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頁
滋陽知縣黃國琦對曰:“裕餉不在搜括,在節慎;安人繫於聖心,聖心安,則人亦安矣。”上首肯,即命授給事中。
捧腹之餘,不難感受到崇禎的戲弄與刻薄。
考選進行到一半,有人進來,悄悄遞給崇禎一件“密封”。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0)
“上覽之色變,即起入內。”
何故?
密函報告:昌平失守。{215}
這,就是喪鐘真正敲響的那一天。
十七日,兩路農民軍,一路到達今天大北窯以東的高碑店(不是以產豆腐聞名的河北的那個高碑店),一路到達西直門。“寇已薄城,每二三四里扎一營,游騎絡繹相接。自是城上炮聲晝夜不絕矣。”{216}
崇禎照常上班,“召文武諸臣商略”。君臣面面相覷,束手無策。“上泣下,諸臣亦相向泣。”這時,崇禎悄悄在御案上寫下“文臣個個可殺”之語,示之近侍,隨即抹去。{217}俄頃,守城總指揮襄城伯李國楨,“匹馬馳至,汗浹霑衣”,他伏地哭奏道:“守城士兵都已經不肯抵抗,用鞭子把一個人抽起來,另一個人馬上又趴下了。”崇禎聞言,大哭回宮。{218}
守軍不抵抗,是因為根本無力抵抗。“京軍五月無糧”,“率飢疲不堪任”。{219}國家無錢,權貴富人不肯出錢,倒是偶爾有“小民”捐錢;趙士錦親自經手了這樣的捐款:“十七日,厚載門外,有小民捐三百金。又一人,久住彰義門外,今避難城中,年六十餘,一生所積,僅四百金,痛哭輸之戶部。”{220}
十八日,外城破。城破之前,李自成曾派先期投降的太監杜勛進城談判。崇禎召見了杜勛。李自成開出的條件是,割地西北,分國而王,並由明朝賠款百萬兩。不知為何,未能達成協議。此事載於《甲申傳信錄》《烈皇小識》《甲申紀事》《明季北略》等。但不可信。設若李自成所開條件真的不過爾爾,崇禎沒有理由不答應。可能李自成確曾派人入內與崇禎接洽,但內容並非如上。《明季北略》另記一條,似較真確:
【杜勛】盛稱“賊眾強盛,鋒不可當,皇上可自為計”,遂進琴弦及綾帨【暗示崇禎自絕】,上艴【怫】然起。守陵太監申芝秀自昌平降賊,亦縋上入見,備述賊犯上不道語,請遜位,上怒叱之。{221}
這是對崇禎施加壓力,打心理戰。
彼時發生的事,多帶有“風傳”性質。包括曹化淳開彰義門(又稱廣寧門,清代以後至今稱廣安門)投降事。據說,這並非曹化淳的單獨行動,事先在一部分內外臣中間達成了“開門迎賊”的公約,“首名中官則曹化淳,大臣則張縉彥”{222}。孤證,不可考。另外,開門時間也有兩種說法,一為十七日半夜,一為十八日。除彰義門為曹化淳所開,農民軍同時攻破其他幾處城門。曹化淳開門只對他個人有意義,對北京城不保沒有意義。
這裡介紹一下明代北京城的構成。像套盒一般,共四層,由內而外,依次是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即紫禁城。皇城,若以今天地名標識,大致範圍,南至天安門以外約毛主席紀念堂一線,北至地安門一線,東至王府井一線,西至六部口一線。內城,即正陽門、崇文門、東直門、德勝門、西直門、宣武門等京城九門以里。外城,為西便門、廣寧門、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廣渠門至東便門所環抱。
外城陷落的消息,十八日傍晚傳入大內。“上聞外城破,徘徊殿庭。”夜不成眠。初更時分,太監報告內城也被攻破。還剩下皇城和紫禁城最後兩道屏障。崇禎領著王承恩,登上萬歲山(景山),向遠處眺望。夜幕中,京城烽火燭天,遂漸向皇城蔓延。
崇禎在那裡踟躕了約一個時辰,回到乾清宮,發出畢生最後一道諭旨:“命成國公朱純臣提督內外軍事,夾輔東宮。”這道諭旨有無意義、能否送達,都大可疑。
隨後,他把全家人———周皇后、袁妃、太子及諸王子、小女兒長平公主———召集起來,做最後的安排。
孩子們來了,仍身著宮服。崇禎嘆氣:“已經什麼時候了,還穿這種衣裳?”
即命人設法找來平民舊衣,親手替兒子們換上。
“記住,”他這樣叮囑說,“一旦出宮,爾等從此就是小民。將來在外,遇上有身份的人,年長者稱‘老爺’,年輕的呼人家一聲‘相公’,對普通百姓,年紀大的要叫‘老爹’,與你們年齡相仿的要叫‘兄長’,對讀書人以‘先生’相稱,對軍人就尊一聲‘長官’。”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1)
他吩咐內侍把三位皇子分別送到他們的外公周、田兩家。
三皇子臨去之時,聽見父親在身後大放悲聲:“你們為什麼會不幸生在我家!”
淚眼送走兒子,崇禎請兩個妻子一同坐下,捧酒,痛飲數杯,對她們說:“大事去矣!”相對而泣,左右也都哭作一團。
崇禎揮手,遣散所有宮女,讓她們各自逃生。對自己的妻女,令其自盡。
過去,因為已故田妃的緣故,周皇后跟丈夫的關係並不融洽,但她仍然不假思索返回坤寧宮,遵旨而行。臨別前,說了最後一句話:“我嫁給你十八年了,你從來不聽一句,終有今日。”
捧腹之餘,不難感受到崇禎的戲弄與刻薄。
考選進行到一半,有人進來,悄悄遞給崇禎一件“密封”。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0)
“上覽之色變,即起入內。”
何故?
