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
袁妃是崇禎所寵愛的女人,因此賜她自盡。而這不幸的女人,自縊,卻因為繩索斷裂,“墜地復甦”。崇禎發現後,拔劍砍之。據說砍了三下,手軟,不能再砍{223}。袁妃最後據說不曾死去,被農民軍發現,“令扶去本宮調理”{224}。
其他曾蒙幸御過的嬪妃,“俱親殺之”。
又遣人逼天啟皇帝的懿安皇后“速死”。張氏是夜至晨,兩次自縊未果。第一次為宮女解救,第二次又被李岩專門派來保護她的士兵所阻止。李岩對這位品行端正的前國母,一直心存敬意。但是次日晚間,張後仍趁李岩部下不備,懸樑自盡。
最慘一幕,出現在崇禎與長平公主父女間。是歲,公主年方十五,驚嚇和戀生,令她啼哭不止。她沒有勇氣自殺。崇禎素疼此女,五內俱焚,長嘆一聲,將剛才送別兒子們時說過的話,重複了一遍:“汝奈何生我家!”遂左袖遮面,右手揮刀,砍向公主。公主懼怕用手來擋,左臂應聲而斷,昏倒於地。崇禎雖欲再補一刀,終因周身戰慄而止。
放兒子們生路,讓女性親屬盡死,並非“重男輕女”,而是基於皇家名節不容玷污。在那個年代,這高於生命。所以崇禎殺妻殺女,悽慘無比,但不能視之為滅絕人性。
女眷們一一喪生,崇禎則神秘地從宮中消失。至少,十九日天亮後李自成部隊闖入宮時,他們沒有找到他。問遍宮人,無人知曉。李自成大不安,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然而,賞金沒有能夠發出去。
直到二十二日,人們才在後稱為景山的皇家後苑的亭中,發現對縊而亡的兩具屍體。一具屬於近侍王承恩———當初那個將“有”字釋為“大不成大,明不成明”的太監,一具就是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屍體被發現時呈下狀:頭髮披散著並且遮住面孔,普通的藍袍,白綢褲,一隻腳穿靴,另一隻脫落。經檢查,在朱由檢身上找到了以血寫就的遺書,大意是:諸臣誤朕,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以發覆面,勿傷我百姓一人。{225}
那時不掌握現代屍檢技術,無法推知確切死亡時間,但大致不出於午夜至清晨這兩三個時辰之間。是日,為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曆1644年4月25日,星期一。
以現在的經驗,這個時節的北京,幾乎已是女孩們換穿裙子的氣候。但1644年的4月25日,北京竟然下起了雪!親歷者趙士錦記述道:“時陰雨閉天,飛雪滿城。”{226}計六奇也描述說,這天一大早,“陰雲四合”“微雨不絕,霧迷”,“俄微雪,城陷”。{227}
二十三日,朱由檢、周氏夫婦屍體一齊被收殮,存於某庵。李自成允*朝舊臣前來進行遺體告別。有人一旁觀察,記下了這些人的表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228}
睥睨,是斜著眼看,側目而視,有厭惡或高傲之意。這裡,高傲大概談不上,那就是厭惡了。
“食君祿,報王恩”,本是士之道德。但也不必拘泥———倘若朱由檢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皇帝,“睥睨”不為過。可是,以崇禎在位十七年的情形看,似乎尚不至於得到這種對待。於是,誰都明白,這“睥睨”,未必出於對死者的厭惡,卻一定是對紫禁城龍床的新主人示好。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2)
在很多方面,新主人跟被他趕下台的舊主人的老祖宗,非常相似:起於底層,天生豪傑,百折不撓,眾望所歸……論得國之正,李自成與朱元璋一般無二;論器局氣度,李自成在明末比之於張獻忠之輩,也正如朱元璋在元末比之於陳友諒、張士誠之流。
李氏大軍入城時,一派王者之師的風範。連冥頑不靈的遺老遺少,亦不得不承認:“軍容甚肅。”{229}“賊初入城,不甚殺戮。”“【民間】安心開張店市,嘻嘻自若。”{230}“有二賊【農民軍士兵】掠絹肆【綢莊】,磔於市。市民大喜傳告,安堵如故。”{231}
大明國工部員外郎趙士錦先生,在三百六十二年前,闖軍入城當天,從現場向我們發來他親眼所見情形的如下報導:
十九日早,宮人四出,踉蹌問道,百姓惶遽。
先是,十八晚,傳召對。是早,大學士丘瑜、修撰楊廷鑒、編修宋之繩,以侍班入長安門【明皇城諸門之一,在天安門東側,今不存】,見守門者止一人。至五鳳樓前,闃其無人。亟趨出。
是時,大竂【僚,大僚猶雲大官】尚開棍坐轎傳呼,庶寮亦乘驢,泄泄於道路間也。
予在寓,聞宮人四出,亟詣同鄉諸大老【佬】所問訊。諸公謂:“吳【三桂】兵昨夜已至城外,今始可保無虞。”予答云:“恐未必。”
予作別出門。予騎已為一內相【宦官】策之而去。長班【跟班的】有一驢,予乘之,由刑部街又至一大老所。大老尚冠帶接屬官【下級】,雍雍揖遜。予亟入言外事如此;大老亦如“三桂始至”之言,予亟別之。
