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頁
----------
①海城國軍為滇軍,師長投共。滇軍為龍雲舊部,因龍雲免職,對政府不滿,日後其他在東北的滇軍,相繼易幟。
四、且戰且談、美國調處失敗
關外衝突激化,關內戰火亦未因停戰令而止息,不過最初四個多月規模尚不為大。六月起,戰鬥轉烈,山東陳毅的新四軍占領棗莊,膠州、泰安、德州,繼攻青島、濟南外圍及濰縣,山西亦到處激戰。鄂、豫邊區的李先念共軍,因政府軍進迫,突圍西走。七月,蘇北新四軍迫近長江北岸的揚州、南通,以及蘇皖之交。毛澤東指示中共,"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約在此時,共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再用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或第十八集團軍及新編第四軍番號。① 政府軍約出動九十餘萬人,共軍數目大致相當。政府軍的武器優於共軍,三分之一為美式配備,多取攻勢,側重於城市占領,即重點進攻,損失較大。毛澤東的戰略為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配合地方武力,選擇適當機會,包圍較弱或少援助的政府軍,以殲滅其個別力量為目標,不重城池的一時得失。對於土地問題,由減租減息,復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並組織民兵、游擊隊,使農民與共軍站在一邊,採行長期的人民戰爭。
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後,中共漸不信任馬歇爾,認為他的態度不公。共軍退出長春,雖由於四平街之敗,亦由於馬歇爾的勸告。及為國軍進占,中共對他愈為不滿。六月五日及七日,《解放日報》一再發表《美國應立即停止助長中國內戰》及《反對美國幫助屠殺東北人民》社論。十九日,美國繼續軍事援華,助編軍隊六十師,其中共軍十師,須統編後始能裝備。二十二日,毛澤東公開指美國援助國民政府為干涉中國內政,要求立即停止,並撤退在華美軍。七月七日,中共宣言,主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拒絕美國援助,抨擊美國對華政策。莫斯科《真理報》指美國武裝援助國民黨為中國內戰原因之一。但國民黨同樣不滿於美國,認為偏袒中共。美國雖以支持國民政府,使其統治權力及於全國為政策,惟不出以直接武力援助,所希望的為國民黨對中共讓步,中共遵守約束,即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為了史迪威事件,馬歇爾對蔣早有成見,政治協商會議後,重慶不斷發生反對派與擁護派的打鬥事件,他認為是國民黨頑固派有意破壞協議。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及六月上誨各界和平請願代表在南京之被毆辱,七月,民主同盟首領李公朴、聞一多在昆明之遭暗殺,無一不加深他的反感。是年五月以來,政府在軍事上居於優勢,七月三日,決定於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準備施行憲政,以抵制聯合政府。不久蘇北之戰爆發,蔣主席自南京去廬山,似有意避開與馬歇爾接觸。馬歇爾對於調處雖已悲觀,尚不欲放棄,七月十八日,偕新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前往廬山。此後兩個月內,八次飛行於南京、廬山之間,續作努力。②蔣主如期召開國民大會,周恩來以蘇北共軍不利,要求先行停戰,再商政府改組。蔣以軍事得手,自然不允,延安及莫斯科對美繼續抨擊。七月二十九日,美國陸戰隊在天津、北平間的安平遭共軍襲擊,死傷十餘人,馬歇爾為之震動。
----------
①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日起,共軍一律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圖二一:中共統治區(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
