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頁
中國政府為處理東北接收善後事宜,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及政治、經濟兩委員會,劃東北為九省,先後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兼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擬先接收行政,不必等待軍隊到達。十月一日,蘇俄大使彼得羅夫照會中國外交部,謂大部分俄軍可於十月中旬撤退,十月底撤畢,遠東俄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Rodin Y. Molinovsky)準備於十月十日至十五日與中國全權代表在長春會晤。②外交部告以中國軍隊將由美船運至大連上岸。五天後,彼得羅夫稱,大連為運輸商品港口而非運輸軍隊港口。
----------
①一九四五年十月二日,中央軍入駐昆明,龍雲去職。
②馬林諾夫斯基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大戰時任白俄羅斯軍司令,參加史達林格勒戰役,並在中歐擊敗德軍。
十月十二日,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抵長春,翌日與馬林諾夫斯基會談,詢問蘇俄撤兵程序,說明中國接防計劃,部隊將在大連、營口、葫蘆島、安東港上岸,要求恢復鐵路交通,設立哈爾濱、瀋陽、大連航空站,撥借軍火、輪船、飛機,接收行政,開設銀行。馬林諾夫斯基態度傲慢,說是南滿駐軍自十一月二十日起北撤,三十日,撤至俄境。大連為自由港,中國軍隊不能使用,營口、葫蘆島、安東港情況不明,中國軍隊應由陸路運入。設立航空站、撥借輪船、飛機、接收行政、開設銀行須請示莫斯科,經濟問題可派人商洽。中國在東北的秘密組織必須停止活動,否則將采嚴厲措置。他不僅將南滿撤兵延遲一個月,且不許中國軍隊由海口登陸,明知鐵路交通被共軍阻斷,反勸中國軍隊由陸路運入,目的在阻撓接收,迫令承認其經濟要求,並予共軍以發展便利。十月十五日,馬林諾夫斯基對蔣經國說,對以往幫助日本,現在投效國民政府的東北人,須加注意,意即不可錄用,結果使其對國民政府失望,轉投中共。又說日本雖然戰敗,不難死灰復燃,須預為防範,意即中國須與蘇俄合作,防止日本再起。
十月十七日,第二次會談,中國提出的主要事項:一為海運兩軍在大連登陸,希望協助;陸運兩軍由山海關進入,希望早日修復山海關至瀋陽間之北寧鐵路;二為先空運憲兵、警察至各大城市,並收編保安團隊;三為派員至主要城市視察;四為接收交通事業及滿洲國日本經營之工業。馬林諾夫斯基答稱,中國應俟俄軍撤退後,再行接防。軍隊可由營口、葫蘆島登陸,惟蘇俄在此兩地無強大兵力。山海關至瀋陽鐵路可早日修復,俄軍撤退前四五日,中國可空運少數憲兵。至於改編保安團隊、派員視察,須請示莫斯科,鐵路電訊及其他電業尚不能交,日人所辦工廠應視為俄軍戰利品。他雖擔保交通線內不容有非正式軍隊,但未擔保交通線以外。蔣主席命熊式輝等堅持大連登陸,積極恢復北寧鐵路交通,復親告彼得羅夫,願借俄船運兵,不用美船,請轉告史達林。
十九日,第三次會談,熊式輝重提大連登陸要求,馬林諾夫斯基謂可轉達莫斯科,同時勸熊返重慶面陳。二十一日,俄方仍不允華軍登陸大連,亦不得設立航空站,營口、葫蘆島可在俄軍撤退前開始登陸,中國派員往遼寧、吉林視察,惟錦州以西不能負責,亦不同意改編保安團隊。中國之力爭大連登陸,是因為該港為由海上進入東北的捷徑,蘇俄為滯延華軍的行動,始終不許,而予自山東前來的共軍以便利。
