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頭等客中有托爾斯泰之子伊惹·托爾斯泰公爵(countilyatolstoy)。一夜二等艙之俄人請其來演說其父之學說。演說後,有討論甚激烈。皆用俄語,非吾輩所能懂。明夜,又有其中一女子名gurenvitch者,演說非攻主義,亦用俄語。吾往聽之,雖不能懂,但亦覺其人能辯論工演說也。演畢,亦有討論甚烈。後聞其中人言,此一群人中多持非攻主義,故反對一切戰爭。惟少數人承認此次之戰為出於不得已。
自紐約到文苦瓦,約三千二百英里。
自文苦瓦到上海,五千四百一十二英里。
以中國里計之,自紐約到上海,凡二萬八千五百里。
廿七日,與朝河貫一先生談。先生言曾勸英國書賈丹特(dent)於其所刊行之《人人叢書》(everyman’slibrary)中加入中國、日本之名著。(先生言丹特但願加入日本名著,曾以書詢先生,先生因勸其並列中日兩國書雲)丹特君已允加入五冊。中兩冊為中國重要書籍。(日本三冊,中國僅得兩冊,未免不公)先生因問我此兩冊應如何分配。吾謂此兩冊之中,第一冊當為儒家經籍,宜包:
(一)詩經(吾意《詩經》當另為一冊)
(二)四書
(三)孝經
第二冊當為非儒家經籍,宜包:
(一)老子(全)
(二)莊子(內篇)
(三)列子(第七篇--“楊朱篇”)
(四)墨子(選)
(五)韓非子(選)
先生甚以為然,因問我肯編譯此兩冊否。吾以為此事乃大好事業,可收教育的功效,遂許之。(吾久有志於此舉。前年在綺時,散仆生(prof.m.w.sampson)先生曾勸我為之。彼時以人望輕,即言之亦不得人之聽,故不為也)先生言丹特君但許每頁得五十錢,此僅足償打字費。故彼意欲令丹特於五十錢一頁之外,另出打字費。若能辦到此一層,彼當以書告我。我諾之。(此事後來竟無所成,我甚愧對朝河先生。--廿三年九月胡適記。)
舟中無事,讀新劇若干種,記其目如下:
(1)oscarwilde:ladywindermere’sfan
(2)w.b.yeats:thehour-glass
(3)ladygregory:therisingofthemoon
(4)hermannsudermann:thevaleofcotent
(5)eugènebrieux:theredrobe
(6)bj·rnstjernebi·rnson:beyondhumanpower
〔中譯〕(1)奧斯卡·瓦爾德:《溫德曼女士的扇子》
(2)w.b.葉芝:《沙漏》
(3)格里高麗女士:《月兒升起》
(4)荷曼·桑德姆:《克頓谷》
(5)歐捷里·布萊克斯:《紅袍》
(6)布斯提里·布爾什:《超越人之力量》
二等艙里的俄國人嫌飯食不好,前天開會討論,舉代表去見船主,說這種飯是吃不得的。船主沒有睬他們。昨夜竟全體“罷飯”,不來餐堂。餐時過了,侍者們把飯菜都收了。到了九點鐘,他們餓了,問廚房裡要些麵包、牛油、乾酪、咖啡,大吃一頓。
此次歸國,叔永、杏佛、經農皆有詩送行。後經農遠道自美京來別,叔永有“喜經農來,期杏佛不至”詩。杏佛三疊其韻,其第三首為《再送適之》,為最自然,因錄之於此:
遙淚送君去,故園寇正深。共和已三死,造化獨何心?
腐鼠持旌節,飢烏滿樹林。歸人工治國,何以慰呻吟?
