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書》云:大汗能易衣佳,或急洗亦好。又多汗損血。又云:大汗偏脫衣,得偏風,半身不遂。又云:勞傷汗出成疾。

  《書》云:大汗急宜敷粉。汗濕衣不可久著,令人發瘡及風瘙,大小便不利。

  《書》云:汗出毛孔開,勿令人扇,亦為外風所中。又人汗入諸肉,食之作疔瘡。

  《黃帝?素問》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飽甚胃滿,故汗出於胃也;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薄之,故汗出於心也;持重遠行,汗出於 腎,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也;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也;搖動勞苦,汗出於脾,搖動體勞,苦謂動 作旋力,非疾走遠行也,然動作用力則谷精四布,脾化水谷,故汗出於脾也。

  卷之二:天時避忌

  《內經》云:陽出則出,陽入則入,無擾筋骨,無見霧露,違此三時,形乃困薄。

  《經》云:大寒大熱、大風大霧勿冒之。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先賢曰:人以一握元氣,豈可與大造化敵,康節有四不出之訓。

  《書》云:犯大寒,而寒至骨髓,主腦逆、頭痛、齒亦痛。又云:不遠熱而熱至,則頭痛、身熱、肉痛生矣。真人曰:在家在外,忽逢大風、暴雨、震雷、昏霧,皆是諸龍鬼神經過,宜入室,燒香靜坐以避之,

  過後方出,吉,不爾殺人。

  《書》云:大忌朔不可哭,晦不可歌,招凶。四時調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夜臥早起,生而勿殺,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又春傷於風,夏必飧泄。

  《書》云:春夏之交,陰雨卑濕,或引飲過多,令犯風濕,自汗體重,轉側難,小便不利。作他治必不救,惟五苓散最佳。

  《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使氣得泄。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陶隱居云:四時惟夏難將息,伏陰在內腹冷滑,補腎湯劑不可無,食物稍冷休哺啜。

  《書》云:夏之一季,是人休息之時,心旺腎衰化為水。至秋而凝,冬始堅,當不問老少,皆食暖物,則不患霍亂,腹暖百病不作。

  《書》云:夏冰止可隱映飲食,不可打碎食之,入腹冷熱相搏成疾。

  《書》云:夏至以後迄秋分,須慎肥膩,餅、油酥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極理相妨,所以多病者,為此也。陶隱居云:冷枕涼蓆心勿喜。凡枕冷物大傷人目。《書》云:夏不宜露臥,令皮膚厚,成癬或作面風。

  《書》云:夏傷暑,秋瘧。忽大寒,勿受之。患時病由此。

  《書》云:暑月日曬處,有石不可便坐,熱生瘡,冷成疝。

  《書》云:盛熱帶汗,當風不宜過。自日中來,勿用冷水沃面,成目疾。伏熱者,未得飲水及以冷物迫之,殺人。

  《書》云:五六月澤中停水,多有魚鱉精,飲之成瘕。

  《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使志安寧,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書》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又立秋日勿浴,令皮膚粗燥,因生白屑。又八月一日後,微火暖足,勿令下冷。

  《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毋泄皮膚,逆之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書》云:冬時忽大熱,勿受之,患時病由此。又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書》云:冬時天地閉,血氣藏,作勞不宜,汗出冷背。

  《書》云:冬寒雖近火,不可令火氣聚,不須於火上烘炙,若炙手暖則已,不已損血,令五心熱,故手足應於心也。

  《書》云:大雪中,跣足人不可便以熱湯洗,或飲熱酒,足趾隨墮。又觸寒來,寒未解,勿便飲湯食、熱物。

  《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與萬物浮游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 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故《天真論》曰:有賢人者,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

  卷之二:旦暮避忌

  《書》云:早出含煨生薑少許,辟瘴開胃。又曰:起空腹不宜見臭氣,人鼻、舌上白起、口臭,欲見宜飲酒少許。

  真人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一日無災咎,去邪兼辟惡,如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又清旦常言善事,聞惡事則向所來方三唾之吉。又旦勿嗔恚,暮無大醉,勿遠行。

  《經》曰: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違此三時,形乃困薄。

  《書》云:夜行用手掠發,則精不敢近。常啄齒,殺鬼邪。又夜臥,二足伸屈不並,無夢泄。

  真人云:夜夢惡不須說,旦以水面東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珠玉。吉。有教入廣者曰:朝不可虛,暮不可實。今氣候不齊,不獨入廣也。

  卷之二:雜忌

  《書》云:過神廟勿輕入,入必恭謹,不宜恣視,吉。

  《書》云:忽見光怪變之物,強抑勿怪,吉。伊川官廨多妖,有報曰鬼使扇,曰:他熱。又曰鬼打鼓曰以槌與之。范文正公常讀書於府學,每夜有大面之鬼怪近案邊,范公以筆書其面曰:汝面非常大,難欺范仲淹。二公不以怪處之,而怪自滅。可為法也。

  《書》云:脂油燃燈,人神不安在血光之下,等閒刀畫地,乃招不祥事。

  《感應篇》曰:勿朔旦號怒,勿對北惡罵。不可臘歌舞,不可對灶吟詠,不可向灶罵詈,不祥。慎勿上床臥歌凶。凡欲眠,勿歌詠,不祥。

  《書》云:凡刀刃所傷,切勿飲水,令血不止而死。若血不止,急以布蘸熱湯之,或冷水浸之,嚼寄葉止血妙。

  《書》云:凡古井及深井中多毒氣,不可輒入,五六月最甚,先下雞、鴨毛試之,若旋轉不下,是有毒氣,便不可下去。又云:山有孔穴,采寶者惟三月、九月,余月山閉氣交,死也。

  《瑣碎錄》云:蕭管掛壁取之,勿便吹,恐有蜈蚣。

  祖師劉復真,赴召早起,見店婦仆地,叫號可畏,但見吹火筒在傍,劉知其蜈蚣入腹,刺豬血灌之,吐出蜈蚣,可不慎歟。

  卷之三:人元之壽(飲食有度者得之)

  《黃帝內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扁鵲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鄉黨一篇具載聖人飲食之節為甚詳。後人奔走於名利而饑飽失宜,沉酣於富貴而肥甘之人,是務不順四時,不和五味而疾生焉。戒乎此則人元之壽可得矣。

  卷之三:五味

  《內經》曰:“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淮南子》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病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