②華盛頓從馬歇爾之請,已內定魏德邁為駐華大使,以中共反對,馬歇爾改推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繼任。馬歇爾八上廬山的日期為七月十八至二十日,二十七至三十日,八月三至八日,十五至二十日,二十三至二十七日,八月三十至九月三日,九月六至十日,十三至十七日,二十六日蔣回南京。
馬歇爾以蔣不肯停戰,八月五日,建議由政府代表二人,中共代表二人,美國代表一人,先組成五人會議,商談改組政府問題。蔣雖同意,惟要求中共須於六星期內將蘇北、山東、熱河、東北、山西共軍後撤,恢復交通,整編軍隊,實施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周恩來仍堅持停止衝突,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改組政府,承認共區行政權。馬歇爾以雙方條件相去甚遠,八月十日,與司徒雷登聯合聲明,謂戰事已有不能控制之虞,國、共軍隊之重行部署,撤軍地區之地方政府性質為基本爭點,無法達成停戰協議。杜魯門函蔣,希望中國在一真正民主政府之下,完成永久和平及穩定之經濟,否則將重定美國對華政策。十四日,蔣發表文告,說明今後政府方針,為如期召開國民大會,遵守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擴大政治基礎,共軍撤出若干地區,遵守調處,實施統編。最後謂國軍以外不能有對立的軍隊,化武裝政黨為和平政黨。《解放日報》開始指名斥責馬歇爾不能保持公平不偏態度,中國內戰不能停止,馬氏不能辭咎。延安總動員的號召,亦於此時播出,毛澤東指美國準備反蘇俄戰爭,美國帝國主義只是紙老虎。司徒責中共肆意攻擊美國政府,且涉及馬歇爾私人。
八月二十二日,周恩來表示願參加五人會議,蔣允先商改組政府。不談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暫擱置共軍後撤的要求,周表示同意。復因中美簽訂收售太平洋美軍剩餘物資合同,及國軍進占熱河承德,中共詆美助蔣作戰。周告馬歇爾,必須獲得實行停戰,及撤回共軍後撤等要求的保證,始參加五人會議。蔣主先談政治問題。九月十四日,司徒建議軍事與政治問題同時商談,周仍要先談軍事問題,因為這時共軍雖在魯西南獲勝,但綏遠、山西及蘇北的政府軍則連戰連捷,中共希望停戰,而政府拒絕,周恩來赴上海。毛澤東命共軍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九月十七日,政府軍攻下蘇北共軍基地淮陰。十九日,周聲稱暫時退出南京談判,譴責美國政策,並謂中共決繼續作戰。
①海城國軍為滇軍,師長投共。滇軍為龍雲舊部,因龍雲免職,對政府不滿,日後其他在東北的滇軍,相繼易幟。
四、且戰且談、美國調處失敗
關外衝突激化,關內戰火亦未因停戰令而止息,不過最初四個多月規模尚不為大。六月起,戰鬥轉烈,山東陳毅的新四軍占領棗莊,膠州、泰安、德州,繼攻青島、濟南外圍及濰縣,山西亦到處激戰。鄂、豫邊區的李先念共軍,因政府軍進迫,突圍西走。七月,蘇北新四軍迫近長江北岸的揚州、南通,以及蘇皖之交。毛澤東指示中共,"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約在此時,共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再用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或第十八集團軍及新編第四軍番號。① 政府軍約出動九十餘萬人,共軍數目大致相當。政府軍的武器優於共軍,三分之一為美式配備,多取攻勢,側重於城市占領,即重點進攻,損失較大。毛澤東的戰略為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配合地方武力,選擇適當機會,包圍較弱或少援助的政府軍,以殲滅其個別力量為目標,不重城池的一時得失。對於土地問題,由減租減息,復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並組織民兵、游擊隊,使農民與共軍站在一邊,採行長期的人民戰爭。
