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七十年代大快朵頤的記憶--冰棍
對於冰棍的記憶,成長在七十年代的兒童們最有感觸。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太多的品種,除了冰就是棍,但它對當時的每個兒童來說,都是一種致命的誘惑。
小心翼翼地掀開包裝紙,如掀開新娘的頭巾,用舌頭輕輕地舔它,如吻初戀情人的額頭,表情是專注而神聖的,如某種神秘的宗教儀式。待冰棍的頭部漸漸融化,被舔得像個火箭頭,便用嘴含住它,忘情地吮吸,快感遍及全身,人都禁不住顫抖。這種情況下,身邊往往會有一兩個甚至一大群直流口水的觀望者,他可能是與你正一起玩彈珠的小夥伴,也可能是鄰家路過的小男孩。若你願意,他可能會在你的監視下輕輕地嘗上一口,若他只是輕輕地舔一下,你會在適當的時候讓他再次享受一下,若他不由自主地咬了一口,哪怕只是一小口,你都會就此剝奪他與你共享快樂的權力,若他咬了一大口,呵,你倆玩彈珠可能就會因此而中斷。
七十年代的冰棍是夏日裡一道獨特的風景。過去賣冰棍兒的不像現在冷飲店一溜幾個大冰櫃,玻璃蓋,買什麼品種一目了然,“冷飲批發”的大字橫幅往上一掛,也甭吆喝。過去賣冰棍的多是用木箱子式的小車,長高不過三尺,外邊白油漆一刷,透著清亮乾淨。木箱子不隔熱,裡邊得用厚棉被捂著,要什麼冰棍兒,掀開被子現找。冰棍兒車底下安四個小軲轆,推起小車一邊走一邊賣一邊吆喝,吆喝挺簡單,就是什麼“奶油冰棍兒--紅果冰棍兒--三分五分--”拉長點聲,還有的喊“冰棍兒敗火--”遇上淘氣的小孩,接上一句“拉稀別找我”,算是逗個趣。
從開春到入夏,賣冰棍的推著小車,走街串巷,清脆的嗓門喊了起來:“奶油冰棍兒--五分一根兒--”還得拉長了聲,當時的冰棍兒品種還不算多,常吃的也就是奶油的,小豆的,紅果的,有時候也見過香蕉的,橘子的和白糖的。五分錢一根,三分錢一根,大伙兒吃的倒也是津津有味,小孩還興一口一口嗍著吃,慢慢品味兒,可不像現在大口大口嚼著吃。後來。慢慢地冰棍有點換樣了,出了一種雙色冰棍兒,上半截是奶油的,下半截是橘子的,一白一黃兩種顏色,在手上舉著,鮮亮誘人。一根冰棍兒還能吃出兩種味,是個新鮮物,算個創造了。再後來,雙棒雪糕上市了,細長條的,一張紙里包著兩根,兩根連在一塊凍著,要吃還得先掰開。雙棒雪糕是純奶製品,焦黃的顏色,吃到嘴裡,黏乎乎的,不光是冰的感覺了。一時間,吃雪糕成了時尚,買一根不就等於買兩根嗎?倒方便情侶了。
七十年代的“戰鬥童年”--打水仗、打雪仗
七十年代可真是匱乏得可以,偷吃一根5分錢的冰棍還得躲到旮旯里,那牆角的霉濕味鋪頭蓋臉地嗆過來,但我們心裡依舊樂得直抽風。那會兒大傢伙常倚在門欄邊上,翕張著嘴朝巷口張望,做夢都想著四鄰能發生一點驚天動地的事兒,如哪家屋頂著了火,誰家的孩子被吊在樑上打得屁股脫了皮。可是奇蹟很少發生,我們像守著一窩子嬰孩的村婦,每天算計著日子過,愁得快要白了頭。但大家總得找些樂子,而我們最歡喜的是偶爾為之的“戰鬥”。說是“戰鬥”,不一定就是橫刀越馬,披肝瀝膽,年小的我們,更喜歡來個溫柔的“顛覆”。
那會兒,“戰鬥”的主題之一就是打水仗,省錢實惠,還能順勢撈回兩塊漂亮的鵝卵石。說白了,打水仗可不是用水槍來打,而是不用任何器具的徒手遊戲。每年放暑假的7~8月份,是最為酷熱的時候,下河洗澡是我們那時候渴盼的美事。一幫孩子瘋了似的沖向門外屋邊的小河,站到齊腰深的水裡,就不敢再往前走了,大家分成青紅兩幫,用手掌把水拂起來,打擊對方。可以用單手,也可以用雙手。但手掌不能切入水過深,這樣的話,拂出去的水沒有衝擊力,手掌應該有一定的下壓角度,用掌心擊水,一股水流並不大,但卻像水箭一樣直撲對方的門面,幾次擊中的話,這個對手也是不好受的,會嗆水。有個孩子特有意思,嘴角叼了根蘆葦棒子潛水,半邊白屁股全露在了面上。他還做出煞有介事的樣子,蹲在一暗角兒,伺機攻擊別人,我們哥幾個約好了全都爬上岸去,熱烈地聊著天、臉上不動聲色。那傢伙悶在水裡,實在憋不住了,才掙扎著浮出頭來,一臉悲憤狀。他在岸邊呆坐著猛喘粗氣,臉紅到脖子根,嗓子啞了半天才說出話來,我們懷疑再多個一時半會,他肯定得憋暈過去。不過大家都沒有戳穿,依舊是嘻嘻哈哈的,繼續用手拂水逗樂。他便有些感激,說要請我們去他家吃剛出鍋的豆腐腦兒。一幫人自然是假意推脫,說了許多不著四六的話,而剛別過臉,眼角眉梢便吊了上去,心裡高興得要尖叫起來。
