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從三月十九日進城,到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三番五次準備登基,就任全中國的統治者,成為紫禁城龍床的新主人,但也三番五次地推遲。明明水到渠成的事,硬是實現不了。當然,“非不願也,是不能也”。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大軍抵達山海關,與滿清、吳三桂聯軍決戰。一敗塗地。他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在紫禁城武英殿稱帝,當天晚上酉時至戌時之間(大約十九時左右)即倉皇出走。
他也僅僅坐了幾個時辰的龍床。
一個農民起義領袖,一個成功把崇禎逼得上吊的傳奇英雄,一個“中國”人,一個已經把金鑾殿踏在自己腳下,可以說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人,在爭奪“中國”的領導權時,卻輸給了“韃子”、“酋奴”、“異族人”———這樣的觀念在當時是客觀事實———實在說不過去。
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能夠說明明王朝的罪惡和不道義,卻不能說明由他來填補國家權力的真空是合理和正確的。歷史老人的選擇不會出錯。滿清占據了北京和紫禁城,而且在那裡呆了下去,證明兩者之間,它是更合適的人選。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4)
闖軍入城時,北京市民由疑懼而很快輕鬆,用“安堵如故”、“奔走如故”、“嘻嘻自若”來表示對明政權的垮台毫不惋惜,以及對新政權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四十天後,當闖軍離開這座城市時,卻變成了這樣的情形(《明季北略》引述當時不同目擊者的報導{238}):
賊先於宮中列炮放火,各私寓亦放火。零賊飛馬殺人,百姓各以床幾窒塞巷口,或持梃小巷,突出擊之。須臾,九樓城外皆火,賊東西馳,不得出,至暮,胥斃。
酉戌間,逆闖擁大兵出前門,止留殘卒數千,在內放火。三十日天明,宮殿及太廟俱被焚毀,止存武英一殿,宮女復逃出無數。大內尚有重大器物,無賴小民於煨燼中取攫無遺。午間,九門亦火,止留大明門及正陽門、東西江米巷【就是現在的東西交民巷,明清時為北京最長的胡同】一帶未燒,蓋賊留一面出路也。其未出,悉為百姓所殺,凡二千餘人。
來時風光,去時可悲。四十天的時間,北京人民的態度,天翻地覆。
歷史真的很詭秘,像是有靈性。本書從朱元璋寫起,結束時,不成想落在李自成這裡,恍惚是走了一個輪迴。輪迴,因果循環;然而又非簡單的重複。李自成和朱元璋,幾乎完全的相似之中,卻閃現出巨大的不同。
與明朝周旋十餘年、戰而勝之的李自成,末了,似乎又以某種方式輸給了它———至少輸給了明朝的創始人朱元璋。正因此,明朝的滅亡和李自成的失敗,同樣發人深省。
李自成逃走第四天,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大清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五月十五日,傳令“除服薙髮,衣冠悉尊大清之制”。
這一天,西曆為公元1644年6月19日。
明朝真正滅亡了。史家寫道:“自洪武戊申年至此,凡二百七十八年雲。”{239}
2005年11月寫起
2006年9月寫畢
【注釋】
①南明弘光朝一度給朱由檢上廟號為“思宗”,含義應該是以“思念”之類為主吧。滿清用在崇禎陵墓上的“思”字,當然是另外的意思。
②《明清史講義》,上。
③《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捐俸助工。
④《明史·后妃傳》記作薨於萬曆四十年,但《明史紀事本末》和《先撥志始》,均記為萬曆三十九年九月,疑正史誤。
⑤《明史》,列傳第二。
⑥文秉:《先撥志始》,卷上,萬曆起天啟四年止。
⑦⑧李遜之:《三朝野記》,卷一,泰昌朝紀事。
⑨《神宗實錄》,卷五百九十六。
{10}《罪惟錄》,列傳,卷二。
{11}《國榷》,卷八十四,泰昌元年八月。
{12}《先撥志始》,卷上,萬曆起至天啟四年止。
{13}{14}《三朝野記》,卷一,泰昌朝紀事。
{15}《光宗實錄》,卷四。
{16}{17}{18}《光宗實錄》,卷六。
{19}《光宗實錄》,卷七。
{20}《三朝野記》,卷一,泰昌朝紀事。
{21}{22}《光宗實錄》,卷七。
{23}{24}{25}《光宗實錄》,卷八。
{26}《左傳》,哀公十五年。
{27}劉若愚:《酌中志》,卷三。
{28}《明清史講義》,上。
{29}《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30}魯迅:《人生識字糊塗始》。
{31}《熹宗實錄》,卷一。
{32}《明通鑑》,卷七十八。
{33}《熹宗實錄》,卷一。
{34}《三朝野記》,卷二(上),天啟朝紀事(上)。
{35}《熹宗實錄》,卷一。
{36}八大山人朱耷也是從皇族裡出來的天才,不過他的一生主要在清代度過。
{37}{38}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初編,卷十,禁御秘聞,天子巧藝。
