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
①民主社會黨已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退出民主同盟。
第三節 國民政府險象環生
一、戰局轉變與共軍進攻
一九四七年一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劉伯承的中原人民解放軍分向魯南、魯西南猛攻,政府軍損失約六萬人,徐州吃緊。二月,陳毅又大敗政府軍於魯中萊蕪,俘總指揮李仙洲以下官兵約五萬人。三四月間,劉伯承與政府軍爭奪津浦鐵路。五月,政府軍進攻魯南沂蒙山區,最精銳的張靈甫師被陳毅困於蒙陰盂良崮,全軍約二萬人盡覆。在此期間聶榮臻的華北人民解放軍,連下平漢鐵路兩側各城,威脅保定、北平。至是戰鬥力較強的政府軍已犧牲二十五個師,約三十萬人,山西的大部分亦入於解放軍徐向前、賀龍之手,綏靖主任閻錫山坐困太原。
陝西之戰,最為中外矚目,經過五天戰鬥,三月十九日,西安綏靖主任胡宗南攻下十年來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毛澤東北退。但胡軍以不明解放軍主力所在,月余之間,三次挫敗。六月,胡軍在延安西北獲勝,解放軍轉往延安東北,八月復在榆林附近獲勝,然以補給困難,疲耗日增,且須分兵東援山西、徐州,兼防黃河,愈感左支右絀。
東北戰局,政府軍亦處於不利地位。四平街收復後,參謀總長陳誠不准再增新軍,兵力漸感不足。林彪的民主聯軍經過補充整訓,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三月,一再渡過松花江,向長春一帶進擊。五月,發動第五次攻勢(夏季攻勢),政府軍但能固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與軍長孫立人不睦,地方人士對熊式輝不滿,士氣低落,人心動搖。六月十一日,共軍圍攻四平街。熊式輝報告國防部,謂"迭次會戰,軍力消耗,損失甚重,既無增援,而補充武器亦不足數,且屬太遲。……匪(共)力增加甚速,相去懸殊。……反攻力量不足,分點固守亦屬不易,……前途有不堪設想者"。"遼東,遼南門戶洞開……四平街圍攻甚烈,……火力反較我軍為強"。十四日,共軍攻入四平街市區,與守軍陳明仁部發生惡戰,遼南本溪不守,營口被圍。三十日,共軍退去,而主力無損。七月七日,熊式輝說,共軍在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補充十七萬人,政府軍人馬器材損失超過七個師,大半落於共軍手中。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說,"若無生力軍增加,未來之危險,將甚於前者,……兵源糧源俱竭。……四平解圍近一月,新兵只到二千四百人。……匪方已訓練之新兵,陸續西來,……著著爭先。"一九四七年七月四日,國民政府宣布全國總動員,戡平共黨叛亂。同月,共軍亦全面進攻,劉伯承部自冀南、魯西渡過黃河,①進向魯、豫間的政府區,政府軍則攻占華東解放軍的根據地魯中南麻。八月,劉伯承部穿過豫東、豫南,直抵豫、鄂間的大別山,武漢戒嚴。自晉南渡河的解放軍陳賡部,進入豫西,深入豫西南。魯南陳毅部進入豫、皖間的淮河,再迫徐州。九月以後,另支向魯東進攻。十月,河北聶榮臻部大破政府軍於保定以南,十一月,占領石家莊。十二月,劉伯承、陳毅、陳賡部占領河南許昌等城。陝西彭德懷攻下遷安以南各城,晉南賀龍部攻下運城。就全盤戰局而論,國、共兩軍已攻守易勢。政府為統一華北指揮,兼支援東北。以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設總部於北平。
熊式輝在東北窮於應付,一再求去。九月,陳誠代之,並裁撤保安司令長官部。陳誠意氣至豪,聲言不許共軍有第六次攻勢。政府軍共十四個軍,五十五萬人,以求功心急,措置操切,反失軍心民心。②十月,林彪對長春地區及遼西發動秋季攻勢,截斷鐵路交通,政府軍損失頗巨。十二月,又發動冬季攻勢,直逼瀋陽近郊,敗政府軍於白旗堡。政府召回陳誠,以衛立煌為東北"剿匪"總司令。
是年(一九四七)十月,毛澤東以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發表政治宣言,號召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華僑,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的獨裁政府,逮捕懲辦內戰罪犯。對於蔣方人員,並不一概排斥,而是採取分別對待的方針,希望他們立功起義。同月,重行頒布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另由中共中央公布土地法大綱,鼓勵人民參政、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十二月,毛指出,目前形勢是革命戰爭的轉折點,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十五個月前,他預計打倒政府軍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現在認為勝利已經在握,為期不在遠。意氣之豪,有如一九二六年北伐軍底定湖南時的蔣總司令。 ----------
①黃河已於一九四六年回故道。
②堅守四平街的陳明仁去職亦為原因之一。
圖二二:中共統治區(一九四七年六月至一九四八年八月)
一九四八年一月,政府改採分區防禦戰略,黃河以南分為二十個綏靖區,聲稱一年內可消滅共軍有形力量,一年或二年內可予肅清。共軍的攻勢愈為凌厲。是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大破政府軍於遼西,二月,占遼陽、鞍山,三月,占四平街、永吉。華北政府軍傅作義部於一月敗於北平西南的淶水,西北胡宗南軍於三月敗於陝西宜川。①四月二十二日,延安又為解放軍所有,彭德懷進至涇水、渭水之間,五月,為胡宗南拒退。七月,閻錫山軍敗於晉中,太原完全被圍。山東除了濟南、青島、煙臺等城,東北除了長春、瀋陽、錦州,幾盡為解放軍占領。
