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第四節 中共的勝利
一、決戰
自一九四七年六、七月間各地人民解放軍轉取攻勢後,一年之間,政府軍處處不利,士氣愈為低落,中共決心進行決戰,奪取大城。一九四八年九月,陳毅統率的人民解放軍進攻濟南,守軍吳化文師二萬餘人不戰而降。①九月二十四日,陳毅占領濟南,俘山東省府主席王耀武以下六萬餘人,為政府軍的一次重大挫敗。
林彪統率的東北人民解放軍五十餘萬,約於陳毅進攻濟南的同時,進向遼西,謀斷關內關外交通。十月十六日,占領錦州,守軍(滇軍)兩師叛變,東北"剿匪" 副總司令范漢傑以下七萬人被俘。被圍半年的長春,援斷糧絕,錦州失守之前,蔣親至瀋陽,命長春守軍南撤瀋陽,駐軍西援錦州。錦州失守之後,又兩來瀋陽,嚴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反攻。十月十九日,長春守軍一個軍(滇軍)叛變,解放軍進入市區。二十一日,另一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以下六萬餘人投降。十月二十七日,自瀋陽西進的廖耀湘兵團被圍,十萬餘人覆沒。解放軍直趨瀋陽,衛立煌出走。十一月二日,瀋陽不守,政府軍十餘萬人,由海道撤出者不過三萬。東北全部為解放軍所有,政府軍被殲共約四十餘萬,中共稱之為遼瀋戰役。自政府軍奪得大批美國武器,如虎添翼,對解放軍而言,可說是決定了全局的勝利。
----------
①吳化文為韓復榘舊部,曾投降偽軍,戰後編入政府軍,頗受歧視。
毛澤東先以為一九五一年可打倒國民黨,一九四八年九月,他以為再有一年左右即可做到。占領濟南後,即部署攻取徐州,進略淮河流域。十一月初,編組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野戰軍,彭德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林彪分任司令員,①全部兵力超出三百萬人,政府軍則不足三百萬。
一九四八年十月底,陳毅、劉伯承的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分向徐州東西前進,兵力約六十萬人,民兵民工二百餘萬人,取攻勢。政府軍約五十餘萬人,由徐州 "剿匪"總司令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以邱清泉、黃伯韜、黃維三兵團為主力,取守勢。十一月六日,戰鬥開始,美大使館通令蘇、皖美國僑民撤退。南京、上海到處搶米,秩序大亂。徐州東路政府軍甫與解放軍接觸,兩萬餘人叛變,西路、南路各數千人投降。解放軍采一貫的"圍點打援"戰術,先圍東路黃伯韜兵團,阻擊來援的邱清泉兵團。十一月二十二日,黃伯韜自戕,全軍十二萬人盡覆。南路黃維兵團被圍於皖境宿縣,十一月三十日,政府軍放棄徐州,劉峙南退蚌埠,邱清泉、杜聿明西南退蘇、豫之間,謀解黃維之圍不果。十二月十五日,黃維部九萬人大都被殲。杜聿明、邱清泉部為解放軍及民工所掘壕溝圍困,機械化部隊寸步難行,天寒糧絕。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所部七萬餘人消滅。蚌埠不戰而下。歷時兩月余,規模最大的另一決戰結束,政府軍又損失四十餘萬人,中共稱之為淮海戰役,政府稱之為徐蚌會戰。
當華東、中原野戰軍猛攻徐州之時,東北野戰軍林彪部一路進入熱河承德,一路進入冀東,華北野戰軍聶榮臻部占領河北保定。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收縮戰線,所部六十萬人,分別集結於北平、塘沽、張家口、新保安。十二月初,林彪部入古北口,聶榮臻部占南口,十二月中旬,北平、天津近郊發生激戰。十二月二十二日,傅部放棄新保安,二十四日,放棄張家口,損失五萬餘人。林彪部圍攻天津,經二十餘日慘烈攻守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為解放軍占領,政府軍十三萬人被俘。一月二十二日,傅作義與林彪訂立和平協議,所部二十五萬人由解放軍改編。一月三十一日,解放軍入北平,中共稱之為平津戰役,與遼瀋、淮海戰役,合稱為三大戰役,政府軍折損共約一百五十萬人。
----------
①野戰軍之下為縱隊,每一縱隊為三萬人,另有地方部隊、游擊部隊。一九四八年底,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各轄二十四個兵團。
圖二三:中共統治區(一九四八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四月)
二、國民黨求和與中共全國進軍
美國之不滿於蔣,已非一日,馬歇爾認為他固執倔強,難期再有作為。年來李宗仁以行營主任資格坐鎮北平,與教育文化界結納,受到司徒雷登的青睞.李之競選副總統,部分原因為司徒雷登之鼓勵。李當選後雄心愈大,司徒雷登對他希望愈高。一九四八年八月,司徒曾建議國務院設法使國、共停戰,分劃中國為若干地區,採行聯邦制,儘可能使無中共參加的各邦保有最大部分的領域,由美國給以援助。又說,蔣不能引進才能之士,實行改革。但時馬歇爾任國務卿,已無再作調人之意。十二月二十三日,司徒續向國務院明白請示,可否勸蔣退休,讓位於李宗仁,或其他政治領袖,俾與共軍繼續作戰,或停戰言和。馬歇爾仍主暫不過問。