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後,中共漸不信任馬歇爾,認為他的態度不公。共軍退出長春,雖由於四平街之敗,亦由於馬歇爾的勸告。及為國軍進占,中共對他愈為不滿。六月五日及七日,《解放日報》一再發表《美國應立即停止助長中國內戰》及《反對美國幫助屠殺東北人民》社論。十九日,美國繼續軍事援華,助編軍隊六十師,其中共軍十師,須統編後始能裝備。二十二日,毛澤東公開指美國援助國民政府為干涉中國內政,要求立即停止,並撤退在華美軍。七月七日,中共宣言,主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拒絕美國援助,抨擊美國對華政策。莫斯科《真理報》指美國武裝援助國民黨為中國內戰原因之一。但國民黨同樣不滿於美國,認為偏袒中共。美國雖以支持國民政府,使其統治權力及於全國為政策,惟不出以直接武力援助,所希望的為國民黨對中共讓步,中共遵守約束,即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為了史迪威事件,馬歇爾對蔣早有成見,政治協商會議後,重慶不斷發生反對派與擁護派的打鬥事件,他認為是國民黨頑固派有意破壞協議。國民黨二中全會的決議,及六月上誨各界和平請願代表在南京之被毆辱,七月,民主同盟首領李公朴、聞一多在昆明之遭暗殺,無一不加深他的反感。是年五月以來,政府在軍事上居於優勢,七月三日,決定於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準備施行憲政,以抵制聯合政府。不久蘇北之戰爆發,蔣主席自南京去廬山,似有意避開與馬歇爾接觸。馬歇爾對於調處雖已悲觀,尚不欲放棄,七月十八日,偕新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前往廬山。此後兩個月內,八次飛行於南京、廬山之間,續作努力。②蔣主如期召開國民大會,周恩來以蘇北共軍不利,要求先行停戰,再商政府改組。蔣以軍事得手,自然不允,延安及莫斯科對美繼續抨擊。七月二十九日,美國陸戰隊在天津、北平間的安平遭共軍襲擊,死傷十餘人,馬歇爾為之震動。
----------
①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日起,共軍一律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圖二一:中共統治區(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
②華盛頓從馬歇爾之請,已內定魏德邁為駐華大使,以中共反對,馬歇爾改推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繼任。馬歇爾八上廬山的日期為七月十八至二十日,二十七至三十日,八月三至八日,十五至二十日,二十三至二十七日,八月三十至九月三日,九月六至十日,十三至十七日,二十六日蔣回南京。
馬歇爾以蔣不肯停戰,八月五日,建議由政府代表二人,中共代表二人,美國代表一人,先組成五人會議,商談改組政府問題。蔣雖同意,惟要求中共須於六星期內將蘇北、山東、熱河、東北、山西共軍後撤,恢復交通,整編軍隊,實施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周恩來仍堅持停止衝突,重開政治協商會議,改組政府,承認共區行政權。馬歇爾以雙方條件相去甚遠,八月十日,與司徒雷登聯合聲明,謂戰事已有不能控制之虞,國、共軍隊之重行部署,撤軍地區之地方政府性質為基本爭點,無法達成停戰協議。杜魯門函蔣,希望中國在一真正民主政府之下,完成永久和平及穩定之經濟,否則將重定美國對華政策。十四日,蔣發表文告,說明今後政府方針,為如期召開國民大會,遵守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擴大政治基礎,共軍撤出若干地區,遵守調處,實施統編。最後謂國軍以外不能有對立的軍隊,化武裝政黨為和平政黨。《解放日報》開始指名斥責馬歇爾不能保持公平不偏態度,中國內戰不能停止,馬氏不能辭咎。延安總動員的號召,亦於此時播出,毛澤東指美國準備反蘇俄戰爭,美國帝國主義只是紙老虎。司徒責中共肆意攻擊美國政府,且涉及馬歇爾私人。
八月二十二日,周恩來表示願參加五人會議,蔣允先商改組政府。不談政治協商會議決議,暫擱置共軍後撤的要求,周表示同意。復因中美簽訂收售太平洋美軍剩餘物資合同,及國軍進占熱河承德,中共詆美助蔣作戰。周告馬歇爾,必須獲得實行停戰,及撤回共軍後撤等要求的保證,始參加五人會議。蔣主先談政治問題。九月十四日,司徒建議軍事與政治問題同時商談,周仍要先談軍事問題,因為這時共軍雖在魯西南獲勝,但綏遠、山西及蘇北的政府軍則連戰連捷,中共希望停戰,而政府拒絕,周恩來赴上海。毛澤東命共軍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九月十七日,政府軍攻下蘇北共軍基地淮陰。十九日,周聲稱暫時退出南京談判,譴責美國政策,並謂中共決繼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