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時與中國關係說得上親密的只有一個阿爾巴尼亞。於是,隨著阿爾巴尼亞訪華文藝團體的演出增加,一些阿爾巴尼亞歌曲便得到流傳。除去那首阿爾巴尼亞人作曲的“毛主席語錄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廣為傳唱外,當時流傳的還有《北京-地拉那》《一手拿鎬,一手拿槍》《越南,阿爾巴尼亞支持你》等。“文革”中後期,朝鮮電影也開始進軍中國影壇。《賣花姑娘》《軋鋼工人》等影片上映後,片中的歌曲也隨之流行。尤其是《賣花姑娘》,它悠揚舒緩的主旋律,憂傷和企盼相濟的賣花歌,歡快明朗的買藥回來時的插曲,狂風暴雨中花妮痛哭時那淒涼哀婉的歌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鮮歌曲一下被眾人爭相傳唱。
當時在群眾中,受批判的外國歌曲依然在悄悄流行。特別是在知識青年下鄉後,知青們更是公開地唱起了曾被他們自己批判和唾棄過的外國歌曲。一些俄羅斯民歌和蘇聯歌曲在年輕人中暗地傳唱,《三套車》《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燈光》《小路》《紡織姑娘》《孤獨的手風琴》等,以俄羅斯特有的沉鬱、凝重和憂傷傳達著當時青年們內心的失落感。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有聲無聲地哼唱這些曲子或是偷偷用笛子或口琴來演奏。
那些電影和歌曲如今已不知被遺棄在了哪裡,年輕一代更是奔著跑著往前趕,各種流行時尚刻在了他們的皮肉和呼吸里。
七十年代靈動翻飛的手--翻豬蹄、繞膠線
現在,傳媒業發達,每年十幾萬種圖書鋪天蓋地的朝你壓過來。許多人家裡聯了網,各種最新的流行資訊看得你目不暇接,每天黑了兩眼圈在網上衝浪。報章雜誌也是加班加點地印,還請了許多文化名流在上面開專欄,告訴你怎麼化妝,怎麼穿衣打扮,哪裡的美食最好吃,怎樣的生活品味才算是高,甚至還教你怎麼緩解性壓抑……眼花繚亂地看下來,沒有一個是認真地教你怎麼玩,更沒有一個會說起我們童年的遊戲。
那會兒的遊戲太多了,用手指頭玩的就有好幾種。先看一下“翻豬蹄”,說白了,就是“翻東南西北”。先用紙疊一個豬蹄形狀的玩藝兒,“豬蹄”的四面分別寫上“東南西北”。裡邊再寫上些逗弄調侃的話,諸如:“你可比豬漂亮多了”、“抽你兩耳光子”。這種遊戲還得疊“豬蹄”的孩子上門拉生意,逮住一哥們兒,劈頭蓋臉地問過去,要南還是北?憨厚的常會撓撓頭,然後來個精彩二選一。那翻的人再問,多少下?嗯,十五下。於是兩張小嘴開始數數,豬蹄也跟著翻了十五下。結果可想而知,觸了個大霉頭,被“痛打八十大板”或是“朝東南西北各翹一次屁股”。受捉弄的人心裡多了層委屈,自然是不服,堅持要求再玩下去。要東還要西?我要西。多少下?二十八下,一副躊躇滿志的模樣。“豬蹄”的主人嘴角一彎,笑得狡黠,循規蹈矩地數到二十八,嗬,“你是一隻豬”。被戲弄的人下不了台,爭著搶著要他全翻出來看一下,裡面都寫了些啥?瞪著眼珠子看完了,竟沒一句好話,便撕破了臉皮,追逐打鬧起來。不過,也可以兩個都有“豬蹄”的人一起玩,這樣比較公平,因為猜不出是福是禍,大家都有些冒險的快樂。