柳亞子寄杏佛書(節錄)
……胡適自命新人,其謂南社不及鄭陳,則猶是資格論人之積習。南社雖程度不齊,豈竟無一人能摩陳鄭之壘而奪其鍪弧者耶?又彼創文學革命。文學革命非不可倡,而彼所言殊不了了。所作白話詩直是笑話。中國文學含有一種美的性質。縱他日世界大同,通行“愛斯不難讀”,中文中語盡在淘汰之列,而文學猶必占美術中一科,與希臘、羅馬古文頡頏。何必改頭換面為非驢非馬之惡劇耶!……弟謂文學革命所革在理想不在形式。形式宜舊,理想宜新,兩言盡之矣。……
此書未免有憤憤之氣。其言曰:“形式宜舊,理想宜新。”理想宜新,是也。形式宜舊,則不成理論。若果如此說,則南社諸君何不作《清廟》《生民》之詩,而乃作“近體”之詩與更“近體”之詞乎?
七月三夜月色甚好。在海上十餘日,此為第一次見月。與慰慈諸君閒步甲板上賞月,有懷美洲諸友。明日作一詞郵寄叔永、杏佛、經農、亦農、衡哲諸君:
百字令
幾天風霧,險些兒把月圓時辜負。待得他來,又苦被如許浮雲遮住。多謝天風,吹開孤照,萬頃銀波怒。孤舟帶月,海天衝浪西去。
遙想天外來時,新洲曾照我故人眉宇。別後相思如此月,繞遍人寰無數。幾點疏星,長天清迥,有濕衣涼露。憑闌自語,吾鄉真在何處?
陸放翁詞云:
……重到故鄉交舊少。淒涼。卻恐他鄉勝故鄉。
此即吾“吾鄉真在何處”之意。
連日與同船的俄人閒談,知此間六十餘人中,無政府黨凡四十五個,其他二十人則社會黨人也。以吾所觀察,覺無政府黨中除兩三領袖之外,皆無意識之急進少年也。其中領袖如前所記之女子名gurenvitch夫人者,及一老人名rohde者,皆似有定見有閱歷之人。社會黨中人數雖少,然吾所與談者皆似穩重通達事理之人。
上所記兩黨人數之多寡,實系偶然,不可據此遂說俄國之無政府黨多於社會黨可三倍也。
七月五日下午四時船進橫濱港,始知張勳擁宣統復辟之消息。復辟之無成,固可斷言。所可慮的,今日之武人派名為反對帝政復辟,實為禍亂根苗。此時之穩健派似欲利用武人派之反對復辟者以除張勳一派,暫時或有較大的聯合,他日終將決裂。如此禍亂因仍,坐失建設之時會,世界將不能待我矣。
因船期甚短,故已決計不去東京一游,擬與慰慈上岸寄信買報。方登岸,即遇嘉定潘公弼君,言東京友人郭虞裳、俞頌華兩君知吾與慰慈歸國,堅邀去東京相見。兩君因今日有考試,故托潘君來迎。諸君情意不可卻,遂以電車去東京,與郭俞兩君相見甚歡。兩君皆澄衷同學也。此外尚有戴君克諧(字藹廬)與頌華同居。諸君邀至一中國飯館晚餐。虞裳言有湖南醴陵李君邦藩(字石岑)曾讀吾文,聞吾來甚思一見。因以書招之來,席上相見,談及傅君劍、謝誚莊諸故人,皆醴陵人也。
諸君欲我與慰慈在東京住一二日,然後以火車至長崎上船,吾輩以不欲坐火車,故不能留。是夜九時,與諸君別,回橫濱。半夜船行。
在東京時,虞裳言曾見《新青年》第三卷第三號,因同往買得一冊。舟中讀之。此冊有吾之《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本為致陳獨秀先生書中一節),及論文學革命一書。此外有獨秀之《舊思想與國體問題》,其所言今日竟成事實矣。又有日本人桑原隲藏博士之《中國學研究者之任務》一文,其大旨以為治中國學宜採用科學的方法,其言極是。其所舉歐美治中國學者所用方法之二例,一為定中國漢代“一里”為四百米突(十里約為二英里半),一為定中國“一世”為三十一年。後例無甚重要,前例則歷史學之一大發明也。末段言中國籍未經“整理”,不適於用。“整理”即英文之systematize也。其所舉例,如《說文解字》之不便於檢査,如《圖書集成》之不合用。皆極當,吾在美洲曾發願“整理”《說文》一書,若自己不能為之,當教人為之。又如《圖書集成》一書,吾家亦有一部,他日當為之作一“備檢”。
