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
①政府退至廣州後,一九四九年七月,又發行銀圓券,以人民完全失去信心,不久亦成為廢紙。
②又名"吃光運動",即是將公費在短期內花盡吃光。
中共的基本經濟政策,為發展農工生產,注意商貨流通。農業由減租減息而復實行分配土地,同時提倡開荒,整修水利。工業側重輕工業、手工業,低利貸款,減免稅收,工資的一半為實物。商業為集中與分散並行。對外管理,對內自由,不令不必要的商品流入,而運進必需的物資,一切在求自籌自足,保障供給,軍民兼顧。一九四七年後,財政金融日漸統一。一九四八年成立人民銀行,發行統一人民幣,物價頗稱穩定。
四、民變與層出不窮的學潮
抗戰後期,甘肅、四川為徵兵征糧,均曾發生過民變,以甘肅為嚴重。勝利之後,一九四六年九月,四川亂事又起,眾至十餘萬,不久平定。十二月,西康以不堪省府主席劉文輝的橫徵暴斂,大規模的暴動繼之而來,眾至五十餘萬,組織"政治革新委員會",歷時三個月。一九四七年二月,新疆維吾爾人受蘇俄煽動,要求中央軍及中央機關退出,與哈薩克人、東干回、漢人衝突,迪化閉市。七月,所謂 "東土耳其斯坦革命青年團",游擊隊在各地滋擾,省府主席因之去職。
受日本壓迫五十年的台灣人民,光復後,歡欣若狂。新任行政長官陳儀,剛愎自用,壟斷經濟利益,居要職者多為外省人,台人大為不平。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事變起於台北,不三日,及於全省,襲擊官署,搶奪武器,毆打非台籍之人。政府調兵彈壓,登陸後肆行報復,台人死傷,以千百計。國防部長白崇禧前來宣慰,允改革經濟制度,調整人事,始行無事,是為台灣"二二八事變"。
民變以邊遠地區為劇,學潮均起自通都大邑。大學教授學生久已對政府不滿,一九四一年起,情緒日益高漲,至戰後而更甚,中共與民主同盟從而鼓煽。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民主同盟號召反對內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首先響應,學生隨之罷課,要求制止內戰,撤退在華美軍,成立聯合政府。十二月一日,與軍人衝突,八人死亡,十餘人受傷。政府雖懲處負責當局與有關人員,仍不能止息各方的攻擊。
一九四六年一月,為東北問題,重慶學生舉行反俄示威,與各大城市的反內戰、反美運動形成兩個壁壘。蘇俄、中共指為排外,破壞國、共和談,系出於國民黨的指使,增加了政府的困難。不過中共對蘇俄在東北的行動,亦苦於無以自解。國、共戰爭擴大後,上海有"爭取和平聯合會"組織。六月,學生舉行反內戰遊行,要求統一與建設,與反內亂的學生衝突。七月,民主同盟要人李公朴、聞一多在昆明之被暗殺,更激起知識分子的憤怒。九月起,中共公開攻擊美國援蔣內戰。學生反美運動更是如火如荼(見748頁),軍警實行壓制,不斷捕人,教授要求保障人權,學生罷課抗議,這是學生運動的一次高潮,以反美為主題。
勝利後,大學教授的薪津、學生的公費,不斷調整,雖仍追不上物價,然生活已較戰時稍優。一九四七年五月,因米價飛漲,學潮如排山倒海而來,名之曰"反飢餓"、①"反迫害"運動,罷課請願,領導的是南京中央大學學生。政府允將公費提高,風潮反愈洶湧,遍於南北。政府宣布維持治安臨時辦法,不准團體請願。五月二十日,南京、北平學生與警察衝突,數十人受傷,學生更為激動,定六月二日為"反飢餓、反內戰、反暴行日",要求取消維持治安臨時辦法,懲辦"五二○ 事件"負責人,四出宣傳,軍警大舉逮捕。學生知難而退,中止六月二日的總罷課大遊行。軍警仍繼續高壓,武漢大學學生三人喪命。重慶、廣州等地數百人被捕。蔣主席慰問教授、學生,革懲武漢警備司令,震撼中央政府的學潮告一段落。這是學生運動的又一高潮,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主題。
一九四七年七月,政府宣布動員戡亂後,學生不敢再倡言反內戰。十月,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被捕自殺,學潮又起,然已不似五月的嚴重。一九四八年一月,上海同濟大學學生為反對開除學生,毆打市長。四月,北平一部分學生為抗議解散學生聯合會,罷課遊行,另一部分舉行反罷課遊行。
一九四六年來,工潮亦時常發生。一九四七年二月,上海工人舉行抵制美貨大會,五月,反對政府凍結工資,加入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九月,電車工人為爭取待遇,電力公司工人為抗議逮捕工會職員罷工。一九四八年一、二月,舞女及舞廳職工為反對禁舞,搗毀上海市政府社會局,三百餘人被捕,申新紗廠工人為工資問題占據工廠,二百餘人被捕。
學生運動的第三次高潮,以"反美扶日"(反對美國扶植日本、搶救民族危機)為主題。一九四八年五月,起於上海、南京、北平,張貼污辱蔣總統漫畫,親共與反共派互毆。六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警告,倘繼續進行反美運動,可能導致不幸結果,受到教授學生的駁斥。七月,在北平的東北流亡學生,搗毀市參議會,學生死九人,軍警死二人,北平戒嚴。八月,河南、山東流亡學生滋鬧教育部、行政院。此後戰局急轉直下,中共勝利成為定局,學潮方告緩和。
