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行營撤退之日,蔣指示張嘉璈,如尚有轉圜之望,可與蘇俄經濟合作,張遂暫留長春。斯拉特科夫斯基要求中俄共同經營前歸日人所有工廠。張謂一部分重工業可歸中俄合辦,輕工業移交民營,斯氏表示,可以此為合作基礎。十月十七日,俄大使彼得羅夫照會外交部,中國軍隊得無限制的空運部隊至長春、瀋陽,俄軍可緩一二月撤退,以便協助中國政府在東北建立政權,目的仍在先解決經濟問題。蔣決先運部隊至長春,蘇俄果有誠意,可許其延緩一個月撤兵。三天後,斯氏正式提議組織一中俄合辦股份公司,經營前屬於滿洲國重工業株式會社及電業株式會社之事業。二十三日,張告馬林諾夫斯基,希望鐵路早日恢復,共軍撤離北寧鐵路線,中國運兵五萬來東北,政治問題早日解決,經濟工作可早日開始。馬謂蘇俄絕對遵守中俄條約,俟國軍到達,瀋陽以南俄軍再行引退,中國可先空運軍隊前來,工業合作資本俄方不超過半數。至是雙方距離接近,交涉有了轉機。張飛往重慶,請速定經濟合作方案,手訂中俄友好條約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以蘇俄難再信任,深恐其獲得經濟權利,仍不許中國順利接收,則政府負責太大。宋反對俄方以所謂戰利品作為合作投資,王謂須待政治問題解決後,始可討論經濟問題。張認為如經濟問題解決,接收問題可望大部分解決,主政治與經濟並進,未得宋、王同意。

  張返長春後,十二月初,與蔣經國同晤馬林諾夫斯基,要求空運一師來長春,陸運二師至瀋陽,並接收瀋陽、長春、哈爾濱。馬未表示異議,惟謂經濟合作問題須早日解決。張略述中國意見,謂俟接收完竣,俄軍撤退,方可商談。斯拉特科夫斯基謂中國一面請俄方協助接收政治機構,一面又拒絕參加已在俄掌握中之各項工業,實際上經濟合作更可有助於中國政治機構的鞏固,經濟問題如在撤兵前解決,政治問題亦隨之解決。十二月九日,張據蔣主席來電,通知馬林諾夫斯基,允將撤兵日期展至明年二月一日。對於經濟問題,謂不動產與權利不能視為戰利品。馬謂過去東北為反俄基地,俄方要求經濟合作,係為獲得本身安全,並不占有土地,且可以部分工礦歸中國獨辦。第三國若為和平開發而有所經營,亦不反對,但對於破壞中俄友好的企圖,不能不有所警惕。斯拉特科夫斯基復稱,中俄合辦事業,除屬於滿洲重工業開發會社及滿洲電業會社之工業外,須加入屬於關東軍經營之工業。總計煤礦、鐵礦、鋼鐵廠、機器製造廠、非金屬工業、化學工業、磚廠、水泥廠、鹽場,共七十三單位,又民用機場八處,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由俄方任之,華方副之。十二月中旬,張飛南京與蔣主席、王世傑商定該月內接收長春、瀋陽、哈爾濱、大連,下月初接收各省政府,戰利品問題改為由中國酌予俄方酬勞,作為補償延期撤兵費,合辦事業應分成若干單位,電力不在其內,待撤兵完畢,再公開談判。張返長春後,以之告知斯拉特科夫斯基。

  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對於史達林、莫洛托夫的保證(見717頁),初頗抱信心,以為中共可望與國民黨合作。毛澤東到重慶後,赫爾利返國報告。不料雙十協定雖已簽字,國共衝突依然不停。十一月十四日,赫爾利發表聲明,責中共武裝部隊違背波茨坦宣言及遠東協軍統帥的日軍向國民政府投降的規定。東北接收被阻,使他愈感難以有為,十一月二十七日,再發表聲明,抨擊國務院、重慶美國大使館、東京遠東協軍總部的職業外交家對於他的努力從中作梗,蓄意破壞,致不能行其所志,憤而辭職。杜魯門改以資深望重的馬歇爾元帥為駐華特使,決定緩撤在華陸戰隊,加運華軍赴華北、東北,設置駐華軍事代表團,協助中國整軍。留在中國的美軍陸戰隊共九萬人,陸戰隊三師,分駐青島、天津及北寧鐵路西段,支援國軍接收東北,並防衛華北。史達林對於美軍單獨占領日本已有芒刺在背之感,更忌其插足東北。十二月十六日,美、蘇、英三個外長會於莫斯科,莫洛托夫提出華北美軍問題,主張在華美軍、俄軍同時撤退。《真理報》說俄軍留駐滿洲,較任何外國軍隊留駐華北更有理由。二十八日,三國外長公報,滿洲俄軍延至二月一日撤退,華北美軍俟在華日軍解除武裝並遣送後撤退。

  十月杪,史達林準備與蔣主席直接商談,先邀蔣經國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蔣經國以蔣主席私人代表身份赴莫斯科,與史達林兩次相晤,一在三外長公報發表的前三天,一在一九四六年一月十四日離去之前。史達林表示如下:一、關於東北經濟問題,戰利品字樣不能取消,合辦企業不能分為若干公司,一切在撤兵前商談,撤兵後發表。二、希望中俄和平共處,贊成中、俄、美合作,但反對門戶開放政策,因為門戶開放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手段。三、堅決反對第三者的勢力進入東北,中國應採取不偏不倚的獨立政策,如將美國勢力排出,由中俄合辦東北工業三十年,可命中共服從蔣主席的領導。四、美國如在中國有一兵一卒,東北問題即不能解決,美國如不在東北取得利益,蘇俄亦可作必要讓步。五、國民黨可與共產黨共存,無共產黨則國民黨將日趨腐化,有兩黨競賽,終必有一黨獲勝。六、中國佯與俄親善,暗實反俄,如此無法永久。最後是希望蔣主席訪問莫斯科,或在中俄邊境相會。蔣主席徵詢馬歇爾的意見,馬歇爾說;如有助於中俄邦交,無不贊成。蔣以史達林一向反覆,如接受邀請,不僅難有所得,反影響中美關係,況中國正欲借美國之助以解決東北問題,史達林的要求又斷斷不能接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