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張瑋瑛、曾學白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莫里森:《清末民初政情內幕——莫理循(莫里森)書信集》
駱惠敏編,劉矽梁、陳霞飛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年。
彼得·蘭德:《走進中國——美國記者的冒險與磨難》
李輝、應紅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千千萬萬中國人》
王鹿鹿、馬紅星、張奇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J.B.鮑威爾:《鮑威爾對華回憶錄》
邢建榕等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張戎、喬恩·哈利·戴:《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傳略》
傅五儀、張愛榮譯。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年。
張慶軍、孟國祥:《米字旗下的中國朋友》
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
伊羅生:《中國革命史》(即《中國革命的悲劇》)
劉海生譯。上海,嚮導書局,1947年。
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
董樂山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
伯納德·托馬斯:《冒險的歲月——埃德加·斯諾在中國》
吳乃華、魏彬、周德林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海倫·斯諾:《重返中國》
劉炳章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
史沫特萊:①《中國的戰歌》,江楓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②《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梅念譯。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王安娜:《中國——我的第二故鄉》
李良健、李希賢校譯。北京,三聯書店,1980年。
貝特蘭:《在中國的歲月》
何大基、宋庶民、龍治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
人民出版社,1979年。
約翰·戴維斯:《抓住龍尾》
羅清、趙仲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
丁中青等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
愛潑斯坦:《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
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
白修德:《中國抗戰秘聞——白修德回憶錄》
崔陳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費正清:《費正清自傳》
黎鳴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磯野富士子:《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
吳心伯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岡瑟·斯坦:《紅色中國的挑戰》
馬飛海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
Ander Malaraux:Man’s Fate
Random House,1990.
Cyril Pearl:Morrison of Peiking
Penguin Books,1970.
Graham Peck:Through China’s Wall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Boston,1940.
Helen Foster Snow:My China Years
Morrow, New York,1984.
Hugh Trevor-Roper:Hermit of Peking
Alfred A.Knopf,1977.
Vincent 射ean:Personal History
the Literary Guild, New York, 1934.
W.A.Swanberg:Luce and His Empire
插rles Scribner Sons,New York,1972.
後記後記
《在歷史現場——換一個角度的敘述》這本書,是我翻譯的《走進中國——美國記者的冒險與磨難》(彼得·蘭德著)一書的自然延續。
當它即將結集出版時,我首先想到了幾年前逝世的董樂山先生。當年,是他向我推薦了彼得·蘭德的書,並建議我不妨花些時間,對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活動做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沒有他的建議和指導,也就不大可能有這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儘管我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剛剛開始,這本書也僅是一種偏重於記事的敘述,遠談不上系統和嚴謹的研究,但我還是願將這本書獻給我所敬重的董先生,以此表達我對他的感激和深深的懷念。
在接受了董先生的建議後,我開始關注並陸續撰寫關於外國記者與中國的文章,後又在人物選擇上有所擴展,以記者為主,同時還涉及到外國來華的傳教士、外交家、探險家等。我的興趣主要在他們回憶錄中所提供的歷史細節和精彩故事,我把它們看做是對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另一角度的敘述。因此,當在大象出版社的《尋根》雜誌上開設“在歷史現場”專欄時,我起了這樣一個副題: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故事。這個專欄即是本書的雛形,最終將它交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自然是順理成章的。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周常林先生自始至終對本書的關心和支持,感謝大象出版社的編輯為此付出的辛勞。
我還要特別感謝中央電視台的魏斌、陳曉卿、蕭同慶等諸位朋友,受他們的鼓勵,我第一次“觸電”,與中央電視台記錄片欄目合作,拍攝了八集專題片《在歷史現場——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本書的主體,即是由為該專題片撰寫的腳本構成。沒有這些朋友的鼓勵、敦促和幫助,這本書顯然不會很快完成,也不會獲得那些專程去美國搜集到的圖片與資料。甚至本書個別章節中的一些場景描述,還是出自他們之手。掠人之美,特予以說明並致謝。