自紐約到文苦瓦,約三千二百英里。
自文苦瓦到上海,五千四百一十二英里。
以中國里計之,自紐約到上海,凡二萬八千五百里。
廿七日,與朝河貫一先生談。先生言曾勸英國書賈丹特(dent)於其所刊行之《人人叢書》(everyman’slibrary)中加入中國、日本之名著。(先生言丹特但願加入日本名著,曾以書詢先生,先生因勸其並列中日兩國書雲)丹特君已允加入五冊。中兩冊為中國重要書籍。(日本三冊,中國僅得兩冊,未免不公)先生因問我此兩冊應如何分配。吾謂此兩冊之中,第一冊當為儒家經籍,宜包:
(一)詩經(吾意《詩經》當另為一冊)
(二)四書
(三)孝經
第二冊當為非儒家經籍,宜包:
(一)老子(全)
(二)莊子(內篇)
(三)列子(第七篇--“楊朱篇”)
(四)墨子(選)
(五)韓非子(選)
先生甚以為然,因問我肯編譯此兩冊否。吾以為此事乃大好事業,可收教育的功效,遂許之。(吾久有志於此舉。前年在綺時,散仆生(prof.m.w.sampson)先生曾勸我為之。彼時以人望輕,即言之亦不得人之聽,故不為也)先生言丹特君但許每頁得五十錢,此僅足償打字費。故彼意欲令丹特於五十錢一頁之外,另出打字費。若能辦到此一層,彼當以書告我。我諾之。(此事後來竟無所成,我甚愧對朝河先生。--廿三年九月胡適記。)
舟中無事,讀新劇若干種,記其目如下:
(1)oscarwilde:ladywindermere’sfan
(2)w.b.yeats:thehour-glass
(3)ladygregory:therisingofthemoon
(4)hermannsudermann:thevaleofcotent
(5)eugènebrieux:theredrobe
(6)bj·rnstjernebi·rnson:beyondhumanpower
〔中譯〕(1)奧斯卡·瓦爾德:《溫德曼女士的扇子》
(2)w.b.葉芝:《沙漏》
(3)格里高麗女士:《月兒升起》
(4)荷曼·桑德姆:《克頓谷》
(5)歐捷里·布萊克斯:《紅袍》
(6)布斯提里·布爾什:《超越人之力量》
二等艙里的俄國人嫌飯食不好,前天開會討論,舉代表去見船主,說這種飯是吃不得的。船主沒有睬他們。昨夜竟全體“罷飯”,不來餐堂。餐時過了,侍者們把飯菜都收了。到了九點鐘,他們餓了,問廚房裡要些麵包、牛油、乾酪、咖啡,大吃一頓。
此次歸國,叔永、杏佛、經農皆有詩送行。後經農遠道自美京來別,叔永有“喜經農來,期杏佛不至”詩。杏佛三疊其韻,其第三首為《再送適之》,為最自然,因錄之於此:
遙淚送君去,故園寇正深。共和已三死,造化獨何心?
腐鼠持旌節,飢烏滿樹林。歸人工治國,何以慰呻吟?
柳亞子寄杏佛書(節錄)
……胡適自命新人,其謂南社不及鄭陳,則猶是資格論人之積習。南社雖程度不齊,豈竟無一人能摩陳鄭之壘而奪其鍪弧者耶?又彼創文學革命。文學革命非不可倡,而彼所言殊不了了。所作白話詩直是笑話。中國文學含有一種美的性質。縱他日世界大同,通行“愛斯不難讀”,中文中語盡在淘汰之列,而文學猶必占美術中一科,與希臘、羅馬古文頡頏。何必改頭換面為非驢非馬之惡劇耶!……弟謂文學革命所革在理想不在形式。形式宜舊,理想宜新,兩言盡之矣。……
此書未免有憤憤之氣。其言曰:“形式宜舊,理想宜新。”理想宜新,是也。形式宜舊,則不成理論。若果如此說,則南社諸君何不作《清廟》《生民》之詩,而乃作“近體”之詩與更“近體”之詞乎?