密函報告:昌平失守。{215}
這,就是喪鐘真正敲響的那一天。
十七日,兩路農民軍,一路到達今天大北窯以東的高碑店(不是以產豆腐聞名的河北的那個高碑店),一路到達西直門。“寇已薄城,每二三四里扎一營,游騎絡繹相接。自是城上炮聲晝夜不絕矣。”{216}
崇禎照常上班,“召文武諸臣商略”。君臣面面相覷,束手無策。“上泣下,諸臣亦相向泣。”這時,崇禎悄悄在御案上寫下“文臣個個可殺”之語,示之近侍,隨即抹去。{217}俄頃,守城總指揮襄城伯李國楨,“匹馬馳至,汗浹霑衣”,他伏地哭奏道:“守城士兵都已經不肯抵抗,用鞭子把一個人抽起來,另一個人馬上又趴下了。”崇禎聞言,大哭回宮。{218}
守軍不抵抗,是因為根本無力抵抗。“京軍五月無糧”,“率飢疲不堪任”。{219}國家無錢,權貴富人不肯出錢,倒是偶爾有“小民”捐錢;趙士錦親自經手了這樣的捐款:“十七日,厚載門外,有小民捐三百金。又一人,久住彰義門外,今避難城中,年六十餘,一生所積,僅四百金,痛哭輸之戶部。”{220}
十八日,外城破。城破之前,李自成曾派先期投降的太監杜勛進城談判。崇禎召見了杜勛。李自成開出的條件是,割地西北,分國而王,並由明朝賠款百萬兩。不知為何,未能達成協議。此事載於《甲申傳信錄》《烈皇小識》《甲申紀事》《明季北略》等。但不可信。設若李自成所開條件真的不過爾爾,崇禎沒有理由不答應。可能李自成確曾派人入內與崇禎接洽,但內容並非如上。《明季北略》另記一條,似較真確:
【杜勛】盛稱“賊眾強盛,鋒不可當,皇上可自為計”,遂進琴弦及綾帨【暗示崇禎自絕】,上艴【怫】然起。守陵太監申芝秀自昌平降賊,亦縋上入見,備述賊犯上不道語,請遜位,上怒叱之。{221}
這是對崇禎施加壓力,打心理戰。
彼時發生的事,多帶有“風傳”性質。包括曹化淳開彰義門(又稱廣寧門,清代以後至今稱廣安門)投降事。據說,這並非曹化淳的單獨行動,事先在一部分內外臣中間達成了“開門迎賊”的公約,“首名中官則曹化淳,大臣則張縉彥”{222}。孤證,不可考。另外,開門時間也有兩種說法,一為十七日半夜,一為十八日。除彰義門為曹化淳所開,農民軍同時攻破其他幾處城門。曹化淳開門只對他個人有意義,對北京城不保沒有意義。
這裡介紹一下明代北京城的構成。像套盒一般,共四層,由內而外,依次是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即紫禁城。皇城,若以今天地名標識,大致範圍,南至天安門以外約毛主席紀念堂一線,北至地安門一線,東至王府井一線,西至六部口一線。內城,即正陽門、崇文門、東直門、德勝門、西直門、宣武門等京城九門以里。外城,為西便門、廣寧門、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廣渠門至東便門所環抱。
外城陷落的消息,十八日傍晚傳入大內。“上聞外城破,徘徊殿庭。”夜不成眠。初更時分,太監報告內城也被攻破。還剩下皇城和紫禁城最後兩道屏障。崇禎領著王承恩,登上萬歲山(景山),向遠處眺望。夜幕中,京城烽火燭天,遂漸向皇城蔓延。
崇禎在那裡踟躕了約一個時辰,回到乾清宮,發出畢生最後一道諭旨:“命成國公朱純臣提督內外軍事,夾輔東宮。”這道諭旨有無意義、能否送達,都大可疑。
隨後,他把全家人———周皇后、袁妃、太子及諸王子、小女兒長平公主———召集起來,做最後的安排。
孩子們來了,仍身著宮服。崇禎嘆氣:“已經什麼時候了,還穿這種衣裳?”
即命人設法找來平民舊衣,親手替兒子們換上。
“記住,”他這樣叮囑說,“一旦出宮,爾等從此就是小民。將來在外,遇上有身份的人,年長者稱‘老爺’,年輕的呼人家一聲‘相公’,對普通百姓,年紀大的要叫‘老爹’,與你們年齡相仿的要叫‘兄長’,對讀書人以‘先生’相稱,對軍人就尊一聲‘長官’。”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61)
他吩咐內侍把三位皇子分別送到他們的外公周、田兩家。
三皇子臨去之時,聽見父親在身後大放悲聲:“你們為什麼會不幸生在我家!”
淚眼送走兒子,崇禎請兩個妻子一同坐下,捧酒,痛飲數杯,對她們說:“大事去矣!”相對而泣,左右也都哭作一團。
崇禎揮手,遣散所有宮女,讓她們各自逃生。對自己的妻女,令其自盡。
過去,因為已故田妃的緣故,周皇后跟丈夫的關係並不融洽,但她仍然不假思索返回坤寧宮,遵旨而行。臨別前,說了最後一句話:“我嫁給你十八年了,你從來不聽一句,終有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