莫里森:《清末民初政情內幕——莫理循(莫里森)書信集》
駱惠敏編,劉矽梁、陳霞飛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年。
彼得·蘭德:《走進中國——美國記者的冒險與磨難》
李輝、應紅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千千萬萬中國人》
王鹿鹿、馬紅星、張奇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J.B.鮑威爾:《鮑威爾對華回憶錄》
邢建榕等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張戎、喬恩·哈利·戴:《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傳略》
傅五儀、張愛榮譯。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年。
張慶軍、孟國祥:《米字旗下的中國朋友》
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
伊羅生:《中國革命史》(即《中國革命的悲劇》)
劉海生譯。上海,嚮導書局,1947年。
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
董樂山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年。
伯納德·托馬斯:《冒險的歲月——埃德加·斯諾在中國》
吳乃華、魏彬、周德林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海倫·斯諾:《重返中國》
劉炳章等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
史沫特萊:①《中國的戰歌》,江楓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②《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梅念譯。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王安娜:《中國——我的第二故鄉》
李良健、李希賢校譯。北京,三聯書店,1980年。
貝特蘭:《在中國的歲月》
何大基、宋庶民、龍治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
人民出版社,1979年。
約翰·戴維斯:《抓住龍尾》
羅清、趙仲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
丁中青等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
愛潑斯坦:《愛潑斯坦新聞作品選》
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
白修德:《中國抗戰秘聞——白修德回憶錄》
崔陳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費正清:《費正清自傳》
黎鳴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磯野富士子:《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
吳心伯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岡瑟·斯坦:《紅色中國的挑戰》
馬飛海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
Ander Malaraux:Man’s Fate
Random House,1990.
Cyril Pearl:Morrison of Peiking
Penguin Books,1970.
Graham Peck:Through China’s Wall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Boston,1940.
Helen Foster Snow:My China Years
Morrow, New York,1984.
Hugh Trevor-Roper:Hermit of Peking
Alfred A.Knopf,1977.
Vincent 射ean:Personal History
the Literary Guild, New York, 1934.
W.A.Swanberg:Luce and His Empire
插rles Scribner Sons,New York,1972.
後記後記
《在歷史現場——換一個角度的敘述》這本書,是我翻譯的《走進中國——美國記者的冒險與磨難》(彼得·蘭德著)一書的自然延續。
當它即將結集出版時,我首先想到了幾年前逝世的董樂山先生。當年,是他向我推薦了彼得·蘭德的書,並建議我不妨花些時間,對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活動做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沒有他的建議和指導,也就不大可能有這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儘管我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剛剛開始,這本書也僅是一種偏重於記事的敘述,遠談不上系統和嚴謹的研究,但我還是願將這本書獻給我所敬重的董先生,以此表達我對他的感激和深深的懷念。
在接受了董先生的建議後,我開始關注並陸續撰寫關於外國記者與中國的文章,後又在人物選擇上有所擴展,以記者為主,同時還涉及到外國來華的傳教士、外交家、探險家等。我的興趣主要在他們回憶錄中所提供的歷史細節和精彩故事,我把它們看做是對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另一角度的敘述。因此,當在大象出版社的《尋根》雜誌上開設“在歷史現場”專欄時,我起了這樣一個副題: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故事。這個專欄即是本書的雛形,最終將它交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自然是順理成章的。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周常林先生自始至終對本書的關心和支持,感謝大象出版社的編輯為此付出的辛勞。
我還要特別感謝中央電視台的魏斌、陳曉卿、蕭同慶等諸位朋友,受他們的鼓勵,我第一次“觸電”,與中央電視台記錄片欄目合作,拍攝了八集專題片《在歷史現場——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本書的主體,即是由為該專題片撰寫的腳本構成。沒有這些朋友的鼓勵、敦促和幫助,這本書顯然不會很快完成,也不會獲得那些專程去美國搜集到的圖片與資料。甚至本書個別章節中的一些場景描述,還是出自他們之手。掠人之美,特予以說明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