熊式輝去重慶報告後,飛返長春,決改在營口、葫蘆島登陸。二十七日,運兵船抵葫蘆島港口,遭共軍射擊。二十九日,第四次會談,馬林諾夫斯基保證營口登陸安全,但不能保證葫蘆島。錦州以南共軍為數不少,①俄方無力左右,亦不能在營口、錦州供給鐵路車輛。空運先遣部隊至長春、瀋陽,須在俄軍撤退前三天開始,收編北方保安團隊,須在俄軍撤退之後。
十一月四日,第五次會談,馬林諾夫斯基謂營口、葫蘆島俄軍已為八路軍逼走,俄軍若採取行動,必須調回軍隊,勢將延緩撤兵期限。鐵路尚在蘇俄統一軍運組織之下,不能交收,中國軍隊盡可空運前來,即借用美國飛機亦不反對,但美方人員不能在地面工作。
十一月六日,蘇俄聽任中共在長春公開活動,熊式輝深懼發生變故。蔣主席以蘇俄狡詐,東北問題非單獨中國的問題,召熊返重慶。十一月十五日,自秦皇島上岸的中國軍隊進占山海關。同日,蔣下令撤退東北行營並致電杜魯門,責蘇俄違約背信造成的東北局勢,不僅危及中國領土完整與統一,實已構成東亞和平與秩序的重大威脅,惟有中、美積極的與協調的行動,方能制止繼續惡化。此一舉措為對蘇俄阻撓中國接收的反擊,試探蘇俄的真實態度,希望獲得美國聲援。
----------
①按林彪於十月二十八日自山海關去瀋陽,山海關、錦州之間,共軍約八千人,由羅榮桓指揮。
蘇俄之阻撓中國接收的主要原因,是要在俄軍撤退前,合法的取得經濟特權,實現一九○一年帝俄未克完成之願(見340頁)。第二次長春會談時,馬林諾夫斯基明言東北日本工廠為蘇俄的戰利品。中國代表已知蘇俄對東北的資源不會輕易放手,十月二十七日,張嘉璈往晤俄軍總部經濟顧問斯拉特科夫斯基(Sladkovsky),說明中國願與蘇俄在滿洲經濟合作,使成為兩國共同市場。斯拉特科夫斯基詢以對日人在東北工業如何處理,張答應以之賠償中國損失。斯謂照此辦法,蘇俄的戰爭損失將無可分潤。張答既談合作,極望使俄方的希望得以滿足,俄方對華方(疑少一"無"字)可能為之事,亦予諒解。十一月七日,馬林諾夫斯基告張:"此後工作為閣下之工作,……閣下為有思想之人,必能解決一切。但望勿為金元所左右。" 意即經濟問題須先解決,勿為美國所惑,並表示以戰利品作為經濟合作的俄方財產。
----------
①一九四五年十月二日,中央軍入駐昆明,龍雲去職。
②馬林諾夫斯基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大戰時任白俄羅斯軍司令,參加史達林格勒戰役,並在中歐擊敗德軍。
十月十二日,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抵長春,翌日與馬林諾夫斯基會談,詢問蘇俄撤兵程序,說明中國接防計劃,部隊將在大連、營口、葫蘆島、安東港上岸,要求恢復鐵路交通,設立哈爾濱、瀋陽、大連航空站,撥借軍火、輪船、飛機,接收行政,開設銀行。馬林諾夫斯基態度傲慢,說是南滿駐軍自十一月二十日起北撤,三十日,撤至俄境。大連為自由港,中國軍隊不能使用,營口、葫蘆島、安東港情況不明,中國軍隊應由陸路運入。設立航空站、撥借輪船、飛機、接收行政、開設銀行須請示莫斯科,經濟問題可派人商洽。中國在東北的秘密組織必須停止活動,否則將采嚴厲措置。他不僅將南滿撤兵延遲一個月,且不許中國軍隊由海口登陸,明知鐵路交通被共軍阻斷,反勸中國軍隊由陸路運入,目的在阻撓接收,迫令承認其經濟要求,並予共軍以發展便利。十月十五日,馬林諾夫斯基對蔣經國說,對以往幫助日本,現在投效國民政府的東北人,須加注意,意即不可錄用,結果使其對國民政府失望,轉投中共。又說日本雖然戰敗,不難死灰復燃,須預為防範,意即中國須與蘇俄合作,防止日本再起。