七月三夜月色甚好。在海上十餘日,此為第一次見月。與慰慈諸君閒步甲板上賞月,有懷美洲諸友。明日作一詞郵寄叔永、杏佛、經農、亦農、衡哲諸君:
百字令
幾天風霧,險些兒把月圓時辜負。待得他來,又苦被如許浮雲遮住。多謝天風,吹開孤照,萬頃銀波怒。孤舟帶月,海天衝浪西去。
遙想天外來時,新洲曾照我故人眉宇。別後相思如此月,繞遍人寰無數。幾點疏星,長天清迥,有濕衣涼露。憑闌自語,吾鄉真在何處?
陸放翁詞云:
……重到故鄉交舊少。淒涼。卻恐他鄉勝故鄉。
此即吾“吾鄉真在何處”之意。
連日與同船的俄人閒談,知此間六十餘人中,無政府黨凡四十五個,其他二十人則社會黨人也。以吾所觀察,覺無政府黨中除兩三領袖之外,皆無意識之急進少年也。其中領袖如前所記之女子名gurenvitch夫人者,及一老人名rohde者,皆似有定見有閱歷之人。社會黨中人數雖少,然吾所與談者皆似穩重通達事理之人。
上所記兩黨人數之多寡,實系偶然,不可據此遂說俄國之無政府黨多於社會黨可三倍也。
七月五日下午四時船進橫濱港,始知張勳擁宣統復辟之消息。復辟之無成,固可斷言。所可慮的,今日之武人派名為反對帝政復辟,實為禍亂根苗。此時之穩健派似欲利用武人派之反對復辟者以除張勳一派,暫時或有較大的聯合,他日終將決裂。如此禍亂因仍,坐失建設之時會,世界將不能待我矣。
因船期甚短,故已決計不去東京一游,擬與慰慈上岸寄信買報。方登岸,即遇嘉定潘公弼君,言東京友人郭虞裳、俞頌華兩君知吾與慰慈歸國,堅邀去東京相見。兩君因今日有考試,故托潘君來迎。諸君情意不可卻,遂以電車去東京,與郭俞兩君相見甚歡。兩君皆澄衷同學也。此外尚有戴君克諧(字藹廬)與頌華同居。諸君邀至一中國飯館晚餐。虞裳言有湖南醴陵李君邦藩(字石岑)曾讀吾文,聞吾來甚思一見。因以書招之來,席上相見,談及傅君劍、謝誚莊諸故人,皆醴陵人也。
諸君欲我與慰慈在東京住一二日,然後以火車至長崎上船,吾輩以不欲坐火車,故不能留。是夜九時,與諸君別,回橫濱。半夜船行。
在東京時,虞裳言曾見《新青年》第三卷第三號,因同往買得一冊。舟中讀之。此冊有吾之《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本為致陳獨秀先生書中一節),及論文學革命一書。此外有獨秀之《舊思想與國體問題》,其所言今日竟成事實矣。又有日本人桑原隲藏博士之《中國學研究者之任務》一文,其大旨以為治中國學宜採用科學的方法,其言極是。其所舉歐美治中國學者所用方法之二例,一為定中國漢代“一里”為四百米突(十里約為二英里半),一為定中國“一世”為三十一年。後例無甚重要,前例則歷史學之一大發明也。末段言中國籍未經“整理”,不適於用。“整理”即英文之systematize也。其所舉例,如《說文解字》之不便於檢査,如《圖書集成》之不合用。皆極當,吾在美洲曾發願“整理”《說文》一書,若自己不能為之,當教人為之。又如《圖書集成》一書,吾家亦有一部,他日當為之作一“備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