{39}{40}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紀略。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5)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大軍抵達山海關,與滿清、吳三桂聯軍決戰。一敗塗地。他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在紫禁城武英殿稱帝,當天晚上酉時至戌時之間(大約十九時左右)即倉皇出走。
他也僅僅坐了幾個時辰的龍床。
一個農民起義領袖,一個成功把崇禎逼得上吊的傳奇英雄,一個“中國”人,一個已經把金鑾殿踏在自己腳下,可以說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人,在爭奪“中國”的領導權時,卻輸給了“韃子”、“酋奴”、“異族人”———這樣的觀念在當時是客觀事實———實在說不過去。
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能夠說明明王朝的罪惡和不道義,卻不能說明由他來填補國家權力的真空是合理和正確的。歷史老人的選擇不會出錯。滿清占據了北京和紫禁城,而且在那裡呆了下去,證明兩者之間,它是更合適的人選。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4)
闖軍入城時,北京市民由疑懼而很快輕鬆,用“安堵如故”、“奔走如故”、“嘻嘻自若”來表示對明政權的垮台毫不惋惜,以及對新政權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四十天後,當闖軍離開這座城市時,卻變成了這樣的情形(《明季北略》引述當時不同目擊者的報導{238}):
賊先於宮中列炮放火,各私寓亦放火。零賊飛馬殺人,百姓各以床幾窒塞巷口,或持梃小巷,突出擊之。須臾,九樓城外皆火,賊東西馳,不得出,至暮,胥斃。
酉戌間,逆闖擁大兵出前門,止留殘卒數千,在內放火。三十日天明,宮殿及太廟俱被焚毀,止存武英一殿,宮女復逃出無數。大內尚有重大器物,無賴小民於煨燼中取攫無遺。午間,九門亦火,止留大明門及正陽門、東西江米巷【就是現在的東西交民巷,明清時為北京最長的胡同】一帶未燒,蓋賊留一面出路也。其未出,悉為百姓所殺,凡二千餘人。
來時風光,去時可悲。四十天的時間,北京人民的態度,天翻地覆。
歷史真的很詭秘,像是有靈性。本書從朱元璋寫起,結束時,不成想落在李自成這裡,恍惚是走了一個輪迴。輪迴,因果循環;然而又非簡單的重複。李自成和朱元璋,幾乎完全的相似之中,卻閃現出巨大的不同。
與明朝周旋十餘年、戰而勝之的李自成,末了,似乎又以某種方式輸給了它———至少輸給了明朝的創始人朱元璋。正因此,明朝的滅亡和李自成的失敗,同樣發人深省。
李自成逃走第四天,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大清攝政王多爾袞進入北京。五月十五日,傳令“除服薙髮,衣冠悉尊大清之制”。
這一天,西曆為公元1644年6月19日。
明朝真正滅亡了。史家寫道:“自洪武戊申年至此,凡二百七十八年雲。”{239}
2005年11月寫起
2006年9月寫畢
【注釋】
①南明弘光朝一度給朱由檢上廟號為“思宗”,含義應該是以“思念”之類為主吧。滿清用在崇禎陵墓上的“思”字,當然是另外的意思。
②《明清史講義》,上。
③《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捐俸助工。
④《明史·后妃傳》記作薨於萬曆四十年,但《明史紀事本末》和《先撥志始》,均記為萬曆三十九年九月,疑正史誤。
⑤《明史》,列傳第二。
⑥文秉:《先撥志始》,卷上,萬曆起天啟四年止。
⑦⑧李遜之:《三朝野記》,卷一,泰昌朝紀事。
⑨《神宗實錄》,卷五百九十六。
{10}《罪惟錄》,列傳,卷二。
{11}《國榷》,卷八十四,泰昌元年八月。
{12}《先撥志始》,卷上,萬曆起至天啟四年止。
{13}{14}《三朝野記》,卷一,泰昌朝紀事。
{15}《光宗實錄》,卷四。
{16}{17}{18}《光宗實錄》,卷六。
{19}《光宗實錄》,卷七。
{20}《三朝野記》,卷一,泰昌朝紀事。
{21}{22}《光宗實錄》,卷七。
{23}{24}{25}《光宗實錄》,卷八。
{26}《左傳》,哀公十五年。
{27}劉若愚:《酌中志》,卷三。
{28}《明清史講義》,上。
{29}《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30}魯迅:《人生識字糊塗始》。
{31}《熹宗實錄》,卷一。
{32}《明通鑑》,卷七十八。
{33}《熹宗實錄》,卷一。
{34}《三朝野記》,卷二(上),天啟朝紀事(上)。
{35}《熹宗實錄》,卷一。
{36}八大山人朱耷也是從皇族裡出來的天才,不過他的一生主要在清代度過。
{37}{38}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初編,卷十,禁御秘聞,天子巧藝。
{39}{40}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紀略。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