而更好玩的是打雪仗。持續的嚴寒里,漫天大雪飛舞,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模樣像絨布底子襯出農民的憂愁。如果是在學校,那自然是在操場上就開起火來,我投一個“流星球”,你撒一把“迴旋鏢”。戰鬥總是進行得異常激烈,當我們回到教室里的時候,除了身上的一身雪水之外,頭上還頂著幾個大包。放學的路上,我們一樣會打起來,不怕冷的,就直接用手去搓雪糰子,隨著戰爭的升級,搓糰子的速度也在加快,手反而很熱了,因此,玩打雪仗的小孩子很少有生凍瘡的。這遊戲往往是分成兩派人對打,男孩、女孩全部上陣,打得過於激烈,連周圍的雪都抓完了,女孩子自告奮勇地去運輸“子彈”。把書包的東西騰出來,一人背好幾個。在這種異性的神秘力量的感召下,我們男孩子更加團結一致,奮勇當先,最後,在一陣聲嘶力竭的“衝鋒”嚎叫里結束了戰鬥。對了,還有一次,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子讓我們用雪把他身子給埋起來。他穿著厚棉襖,皮膚上貼著幾片晶瑩的雪,一行清鼻涕冷月般吊在臉上。最後,還是老師把他給抱了出來,用棉被捂著他在辦公室的熱炕上坐了好久,他才恢復知覺。沒想到這傻蛋兒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啊!真是爽死我了!”不久前還聽說有人在什剎海冰上用雪雕了一座大彌勒佛,那可真叫壯觀啊,用朋友二胖的話說:“首都人民可真會過生活!”
對於冰棍的記憶,成長在七十年代的兒童們最有感觸。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太多的品種,除了冰就是棍,但它對當時的每個兒童來說,都是一種致命的誘惑。
小心翼翼地掀開包裝紙,如掀開新娘的頭巾,用舌頭輕輕地舔它,如吻初戀情人的額頭,表情是專注而神聖的,如某種神秘的宗教儀式。待冰棍的頭部漸漸融化,被舔得像個火箭頭,便用嘴含住它,忘情地吮吸,快感遍及全身,人都禁不住顫抖。這種情況下,身邊往往會有一兩個甚至一大群直流口水的觀望者,他可能是與你正一起玩彈珠的小夥伴,也可能是鄰家路過的小男孩。若你願意,他可能會在你的監視下輕輕地嘗上一口,若他只是輕輕地舔一下,你會在適當的時候讓他再次享受一下,若他不由自主地咬了一口,哪怕只是一小口,你都會就此剝奪他與你共享快樂的權力,若他咬了一大口,呵,你倆玩彈珠可能就會因此而中斷。
七十年代的冰棍是夏日裡一道獨特的風景。過去賣冰棍兒的不像現在冷飲店一溜幾個大冰櫃,玻璃蓋,買什麼品種一目了然,“冷飲批發”的大字橫幅往上一掛,也甭吆喝。過去賣冰棍的多是用木箱子式的小車,長高不過三尺,外邊白油漆一刷,透著清亮乾淨。木箱子不隔熱,裡邊得用厚棉被捂著,要什麼冰棍兒,掀開被子現找。冰棍兒車底下安四個小軲轆,推起小車一邊走一邊賣一邊吆喝,吆喝挺簡單,就是什麼“奶油冰棍兒--紅果冰棍兒--三分五分--”拉長點聲,還有的喊“冰棍兒敗火--”遇上淘氣的小孩,接上一句“拉稀別找我”,算是逗個趣。
從開春到入夏,賣冰棍的推著小車,走街串巷,清脆的嗓門喊了起來:“奶油冰棍兒--五分一根兒--”還得拉長了聲,當時的冰棍兒品種還不算多,常吃的也就是奶油的,小豆的,紅果的,有時候也見過香蕉的,橘子的和白糖的。五分錢一根,三分錢一根,大伙兒吃的倒也是津津有味,小孩還興一口一口嗍著吃,慢慢品味兒,可不像現在大口大口嚼著吃。後來。慢慢地冰棍有點換樣了,出了一種雙色冰棍兒,上半截是奶油的,下半截是橘子的,一白一黃兩種顏色,在手上舉著,鮮亮誘人。一根冰棍兒還能吃出兩種味,是個新鮮物,算個創造了。再後來,雙棒雪糕上市了,細長條的,一張紙里包著兩根,兩根連在一塊凍著,要吃還得先掰開。雙棒雪糕是純奶製品,焦黃的顏色,吃到嘴裡,黏乎乎的,不光是冰的感覺了。一時間,吃雪糕成了時尚,買一根不就等於買兩根嗎?倒方便情侶了。