兩個月前,即十月底,蔣告美國記者,美國應重視中國局勢。十一月初,外交部商請馬歇爾派遣特別軍事代表團,由美國軍官指揮中國軍隊。蔣致書杜魯門,亦請派一高級將領為顧問。十二月一日,蔣又向美國記者表示,將長期守有長江以南,歡迎麥克阿瑟為最高軍事顧問。
一、決戰
自一九四七年六、七月間各地人民解放軍轉取攻勢後,一年之間,政府軍處處不利,士氣愈為低落,中共決心進行決戰,奪取大城。一九四八年九月,陳毅統率的人民解放軍進攻濟南,守軍吳化文師二萬餘人不戰而降。①九月二十四日,陳毅占領濟南,俘山東省府主席王耀武以下六萬餘人,為政府軍的一次重大挫敗。
林彪統率的東北人民解放軍五十餘萬,約於陳毅進攻濟南的同時,進向遼西,謀斷關內關外交通。十月十六日,占領錦州,守軍(滇軍)兩師叛變,東北"剿匪" 副總司令范漢傑以下七萬人被俘。被圍半年的長春,援斷糧絕,錦州失守之前,蔣親至瀋陽,命長春守軍南撤瀋陽,駐軍西援錦州。錦州失守之後,又兩來瀋陽,嚴令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反攻。十月十九日,長春守軍一個軍(滇軍)叛變,解放軍進入市區。二十一日,另一東北"剿匪"副總司令鄭洞國以下六萬餘人投降。十月二十七日,自瀋陽西進的廖耀湘兵團被圍,十萬餘人覆沒。解放軍直趨瀋陽,衛立煌出走。十一月二日,瀋陽不守,政府軍十餘萬人,由海道撤出者不過三萬。東北全部為解放軍所有,政府軍被殲共約四十餘萬,中共稱之為遼瀋戰役。自政府軍奪得大批美國武器,如虎添翼,對解放軍而言,可說是決定了全局的勝利。
----------
①吳化文為韓復榘舊部,曾投降偽軍,戰後編入政府軍,頗受歧視。
毛澤東先以為一九五一年可打倒國民黨,一九四八年九月,他以為再有一年左右即可做到。占領濟南後,即部署攻取徐州,進略淮河流域。十一月初,編組西北、中原、華東、華北、東北五個野戰軍,彭德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林彪分任司令員,①全部兵力超出三百萬人,政府軍則不足三百萬。
一九四八年十月底,陳毅、劉伯承的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分向徐州東西前進,兵力約六十萬人,民兵民工二百餘萬人,取攻勢。政府軍約五十餘萬人,由徐州 "剿匪"總司令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以邱清泉、黃伯韜、黃維三兵團為主力,取守勢。十一月六日,戰鬥開始,美大使館通令蘇、皖美國僑民撤退。南京、上海到處搶米,秩序大亂。徐州東路政府軍甫與解放軍接觸,兩萬餘人叛變,西路、南路各數千人投降。解放軍采一貫的"圍點打援"戰術,先圍東路黃伯韜兵團,阻擊來援的邱清泉兵團。十一月二十二日,黃伯韜自戕,全軍十二萬人盡覆。南路黃維兵團被圍於皖境宿縣,十一月三十日,政府軍放棄徐州,劉峙南退蚌埠,邱清泉、杜聿明西南退蘇、豫之間,謀解黃維之圍不果。十二月十五日,黃維部九萬人大都被殲。杜聿明、邱清泉部為解放軍及民工所掘壕溝圍困,機械化部隊寸步難行,天寒糧絕。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所部七萬餘人消滅。蚌埠不戰而下。歷時兩月余,規模最大的另一決戰結束,政府軍又損失四十餘萬人,中共稱之為淮海戰役,政府稱之為徐蚌會戰。
當華東、中原野戰軍猛攻徐州之時,東北野戰軍林彪部一路進入熱河承德,一路進入冀東,華北野戰軍聶榮臻部占領河北保定。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收縮戰線,所部六十萬人,分別集結於北平、塘沽、張家口、新保安。十二月初,林彪部入古北口,聶榮臻部占南口,十二月中旬,北平、天津近郊發生激戰。十二月二十二日,傅部放棄新保安,二十四日,放棄張家口,損失五萬餘人。林彪部圍攻天津,經二十餘日慘烈攻守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為解放軍占領,政府軍十三萬人被俘。一月二十二日,傅作義與林彪訂立和平協議,所部二十五萬人由解放軍改編。一月三十一日,解放軍入北平,中共稱之為平津戰役,與遼瀋、淮海戰役,合稱為三大戰役,政府軍折損共約一百五十萬人。
----------
①野戰軍之下為縱隊,每一縱隊為三萬人,另有地方部隊、游擊部隊。一九四八年底,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各轄二十四個兵團。
圖二三:中共統治區(一九四八年九月至一九四九年四月)
二、國民黨求和與中共全國進軍
美國之不滿於蔣,已非一日,馬歇爾認為他固執倔強,難期再有作為。年來李宗仁以行營主任資格坐鎮北平,與教育文化界結納,受到司徒雷登的青睞.李之競選副總統,部分原因為司徒雷登之鼓勵。李當選後雄心愈大,司徒雷登對他希望愈高。一九四八年八月,司徒曾建議國務院設法使國、共停戰,分劃中國為若干地區,採行聯邦制,儘可能使無中共參加的各邦保有最大部分的領域,由美國給以援助。又說,蔣不能引進才能之士,實行改革。但時馬歇爾任國務卿,已無再作調人之意。十二月二十三日,司徒續向國務院明白請示,可否勸蔣退休,讓位於李宗仁,或其他政治領袖,俾與共軍繼續作戰,或停戰言和。馬歇爾仍主暫不過問。
兩個月前,即十月底,蔣告美國記者,美國應重視中國局勢。十一月初,外交部商請馬歇爾派遣特別軍事代表團,由美國軍官指揮中國軍隊。蔣致書杜魯門,亦請派一高級將領為顧問。十二月一日,蔣又向美國記者表示,將長期守有長江以南,歡迎麥克阿瑟為最高軍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