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更多的時候,是在煤油燈下看書,寫作業。母親在一邊納鞋底或補衣服。夏天的時候還不時給我扇蚊子。
如今,煤油燈早已不知所蹤,母親也已經老了,明亮的電燈下,我能清楚地看到她的滿頭銀絲,總是在不經意間回想起煤油燈旁她並不蒼老的容顏……
七十年代與泥土親密接觸的記憶--打彈珠、關刀
打彈珠是古老的遊戲了,有野史說慈禧在宮裡的時候,也經常與太監們以此逗樂。這十有八九是胡撰,但不管怎麼說,她那份閒散之心實在是讓人羨慕。兩指頭按住日曆,順著光陰的去向追溯,它歷史也真夠悠久的了。以前不是還有打陶瓷彈珠、鋼珠、泥丸的玩法嗎?到了七十年代,就只剩下打玻璃彈珠了。那玻璃彈珠又被孩兒家分為兩種,一類是嵌花彈珠,一類是白玻璃彈珠。有了順手的物什,折騰起來就容易多了,最常見的玩法有兩種:“出綱”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劃線為界,誰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輸,這叫“出綱”;或在地上挖出五個坑,誰先打完五個洞,就變成“老虎”,然後打著誰,就把誰的玻璃珠吃掉,這叫“打老虎洞”。情況有些類似現在的高爾夫。
有些孩子覺得這個玩法複雜了,就講求一對一“單挑”。如果自己的彈子掉進了圈子內,那就“燒死”了,彈子全歸對手。這樣下來,一次輸贏往往在幾十枚彈珠以上。那時,有些“老玩家”的技藝是十分出眾的,可以擊中三四米開外的彈子,連大人們也覺得神乎其神。賭得上癮了,總有些人輸得體無完膚,把“鎮山之寶”--嵌花彈珠也拿出來了,企圖赤膊上陣,拼個魚死網破。那可真是不得了,一顆嵌花玻璃珠能抵兩個白玻璃球,一顆透明大珠抵五個白玻璃球,而一雞蛋大的嵌花珠則可以抵十個玻璃球!儘管如此“捨生忘死”,但還是輸得精光,只好站在一旁觀看,過著乾癮也比回家強啊。
那會兒能奪走打彈珠半壁江山的遊戲只有“關刀”。它也叫“剁地”、“劃土地”,是簡便易行的兩人遊戲。在稀軟的薄土上劃一個方塊,平分成兩半,用小刀、磨尖的鋼錐子之類的東西,抖手摜入地上。它玩法還有些講究,首先在自己領地摜三次,成功後在對方領地摜一次,勝利者可沿刀痕劃一直線瓜分對方領土,由對方選擇保留哪一塊,然後可以繼續上述過程,直到對方領土已經小得無法摜上刀為止。四次中有一次不成功,就把刀交給對方。
娃娃們喜歡刀,但如何使用刀卻知道得不多。刀不僅僅是一種武器,還是分割領土的儀器。就像課堂上老師講《莊子》,說什麼“天子劍”、“諸侯劍”、“庶民劍”,這個遊戲就像一扇隱秘的邊門,我們在門廊邊張望,幾千年金戈鐵馬的歷史從眼帘底下緩緩行過。“關刀”的野心是通過刀鋒來展示的,小小的遊戲場上濃縮了土地掠奪時代的隱忍與謀略,很容易讓參加者聯想起“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古話,心情也隨之變得晦暗起來。
那年月,沿街“滿坑滿谷”的大字報都在叫囂“我們是土地的兒子”,但對於年少的我們而言,除了打彈珠和關刀外,與土地相關的遊戲是少之又少,過多的激情都被消耗在猥瑣的揣度與爭鬥中了。唯一記得的這兩樣,也有些面目不清,像拓在了陳年的詩稿上,裹攜著一層灰土,糾纏在了混沌的記憶里。
七十年代最浪漫的記憶--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不過由於年代久遠,記憶便有些恍惚,心裡只剩下多年以前那一眼的空洞。而在七十年代,它可以說是中國農村最常見的“娛樂”活動:夜色已闌,在空曠的田野或學校的操場上樹兩根高竿,支一方白幕,就可以放電影了。