①政府退至廣州後,一九四九年七月,又發行銀圓券,以人民完全失去信心,不久亦成為廢紙。
②又名"吃光運動",即是將公費在短期內花盡吃光。
中共的基本經濟政策,為發展農工生產,注意商貨流通。農業由減租減息而復實行分配土地,同時提倡開荒,整修水利。工業側重輕工業、手工業,低利貸款,減免稅收,工資的一半為實物。商業為集中與分散並行。對外管理,對內自由,不令不必要的商品流入,而運進必需的物資,一切在求自籌自足,保障供給,軍民兼顧。一九四七年後,財政金融日漸統一。一九四八年成立人民銀行,發行統一人民幣,物價頗稱穩定。
四、民變與層出不窮的學潮
抗戰後期,甘肅、四川為徵兵征糧,均曾發生過民變,以甘肅為嚴重。勝利之後,一九四六年九月,四川亂事又起,眾至十餘萬,不久平定。十二月,西康以不堪省府主席劉文輝的橫徵暴斂,大規模的暴動繼之而來,眾至五十餘萬,組織"政治革新委員會",歷時三個月。一九四七年二月,新疆維吾爾人受蘇俄煽動,要求中央軍及中央機關退出,與哈薩克人、東干回、漢人衝突,迪化閉市。七月,所謂 "東土耳其斯坦革命青年團",游擊隊在各地滋擾,省府主席因之去職。
受日本壓迫五十年的台灣人民,光復後,歡欣若狂。新任行政長官陳儀,剛愎自用,壟斷經濟利益,居要職者多為外省人,台人大為不平。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事變起於台北,不三日,及於全省,襲擊官署,搶奪武器,毆打非台籍之人。政府調兵彈壓,登陸後肆行報復,台人死傷,以千百計。國防部長白崇禧前來宣慰,允改革經濟制度,調整人事,始行無事,是為台灣"二二八事變"。
民變以邊遠地區為劇,學潮均起自通都大邑。大學教授學生久已對政府不滿,一九四一年起,情緒日益高漲,至戰後而更甚,中共與民主同盟從而鼓煽。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民主同盟號召反對內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首先響應,學生隨之罷課,要求制止內戰,撤退在華美軍,成立聯合政府。十二月一日,與軍人衝突,八人死亡,十餘人受傷。政府雖懲處負責當局與有關人員,仍不能止息各方的攻擊。
一九四六年一月,為東北問題,重慶學生舉行反俄示威,與各大城市的反內戰、反美運動形成兩個壁壘。蘇俄、中共指為排外,破壞國、共和談,系出於國民黨的指使,增加了政府的困難。不過中共對蘇俄在東北的行動,亦苦於無以自解。國、共戰爭擴大後,上海有"爭取和平聯合會"組織。六月,學生舉行反內戰遊行,要求統一與建設,與反內亂的學生衝突。七月,民主同盟要人李公朴、聞一多在昆明之被暗殺,更激起知識分子的憤怒。九月起,中共公開攻擊美國援蔣內戰。學生反美運動更是如火如荼(見748頁),軍警實行壓制,不斷捕人,教授要求保障人權,學生罷課抗議,這是學生運動的一次高潮,以反美為主題。
勝利後,大學教授的薪津、學生的公費,不斷調整,雖仍追不上物價,然生活已較戰時稍優。一九四七年五月,因米價飛漲,學潮如排山倒海而來,名之曰"反飢餓"、①"反迫害"運動,罷課請願,領導的是南京中央大學學生。政府允將公費提高,風潮反愈洶湧,遍於南北。政府宣布維持治安臨時辦法,不准團體請願。五月二十日,南京、北平學生與警察衝突,數十人受傷,學生更為激動,定六月二日為"反飢餓、反內戰、反暴行日",要求取消維持治安臨時辦法,懲辦"五二○ 事件"負責人,四出宣傳,軍警大舉逮捕。學生知難而退,中止六月二日的總罷課大遊行。軍警仍繼續高壓,武漢大學學生三人喪命。重慶、廣州等地數百人被捕。蔣主席慰問教授、學生,革懲武漢警備司令,震撼中央政府的學潮告一段落。這是學生運動的又一高潮,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主題。
一九四七年七月,政府宣布動員戡亂後,學生不敢再倡言反內戰。十月,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被捕自殺,學潮又起,然已不似五月的嚴重。一九四八年一月,上海同濟大學學生為反對開除學生,毆打市長。四月,北平一部分學生為抗議解散學生聯合會,罷課遊行,另一部分舉行反罷課遊行。
一九四六年來,工潮亦時常發生。一九四七年二月,上海工人舉行抵制美貨大會,五月,反對政府凍結工資,加入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九月,電車工人為爭取待遇,電力公司工人為抗議逮捕工會職員罷工。一九四八年一、二月,舞女及舞廳職工為反對禁舞,搗毀上海市政府社會局,三百餘人被捕,申新紗廠工人為工資問題占據工廠,二百餘人被捕。
學生運動的第三次高潮,以"反美扶日"(反對美國扶植日本、搶救民族危機)為主題。一九四八年五月,起於上海、南京、北平,張貼污辱蔣總統漫畫,親共與反共派互毆。六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警告,倘繼續進行反美運動,可能導致不幸結果,受到教授學生的駁斥。七月,在北平的東北流亡學生,搗毀市參議會,學生死九人,軍警死二人,北平戒嚴。八月,河南、山東流亡學生滋鬧教育部、行政院。此後戰局急轉直下,中共勝利成為定局,學潮方告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