①民主社會黨已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退出民主同盟。
第三節 國民政府險象環生
一、戰局轉變與共軍進攻
一九四七年一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劉伯承的中原人民解放軍分向魯南、魯西南猛攻,政府軍損失約六萬人,徐州吃緊。二月,陳毅又大敗政府軍於魯中萊蕪,俘總指揮李仙洲以下官兵約五萬人。三四月間,劉伯承與政府軍爭奪津浦鐵路。五月,政府軍進攻魯南沂蒙山區,最精銳的張靈甫師被陳毅困於蒙陰盂良崮,全軍約二萬人盡覆。在此期間聶榮臻的華北人民解放軍,連下平漢鐵路兩側各城,威脅保定、北平。至是戰鬥力較強的政府軍已犧牲二十五個師,約三十萬人,山西的大部分亦入於解放軍徐向前、賀龍之手,綏靖主任閻錫山坐困太原。
陝西之戰,最為中外矚目,經過五天戰鬥,三月十九日,西安綏靖主任胡宗南攻下十年來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毛澤東北退。但胡軍以不明解放軍主力所在,月余之間,三次挫敗。六月,胡軍在延安西北獲勝,解放軍轉往延安東北,八月復在榆林附近獲勝,然以補給困難,疲耗日增,且須分兵東援山西、徐州,兼防黃河,愈感左支右絀。
東北戰局,政府軍亦處於不利地位。四平街收復後,參謀總長陳誠不准再增新軍,兵力漸感不足。林彪的民主聯軍經過補充整訓,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三月,一再渡過松花江,向長春一帶進擊。五月,發動第五次攻勢(夏季攻勢),政府軍但能固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與軍長孫立人不睦,地方人士對熊式輝不滿,士氣低落,人心動搖。六月十一日,共軍圍攻四平街。熊式輝報告國防部,謂"迭次會戰,軍力消耗,損失甚重,既無增援,而補充武器亦不足數,且屬太遲。……匪(共)力增加甚速,相去懸殊。……反攻力量不足,分點固守亦屬不易,……前途有不堪設想者"。"遼東,遼南門戶洞開……四平街圍攻甚烈,……火力反較我軍為強"。十四日,共軍攻入四平街市區,與守軍陳明仁部發生惡戰,遼南本溪不守,營口被圍。三十日,共軍退去,而主力無損。七月七日,熊式輝說,共軍在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補充十七萬人,政府軍人馬器材損失超過七個師,大半落於共軍手中。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說,"若無生力軍增加,未來之危險,將甚於前者,……兵源糧源俱竭。……四平解圍近一月,新兵只到二千四百人。……匪方已訓練之新兵,陸續西來,……著著爭先。"一九四七年七月四日,國民政府宣布全國總動員,戡平共黨叛亂。同月,共軍亦全面進攻,劉伯承部自冀南、魯西渡過黃河,①進向魯、豫間的政府區,政府軍則攻占華東解放軍的根據地魯中南麻。八月,劉伯承部穿過豫東、豫南,直抵豫、鄂間的大別山,武漢戒嚴。自晉南渡河的解放軍陳賡部,進入豫西,深入豫西南。魯南陳毅部進入豫、皖間的淮河,再迫徐州。九月以後,另支向魯東進攻。十月,河北聶榮臻部大破政府軍於保定以南,十一月,占領石家莊。十二月,劉伯承、陳毅、陳賡部占領河南許昌等城。陝西彭德懷攻下遷安以南各城,晉南賀龍部攻下運城。就全盤戰局而論,國、共兩軍已攻守易勢。政府為統一華北指揮,兼支援東北。以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設總部於北平。
熊式輝在東北窮於應付,一再求去。九月,陳誠代之,並裁撤保安司令長官部。陳誠意氣至豪,聲言不許共軍有第六次攻勢。政府軍共十四個軍,五十五萬人,以求功心急,措置操切,反失軍心民心。②十月,林彪對長春地區及遼西發動秋季攻勢,截斷鐵路交通,政府軍損失頗巨。十二月,又發動冬季攻勢,直逼瀋陽近郊,敗政府軍於白旗堡。政府召回陳誠,以衛立煌為東北"剿匪"總司令。
是年(一九四七)十月,毛澤東以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發表政治宣言,號召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華僑,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的獨裁政府,逮捕懲辦內戰罪犯。對於蔣方人員,並不一概排斥,而是採取分別對待的方針,希望他們立功起義。同月,重行頒布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另由中共中央公布土地法大綱,鼓勵人民參政、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十二月,毛指出,目前形勢是革命戰爭的轉折點,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十五個月前,他預計打倒政府軍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現在認為勝利已經在握,為期不在遠。意氣之豪,有如一九二六年北伐軍底定湖南時的蔣總司令。 ----------
①黃河已於一九四六年回故道。
②堅守四平街的陳明仁去職亦為原因之一。
圖二二:中共統治區(一九四七年六月至一九四八年八月)
一九四八年一月,政府改採分區防禦戰略,黃河以南分為二十個綏靖區,聲稱一年內可消滅共軍有形力量,一年或二年內可予肅清。共軍的攻勢愈為凌厲。是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大破政府軍於遼西,二月,占遼陽、鞍山,三月,占四平街、永吉。華北政府軍傅作義部於一月敗於北平西南的淶水,西北胡宗南軍於三月敗於陝西宜川。①四月二十二日,延安又為解放軍所有,彭德懷進至涇水、渭水之間,五月,為胡宗南拒退。七月,閻錫山軍敗於晉中,太原完全被圍。山東除了濟南、青島、煙臺等城,東北除了長春、瀋陽、錦州,幾盡為解放軍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