夏天最熱鬧,大人們每人拿把大蒲扇,早早的就規規距距地在白幕前等待開演。一邊嗑著瓜子一邊拉著家常。小孩子們在人群中躥來躥去,嬉戲打鬧,有的在父母懷裡吵著鬧著要買冰棍兒。姑娘們則一臉的矜持,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角,嘰嘰喳喳,不時心懷戒備卻又滿臉好奇地瞟瞟在身邊晃來晃去的小伙子。待天黑之後,放映員便滿嘴的酒氣,被簇擁著大搖大擺地走到放映機前。提片子的亦步亦趨跟在後面,好奇的人蜂擁而上,一下子,“哦,戰鬥片”的喊聲此起彼伏。放映員一陣大大咧咧的擺弄之後,一束白光射到了白幕上,上面映出幾個愣頭愣腦的腦袋影子,還有惡作劇地揮舞著的手影,於是後面有人大罵:豬腦袋,別晃了,雞爪子,莫搖了。前面的人聽到罵聲不服氣,繼續搖頭晃腦、擺手,還不時回過頭來對罵:我是你老子。回頭時才發覺光線太強,刺得眼睛發黑,趕緊回過頭去,揉著被刺得發痛的眼睛,半天才看得清東西,周圍的人一陣鬨笑。直到綁在柱子上的大喇叭響起電影的前奏曲,前面的人這才收斂了惡作劇。頓時全場鴉雀無聲,所有的眼睛全盯在了銀幕上。好奇的人還會走到銀幕後面去看,發現除了字幕是反的,居然也能看得清楚。碰到換片的間隙,口哨聲,怪叫聲四起,在光束前的惡作劇也再次重演,罵聲也如期而至。那時候銀幕上的形象非好即壞,非我即敵,所以正面人物一出場,往往引起一片嘖嘖的讚嘆聲,若是反面人物登場,必然是歪頂著帽子,一臉的委瑣,人群中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發出鬨笑聲……電影結束,往往已是深夜,月亮依然高懸在天上,人群各自散去,小孩的哭鬧聲,找人的叫喊聲,對影片的議論聲,還有要融掉的冰棍減價拋售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聲音如水面上盪起的漣漪,向周遭的村莊依次散去。操場上重歸黑夜的寧靜,而鄰近的村莊不時地傳來狗叫聲,月光下每個人都打著手電,或是提著煤油燈,帶著看電影後的激情與喜悅快步走向自己的家門……
如今,煤油燈早已不知所蹤,母親也已經老了,明亮的電燈下,我能清楚地看到她的滿頭銀絲,總是在不經意間回想起煤油燈旁她並不蒼老的容顏……
七十年代與泥土親密接觸的記憶--打彈珠、關刀
打彈珠是古老的遊戲了,有野史說慈禧在宮裡的時候,也經常與太監們以此逗樂。這十有八九是胡撰,但不管怎麼說,她那份閒散之心實在是讓人羨慕。兩指頭按住日曆,順著光陰的去向追溯,它歷史也真夠悠久的了。以前不是還有打陶瓷彈珠、鋼珠、泥丸的玩法嗎?到了七十年代,就只剩下打玻璃彈珠了。那玻璃彈珠又被孩兒家分為兩種,一類是嵌花彈珠,一類是白玻璃彈珠。有了順手的物什,折騰起來就容易多了,最常見的玩法有兩種:“出綱”或“打老虎洞”。在地上劃線為界,誰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輸,這叫“出綱”;或在地上挖出五個坑,誰先打完五個洞,就變成“老虎”,然後打著誰,就把誰的玻璃珠吃掉,這叫“打老虎洞”。情況有些類似現在的高爾夫。
有些孩子覺得這個玩法複雜了,就講求一對一“單挑”。如果自己的彈子掉進了圈子內,那就“燒死”了,彈子全歸對手。這樣下來,一次輸贏往往在幾十枚彈珠以上。那時,有些“老玩家”的技藝是十分出眾的,可以擊中三四米開外的彈子,連大人們也覺得神乎其神。賭得上癮了,總有些人輸得體無完膚,把“鎮山之寶”--嵌花彈珠也拿出來了,企圖赤膊上陣,拼個魚死網破。那可真是不得了,一顆嵌花玻璃珠能抵兩個白玻璃球,一顆透明大珠抵五個白玻璃球,而一雞蛋大的嵌花珠則可以抵十個玻璃球!儘管如此“捨生忘死”,但還是輸得精光,只好站在一旁觀看,過著乾癮也比回家強啊。