是辰巳時候【上午九時左右】。灰煙布天。見內相策騎如飛,啣【銜】尾而來。男婦【男人女人】紛紛;有挈子女者,有攜包袱者,有瞽目跛足相倚而走者。
其他曾蒙幸御過的嬪妃,“俱親殺之”。
又遣人逼天啟皇帝的懿安皇后“速死”。張氏是夜至晨,兩次自縊未果。第一次為宮女解救,第二次又被李岩專門派來保護她的士兵所阻止。李岩對這位品行端正的前國母,一直心存敬意。但是次日晚間,張後仍趁李岩部下不備,懸樑自盡。
最慘一幕,出現在崇禎與長平公主父女間。是歲,公主年方十五,驚嚇和戀生,令她啼哭不止。她沒有勇氣自殺。崇禎素疼此女,五內俱焚,長嘆一聲,將剛才送別兒子們時說過的話,重複了一遍:“汝奈何生我家!”遂左袖遮面,右手揮刀,砍向公主。公主懼怕用手來擋,左臂應聲而斷,昏倒於地。崇禎雖欲再補一刀,終因周身戰慄而止。
放兒子們生路,讓女性親屬盡死,並非“重男輕女”,而是基於皇家名節不容玷污。在那個年代,這高於生命。所以崇禎殺妻殺女,悽慘無比,但不能視之為滅絕人性。
女眷們一一喪生,崇禎則神秘地從宮中消失。至少,十九日天亮後李自成部隊闖入宮時,他們沒有找到他。問遍宮人,無人知曉。李自成大不安,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夷其族。”然而,賞金沒有能夠發出去。
直到二十二日,人們才在後稱為景山的皇家後苑的亭中,發現對縊而亡的兩具屍體。一具屬於近侍王承恩———當初那個將“有”字釋為“大不成大,明不成明”的太監,一具就是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屍體被發現時呈下狀:頭髮披散著並且遮住面孔,普通的藍袍,白綢褲,一隻腳穿靴,另一隻脫落。經檢查,在朱由檢身上找到了以血寫就的遺書,大意是:諸臣誤朕,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以發覆面,勿傷我百姓一人。{225}
那時不掌握現代屍檢技術,無法推知確切死亡時間,但大致不出於午夜至清晨這兩三個時辰之間。是日,為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曆1644年4月25日,星期一。
以現在的經驗,這個時節的北京,幾乎已是女孩們換穿裙子的氣候。但1644年的4月25日,北京竟然下起了雪!親歷者趙士錦記述道:“時陰雨閉天,飛雪滿城。”{226}計六奇也描述說,這天一大早,“陰雲四合”“微雨不絕,霧迷”,“俄微雪,城陷”。{227}
二十三日,朱由檢、周氏夫婦屍體一齊被收殮,存於某庵。李自成允*朝舊臣前來進行遺體告別。有人一旁觀察,記下了這些人的表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228}
睥睨,是斜著眼看,側目而視,有厭惡或高傲之意。這裡,高傲大概談不上,那就是厭惡了。
“食君祿,報王恩”,本是士之道德。但也不必拘泥———倘若朱由檢是一個禍國殃民的皇帝,“睥睨”不為過。可是,以崇禎在位十七年的情形看,似乎尚不至於得到這種對待。於是,誰都明白,這“睥睨”,未必出於對死者的厭惡,卻一定是對紫禁城龍床的新主人示好。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2)
在很多方面,新主人跟被他趕下台的舊主人的老祖宗,非常相似:起於底層,天生豪傑,百折不撓,眾望所歸……論得國之正,李自成與朱元璋一般無二;論器局氣度,李自成在明末比之於張獻忠之輩,也正如朱元璋在元末比之於陳友諒、張士誠之流。
李氏大軍入城時,一派王者之師的風範。連冥頑不靈的遺老遺少,亦不得不承認:“軍容甚肅。”{229}“賊初入城,不甚殺戮。”“【民間】安心開張店市,嘻嘻自若。”{230}“有二賊【農民軍士兵】掠絹肆【綢莊】,磔於市。市民大喜傳告,安堵如故。”{231}
大明國工部員外郎趙士錦先生,在三百六十二年前,闖軍入城當天,從現場向我們發來他親眼所見情形的如下報導:
十九日早,宮人四出,踉蹌問道,百姓惶遽。
先是,十八晚,傳召對。是早,大學士丘瑜、修撰楊廷鑒、編修宋之繩,以侍班入長安門【明皇城諸門之一,在天安門東側,今不存】,見守門者止一人。至五鳳樓前,闃其無人。亟趨出。
是時,大竂【僚,大僚猶雲大官】尚開棍坐轎傳呼,庶寮亦乘驢,泄泄於道路間也。
予在寓,聞宮人四出,亟詣同鄉諸大老【佬】所問訊。諸公謂:“吳【三桂】兵昨夜已至城外,今始可保無虞。”予答云:“恐未必。”
予作別出門。予騎已為一內相【宦官】策之而去。長班【跟班的】有一驢,予乘之,由刑部街又至一大老所。大老尚冠帶接屬官【下級】,雍雍揖遜。予亟入言外事如此;大老亦如“三桂始至”之言,予亟別之。
是辰巳時候【上午九時左右】。灰煙布天。見內相策騎如飛,啣【銜】尾而來。男婦【男人女人】紛紛;有挈子女者,有攜包袱者,有瞽目跛足相倚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