十月十七日,第二次會談,中國提出的主要事項:一為海運兩軍在大連登陸,希望協助;陸運兩軍由山海關進入,希望早日修復山海關至瀋陽間之北寧鐵路;二為先空運憲兵、警察至各大城市,並收編保安團隊;三為派員至主要城市視察;四為接收交通事業及滿洲國日本經營之工業。馬林諾夫斯基答稱,中國應俟俄軍撤退後,再行接防。軍隊可由營口、葫蘆島登陸,惟蘇俄在此兩地無強大兵力。山海關至瀋陽鐵路可早日修復,俄軍撤退前四五日,中國可空運少數憲兵。至於改編保安團隊、派員視察,須請示莫斯科,鐵路電訊及其他電業尚不能交,日人所辦工廠應視為俄軍戰利品。他雖擔保交通線內不容有非正式軍隊,但未擔保交通線以外。蔣主席命熊式輝等堅持大連登陸,積極恢復北寧鐵路交通,復親告彼得羅夫,願借俄船運兵,不用美船,請轉告史達林。
十九日,第三次會談,熊式輝重提大連登陸要求,馬林諾夫斯基謂可轉達莫斯科,同時勸熊返重慶面陳。二十一日,俄方仍不允華軍登陸大連,亦不得設立航空站,營口、葫蘆島可在俄軍撤退前開始登陸,中國派員往遼寧、吉林視察,惟錦州以西不能負責,亦不同意改編保安團隊。中國之力爭大連登陸,是因為該港為由海上進入東北的捷徑,蘇俄為滯延華軍的行動,始終不許,而予自山東前來的共軍以便利。
熊式輝去重慶報告後,飛返長春,決改在營口、葫蘆島登陸。二十七日,運兵船抵葫蘆島港口,遭共軍射擊。二十九日,第四次會談,馬林諾夫斯基保證營口登陸安全,但不能保證葫蘆島。錦州以南共軍為數不少,①俄方無力左右,亦不能在營口、錦州供給鐵路車輛。空運先遣部隊至長春、瀋陽,須在俄軍撤退前三天開始,收編北方保安團隊,須在俄軍撤退之後。
十一月四日,第五次會談,馬林諾夫斯基謂營口、葫蘆島俄軍已為八路軍逼走,俄軍若採取行動,必須調回軍隊,勢將延緩撤兵期限。鐵路尚在蘇俄統一軍運組織之下,不能交收,中國軍隊盡可空運前來,即借用美國飛機亦不反對,但美方人員不能在地面工作。
十一月六日,蘇俄聽任中共在長春公開活動,熊式輝深懼發生變故。蔣主席以蘇俄狡詐,東北問題非單獨中國的問題,召熊返重慶。十一月十五日,自秦皇島上岸的中國軍隊進占山海關。同日,蔣下令撤退東北行營並致電杜魯門,責蘇俄違約背信造成的東北局勢,不僅危及中國領土完整與統一,實已構成東亞和平與秩序的重大威脅,惟有中、美積極的與協調的行動,方能制止繼續惡化。此一舉措為對蘇俄阻撓中國接收的反擊,試探蘇俄的真實態度,希望獲得美國聲援。
----------
①按林彪於十月二十八日自山海關去瀋陽,山海關、錦州之間,共軍約八千人,由羅榮桓指揮。
蘇俄之阻撓中國接收的主要原因,是要在俄軍撤退前,合法的取得經濟特權,實現一九○一年帝俄未克完成之願(見340頁)。第二次長春會談時,馬林諾夫斯基明言東北日本工廠為蘇俄的戰利品。中國代表已知蘇俄對東北的資源不會輕易放手,十月二十七日,張嘉璈往晤俄軍總部經濟顧問斯拉特科夫斯基(Sladkovsky),說明中國願與蘇俄在滿洲經濟合作,使成為兩國共同市場。斯拉特科夫斯基詢以對日人在東北工業如何處理,張答應以之賠償中國損失。斯謂照此辦法,蘇俄的戰爭損失將無可分潤。張答既談合作,極望使俄方的希望得以滿足,俄方對華方(疑少一"無"字)可能為之事,亦予諒解。十一月七日,馬林諾夫斯基告張:"此後工作為閣下之工作,……閣下為有思想之人,必能解決一切。但望勿為金元所左右。" 意即經濟問題須先解決,勿為美國所惑,並表示以戰利品作為經濟合作的俄方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