用手指來比賽的還有繞膠線,有些地方也叫它“翻繩子”。許多旁觀的大人看得目瞪口呆,短短一根膠線居然可以玩出那麼多花樣。什麼“旭日東升”、“孔雀開屏”、“丹鳳朝陽”、“飛機”、“風車”、“牛眼”、“北斗七星”、“海上明月”,保準會讓那些木訥手拙的人想買塊豆腐一頭撞暈過去。那些膠線都是地攤上買的,用大尺子量,1分錢兩尺,便宜實在。有些很複雜的圖案,用一根膠線不夠,得找上兩個夥伴,把幾根拼接在一起,手腕、手肘密密麻麻地纏了一團。在圖案之上又加了一層圖案,在線之間還可以再用線打結,錯手中常讓人找不到出路,這時大家只能幹瞪著眼,坐在椅子上呆愣著。有時大家閒得慌了,就絞盡腦汁想出些新鮮的玩法,比如兩個人湊在一起,看誰能翻的花樣多。旁邊的人一聽就來勁了,翹著屁股興沖沖地幫忙記著數,十根手指數不過來,就拿了別人的指頭一起數。最後手指和眼睛都忙不過來,大家樂得直喘氣兒。但賭的兩個人誰也不肯停下來,都憋著一口氣,非得賽到底,他們的眼神都是直的了,兩手卻還在精靈般的抖動。一旁看的人漸漸沒了勁兒,覺得那兩人都有點傻,就自顧自地玩去了。
七十年代煤油燈的記憶--玩“手影”、看書、做作業
在七十年代,蠟燭是種奢侈品,煤油卻很便宜,沒有蠟燭亮,但是很耐燒。那種燈不像阿拉丁手裡的那種,而是玻璃做的,高而瘦,上面是一個圓形的容器,再上面是個如張開嘴的蛤蟆似的口,裡面藏著燈芯,最上面是一個玻璃做的煙囪,中間凸起,火苗在中間跳動,煞是有趣。
煤油燈下,父母親總是在嘮叨著一些陳年舊事,告訴我們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如何如何,爺爺奶奶傳給他們的東西是多麼微薄,而他們又是如何成了這個家的。興頭上,母親會唱“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父親也會拿出塵封已久的二胡,咿咿呀呀地拉上一陣,連母親都不知道拉的是什麼。有時候孩子會撒嬌要他說個故事,故事總是以“從前,有個小孩,好吃又懶做”開頭,越聽越覺得不對勁,趕緊搖他的手和腳:“不要說了,不要說了,你說的是我。說個嚇人的吧!”父親微微笑著,又開始瞎騙:“一個漆黑的夜晚……”聽來毛骨悚然,趕緊往父親懷裡鑽。望著煤油燈幢幢的火影,全幻化成了一個個鬼影,於是怕得渾身哆嗦,再次求著父親不要再說了,實在編不下去的父親正好順水推舟。接下來父親便在煤油燈前玩“手影”。把手放在煤油燈前,變幻手的形狀,牆上的手影便變成了鵝、飛機或是人頭,非常好玩。
當時在群眾中,受批判的外國歌曲依然在悄悄流行。特別是在知識青年下鄉後,知青們更是公開地唱起了曾被他們自己批判和唾棄過的外國歌曲。一些俄羅斯民歌和蘇聯歌曲在年輕人中暗地傳唱,《三套車》《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燈光》《小路》《紡織姑娘》《孤獨的手風琴》等,以俄羅斯特有的沉鬱、凝重和憂傷傳達著當時青年們內心的失落感。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有聲無聲地哼唱這些曲子或是偷偷用笛子或口琴來演奏。
那些電影和歌曲如今已不知被遺棄在了哪裡,年輕一代更是奔著跑著往前趕,各種流行時尚刻在了他們的皮肉和呼吸里。
七十年代靈動翻飛的手--翻豬蹄、繞膠線
現在,傳媒業發達,每年十幾萬種圖書鋪天蓋地的朝你壓過來。許多人家裡聯了網,各種最新的流行資訊看得你目不暇接,每天黑了兩眼圈在網上衝浪。報章雜誌也是加班加點地印,還請了許多文化名流在上面開專欄,告訴你怎麼化妝,怎麼穿衣打扮,哪裡的美食最好吃,怎樣的生活品味才算是高,甚至還教你怎麼緩解性壓抑……眼花繚亂地看下來,沒有一個是認真地教你怎麼玩,更沒有一個會說起我們童年的遊戲。