那會兒能奪走打彈珠半壁江山的遊戲只有“關刀”。它也叫“剁地”、“劃土地”,是簡便易行的兩人遊戲。在稀軟的薄土上劃一個方塊,平分成兩半,用小刀、磨尖的鋼錐子之類的東西,抖手摜入地上。它玩法還有些講究,首先在自己領地摜三次,成功後在對方領地摜一次,勝利者可沿刀痕劃一直線瓜分對方領土,由對方選擇保留哪一塊,然後可以繼續上述過程,直到對方領土已經小得無法摜上刀為止。四次中有一次不成功,就把刀交給對方。
娃娃們喜歡刀,但如何使用刀卻知道得不多。刀不僅僅是一種武器,還是分割領土的儀器。就像課堂上老師講《莊子》,說什麼“天子劍”、“諸侯劍”、“庶民劍”,這個遊戲就像一扇隱秘的邊門,我們在門廊邊張望,幾千年金戈鐵馬的歷史從眼帘底下緩緩行過。“關刀”的野心是通過刀鋒來展示的,小小的遊戲場上濃縮了土地掠奪時代的隱忍與謀略,很容易讓參加者聯想起“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古話,心情也隨之變得晦暗起來。
那年月,沿街“滿坑滿谷”的大字報都在叫囂“我們是土地的兒子”,但對於年少的我們而言,除了打彈珠和關刀外,與土地相關的遊戲是少之又少,過多的激情都被消耗在猥瑣的揣度與爭鬥中了。唯一記得的這兩樣,也有些面目不清,像拓在了陳年的詩稿上,裹攜著一層灰土,糾纏在了混沌的記憶里。
七十年代最浪漫的記憶--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不過由於年代久遠,記憶便有些恍惚,心裡只剩下多年以前那一眼的空洞。而在七十年代,它可以說是中國農村最常見的“娛樂”活動:夜色已闌,在空曠的田野或學校的操場上樹兩根高竿,支一方白幕,就可以放電影了。
夏天最熱鬧,大人們每人拿把大蒲扇,早早的就規規距距地在白幕前等待開演。一邊嗑著瓜子一邊拉著家常。小孩子們在人群中躥來躥去,嬉戲打鬧,有的在父母懷裡吵著鬧著要買冰棍兒。姑娘們則一臉的矜持,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角,嘰嘰喳喳,不時心懷戒備卻又滿臉好奇地瞟瞟在身邊晃來晃去的小伙子。待天黑之後,放映員便滿嘴的酒氣,被簇擁著大搖大擺地走到放映機前。提片子的亦步亦趨跟在後面,好奇的人蜂擁而上,一下子,“哦,戰鬥片”的喊聲此起彼伏。放映員一陣大大咧咧的擺弄之後,一束白光射到了白幕上,上面映出幾個愣頭愣腦的腦袋影子,還有惡作劇地揮舞著的手影,於是後面有人大罵:豬腦袋,別晃了,雞爪子,莫搖了。前面的人聽到罵聲不服氣,繼續搖頭晃腦、擺手,還不時回過頭來對罵:我是你老子。回頭時才發覺光線太強,刺得眼睛發黑,趕緊回過頭去,揉著被刺得發痛的眼睛,半天才看得清東西,周圍的人一陣鬨笑。直到綁在柱子上的大喇叭響起電影的前奏曲,前面的人這才收斂了惡作劇。頓時全場鴉雀無聲,所有的眼睛全盯在了銀幕上。好奇的人還會走到銀幕後面去看,發現除了字幕是反的,居然也能看得清楚。碰到換片的間隙,口哨聲,怪叫聲四起,在光束前的惡作劇也再次重演,罵聲也如期而至。那時候銀幕上的形象非好即壞,非我即敵,所以正面人物一出場,往往引起一片嘖嘖的讚嘆聲,若是反面人物登場,必然是歪頂著帽子,一臉的委瑣,人群中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發出鬨笑聲……電影結束,往往已是深夜,月亮依然高懸在天上,人群各自散去,小孩的哭鬧聲,找人的叫喊聲,對影片的議論聲,還有要融掉的冰棍減價拋售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聲音如水面上盪起的漣漪,向周遭的村莊依次散去。操場上重歸黑夜的寧靜,而鄰近的村莊不時地傳來狗叫聲,月光下每個人都打著手電,或是提著煤油燈,帶著看電影後的激情與喜悅快步走向自己的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