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另一種角度看,《內心垂死》確實擯棄了很多像“硬科幻”的創作方法,更接近於心理小說,但探索內心世界,不正是“軟科幻”重要的部分?這本小說中的西力格,具有一般人(人類當中絕大多數)所沒有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一種使他感到極不利的殘障。西弗堡要探索的正是這麼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複雜變化。

  《內心垂死》這本小說並不只是探索內心世界,它同時也包含有極豐富的思想內容,西力格這人物是具有深刻的個性,即使撇開他逐漸失去心靈感應力這一點,他那種扭曲的、痛苦不安的個性,也是具有典型意義的。這個小人物在社會中是個沒沒無聞之輩,他在這個社會總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他在小說中曾說:“問題是在於我感到同其他人隔絕。”他雖然生活在上千萬人口的紐約,甚至具有能看透人心的本領,但他永遠是個寂寞孤獨的人。

  在四十一歲時,西力格感覺出自己的感應力已麻木。他本來是靠為哥大學生寫論文來維持生活的,心靈感應力令他能看透教授的要求和學生的能力,他准能湊出一篇令他們雙方都滿意的論文,不少學生請他當槍手,他收費是每頁三元半,甚至保證能得到B+的成績,若低過這分數不收錢。但一旦他的能力衰退,他就難以謀生了。

  當小說交代了西力格的窘境後,作者就解釋這窘境的成因,他關注的是西力格內心的灰暗與空白。西弗堡運用喬哀斯意識流的手法來倒敘,通過一系列的片段,甚至用整整一章來作西力格的內心獨白,以表現出西力格心盲的實質。同時,也探索了西力格的人際關係,包括他同父母、義妹、多個情人的關係。他雖然有看透人心的能力,實際上卻無法同人溝通。在小說中曾出現另一個具有心靈感應力的人物尼奎斯特,西力格同他也無法溝通。尼奎斯特只看到西力格的痛苦和孤寂,西力格羨慕尼奎斯特能過一種平衡而有規律的生活,總是懷疑他到底將內心的痛苦與孤寂藏在什麼地方,他實際看不到尼奎斯特根本濫用心靈感應力,並不打算同別人分享。換一句話說,尼奎斯特是個極端自私的人。

  從《內心垂死》中,我們可以看出西弗堡受現代派小說的影響相當深,《內心垂死》是喬哀斯的短篇小說《死亡》(TheDead)的一種新的衍繹,喬哀斯小說中的主人公永遠生活在妻子的已死的初戀情人的陰影中,永遠無法超生,但西力格卻有希望,他的心靈感應力在內心死去,他卻能在人類當中得以重生,成為人類當中的一個正常的人。

  生與死,再生,這主題涵蓋了整本小說,西弗堡這小說同喬哀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和D.H.勞倫斯的《兒子和情人》一樣,是一本成長、發展、棄拒和成熟的小說,它描寫一個人內心的矛盾,如何超越自己。

  小說第四章用了整整一章描寫西力格為一個哥大的學生寫的論文,那是篇論卡夫卡小說的論文,這使人不能不懷疑這是西弗堡在大學時寫的一篇論文。卡夫卡是個關注人的痛苦和異化的作家,從這點也可以看出西弗堡受卡夫卡的影響頗深。表面看《內心垂死》並不是悲劇,只是個人的悲哀,並不波及到全人類,西力格的失落只是他個人的問題,但西弗堡在這小說中卻通過這小人物,來反映出現代社會由於科技日益發展而不斷非人化,生存在這社會中的人類所感受到的痛苦、軟弱、恐怖、緊張與無助,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西力格的個人悲劇就不只是他個人的,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了。

  西弗堡所以能成功地塑造出西力格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小人物,這同他大量閱讀嚴肅文學作品,尤其是現代派文學作品有關,也同他廣泛地閱讀詩歌、哲學、心理學的著作有關。所以《內心垂死》與其說是一本科幻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主流文學的嚴肅作品,換句話說,西弗堡為科幻小說和嚴肅文學架設了一條溝通的橋樑。

  當然,西弗堡近期又寫了不少作品,包括以巴比倫傳說寫成的歷史小說《吉爾伽密斯國王》、幻想史詩《華倫丁爵士的古堡》等,但我個人認為他在七十年代的科幻小說創作已達到高峰,所以後期的創作就不再論及了。

  一九九三年四月·於多倫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