那會兒的遊戲太多了,用手指頭玩的就有好幾種。先看一下“翻豬蹄”,說白了,就是“翻東南西北”。先用紙疊一個豬蹄形狀的玩藝兒,“豬蹄”的四面分別寫上“東南西北”。裡邊再寫上些逗弄調侃的話,諸如:“你可比豬漂亮多了”、“抽你兩耳光子”。這種遊戲還得疊“豬蹄”的孩子上門拉生意,逮住一哥們兒,劈頭蓋臉地問過去,要南還是北?憨厚的常會撓撓頭,然後來個精彩二選一。那翻的人再問,多少下?嗯,十五下。於是兩張小嘴開始數數,豬蹄也跟著翻了十五下。結果可想而知,觸了個大霉頭,被“痛打八十大板”或是“朝東南西北各翹一次屁股”。受捉弄的人心裡多了層委屈,自然是不服,堅持要求再玩下去。要東還要西?我要西。多少下?二十八下,一副躊躇滿志的模樣。“豬蹄”的主人嘴角一彎,笑得狡黠,循規蹈矩地數到二十八,嗬,“你是一隻豬”。被戲弄的人下不了台,爭著搶著要他全翻出來看一下,裡面都寫了些啥?瞪著眼珠子看完了,竟沒一句好話,便撕破了臉皮,追逐打鬧起來。不過,也可以兩個都有“豬蹄”的人一起玩,這樣比較公平,因為猜不出是福是禍,大家都有些冒險的快樂。
用手指來比賽的還有繞膠線,有些地方也叫它“翻繩子”。許多旁觀的大人看得目瞪口呆,短短一根膠線居然可以玩出那麼多花樣。什麼“旭日東升”、“孔雀開屏”、“丹鳳朝陽”、“飛機”、“風車”、“牛眼”、“北斗七星”、“海上明月”,保準會讓那些木訥手拙的人想買塊豆腐一頭撞暈過去。那些膠線都是地攤上買的,用大尺子量,1分錢兩尺,便宜實在。有些很複雜的圖案,用一根膠線不夠,得找上兩個夥伴,把幾根拼接在一起,手腕、手肘密密麻麻地纏了一團。在圖案之上又加了一層圖案,在線之間還可以再用線打結,錯手中常讓人找不到出路,這時大家只能幹瞪著眼,坐在椅子上呆愣著。有時大家閒得慌了,就絞盡腦汁想出些新鮮的玩法,比如兩個人湊在一起,看誰能翻的花樣多。旁邊的人一聽就來勁了,翹著屁股興沖沖地幫忙記著數,十根手指數不過來,就拿了別人的指頭一起數。最後手指和眼睛都忙不過來,大家樂得直喘氣兒。但賭的兩個人誰也不肯停下來,都憋著一口氣,非得賽到底,他們的眼神都是直的了,兩手卻還在精靈般的抖動。一旁看的人漸漸沒了勁兒,覺得那兩人都有點傻,就自顧自地玩去了。
七十年代煤油燈的記憶--玩“手影”、看書、做作業
在七十年代,蠟燭是種奢侈品,煤油卻很便宜,沒有蠟燭亮,但是很耐燒。那種燈不像阿拉丁手裡的那種,而是玻璃做的,高而瘦,上面是一個圓形的容器,再上面是個如張開嘴的蛤蟆似的口,裡面藏著燈芯,最上面是一個玻璃做的煙囪,中間凸起,火苗在中間跳動,煞是有趣。
煤油燈下,父母親總是在嘮叨著一些陳年舊事,告訴我們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如何如何,爺爺奶奶傳給他們的東西是多麼微薄,而他們又是如何成了這個家的。興頭上,母親會唱“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父親也會拿出塵封已久的二胡,咿咿呀呀地拉上一陣,連母親都不知道拉的是什麼。有時候孩子會撒嬌要他說個故事,故事總是以“從前,有個小孩,好吃又懶做”開頭,越聽越覺得不對勁,趕緊搖他的手和腳:“不要說了,不要說了,你說的是我。說個嚇人的吧!”父親微微笑著,又開始瞎騙:“一個漆黑的夜晚……”聽來毛骨悚然,趕緊往父親懷裡鑽。望著煤油燈幢幢的火影,全幻化成了一個個鬼影,於是怕得渾身哆嗦,再次求著父親不要再說了,實在編不下去的父親正好順水推舟。接下來父親便在煤油燈前玩“手影”。把手放在煤油燈前,變幻手的形狀,牆上的手影便變成了鵝、飛機或是人頭,非常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