七十年代的“戰鬥童年”--打水仗、打雪仗
七十年代可真是匱乏得可以,偷吃一根5分錢的冰棍還得躲到旮旯里,那牆角的霉濕味鋪頭蓋臉地嗆過來,但我們心裡依舊樂得直抽風。那會兒大傢伙常倚在門欄邊上,翕張著嘴朝巷口張望,做夢都想著四鄰能發生一點驚天動地的事兒,如哪家屋頂著了火,誰家的孩子被吊在樑上打得屁股脫了皮。可是奇蹟很少發生,我們像守著一窩子嬰孩的村婦,每天算計著日子過,愁得快要白了頭。但大家總得找些樂子,而我們最歡喜的是偶爾為之的“戰鬥”。說是“戰鬥”,不一定就是橫刀越馬,披肝瀝膽,年小的我們,更喜歡來個溫柔的“顛覆”。
那會兒,“戰鬥”的主題之一就是打水仗,省錢實惠,還能順勢撈回兩塊漂亮的鵝卵石。說白了,打水仗可不是用水槍來打,而是不用任何器具的徒手遊戲。每年放暑假的7~8月份,是最為酷熱的時候,下河洗澡是我們那時候渴盼的美事。一幫孩子瘋了似的沖向門外屋邊的小河,站到齊腰深的水裡,就不敢再往前走了,大家分成青紅兩幫,用手掌把水拂起來,打擊對方。可以用單手,也可以用雙手。但手掌不能切入水過深,這樣的話,拂出去的水沒有衝擊力,手掌應該有一定的下壓角度,用掌心擊水,一股水流並不大,但卻像水箭一樣直撲對方的門面,幾次擊中的話,這個對手也是不好受的,會嗆水。有個孩子特有意思,嘴角叼了根蘆葦棒子潛水,半邊白屁股全露在了面上。他還做出煞有介事的樣子,蹲在一暗角兒,伺機攻擊別人,我們哥幾個約好了全都爬上岸去,熱烈地聊著天、臉上不動聲色。那傢伙悶在水裡,實在憋不住了,才掙扎著浮出頭來,一臉悲憤狀。他在岸邊呆坐著猛喘粗氣,臉紅到脖子根,嗓子啞了半天才說出話來,我們懷疑再多個一時半會,他肯定得憋暈過去。不過大家都沒有戳穿,依舊是嘻嘻哈哈的,繼續用手拂水逗樂。他便有些感激,說要請我們去他家吃剛出鍋的豆腐腦兒。一幫人自然是假意推脫,說了許多不著四六的話,而剛別過臉,眼角眉梢便吊了上去,心裡高興得要尖叫起來。
而更好玩的是打雪仗。持續的嚴寒里,漫天大雪飛舞,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模樣像絨布底子襯出農民的憂愁。如果是在學校,那自然是在操場上就開起火來,我投一個“流星球”,你撒一把“迴旋鏢”。戰鬥總是進行得異常激烈,當我們回到教室里的時候,除了身上的一身雪水之外,頭上還頂著幾個大包。放學的路上,我們一樣會打起來,不怕冷的,就直接用手去搓雪糰子,隨著戰爭的升級,搓糰子的速度也在加快,手反而很熱了,因此,玩打雪仗的小孩子很少有生凍瘡的。這遊戲往往是分成兩派人對打,男孩、女孩全部上陣,打得過於激烈,連周圍的雪都抓完了,女孩子自告奮勇地去運輸“子彈”。把書包的東西騰出來,一人背好幾個。在這種異性的神秘力量的感召下,我們男孩子更加團結一致,奮勇當先,最後,在一陣聲嘶力竭的“衝鋒”嚎叫里結束了戰鬥。對了,還有一次,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子讓我們用雪把他身子給埋起來。他穿著厚棉襖,皮膚上貼著幾片晶瑩的雪,一行清鼻涕冷月般吊在臉上。最後,還是老師把他給抱了出來,用棉被捂著他在辦公室的熱炕上坐了好久,他才恢復知覺。沒想到這傻蛋兒醒過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啊!真是爽死我了!”不久前還聽說有人在什剎海冰上用雪雕了一座大彌勒佛,那可真叫壯觀啊,用朋友二胖的話說:“首都人民可真會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