這是科幻小說的一種新發展,使人難以界定,它既有科幻的道具,又是探索人性的作品。西弗堡在《內心垂死》中只運用了一種科幻的噱頭,那就是心靈感應。小說是描寫主人公大衛·西力格如何逐漸失去心靈感應的能力,但小說並不是集中於心靈感應本身,而是描寫西力格失去這種能力隨之而來內心產生的盲目與灰暗,因而感到驚徨與悲哀,失落與絕望。西弗堡自己就曾聲言,《內心垂死》他並不是當作一本科幻小說來寫的,而是一本嚴肅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