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看一場電影屬於比較時髦的談戀愛方式,小青年談戀愛往往托人提早買好兩張電影票,帶上話梅之類的零食,若是夏天就買兩根冰棍,邊吃邊看,蠻有生活情調的。電影散場後,手拉手去吃一碗陽春麵或小餛飩夜宵,既經濟又實惠。泡電影院日子久了,戀愛也自然而然談成了。

  那時,城裡女孩插隊下鄉後與農村的小伙子結為伴侶,類似的婚事在當時常常登載在報紙上,作為一種革命風氣加以提倡。那樣的城市女孩子被人視為新時代女性的楷模。

  城裡男孩娶個農村的“小芳”則更為常見。李春波的《小芳》唱出了那個年代不知多少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現在,我們只能在影視作品裡去重溫那個年代的愛情鏡頭了:女孩一身格子衣,大辮子,在心愛的人面前將又粗又長的辮子拉到胸前,低頭撫弄著,面若桃花,雙唇緊抿,雙腳不自然地搓著地面。

  那時候,姑娘們找對象喜歡選擇的職業是“四個輪子一把刀,革命紅旗兩邊飄”。所謂“四個輪子”指駕駛員,“一把刀”指炊事員,“革命紅旗兩邊飄”則是指革命軍人。這些職業在當時是最吃香,也最為姑娘們所垂青的了。

  除了職業以外,姑娘們對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很高。正如當時的一首《擇婿歌》所說的那樣:“一表人才,二老歸天,三轉一響,四十平方,五十工資,六親不認,七尺男兒,八面玲瓏,九(酒)煙不沾,十分聽話。”“三轉一響”是指結婚時必須有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這些現在看來微不足道的東西,當時可算是高檔商品了。“四十平方”是指住房面積。這首“擇婿歌”的標準不可謂不高,條件不可謂不苛刻。

  一些地方時興用自行車接新娘,而且還要“永久”牌的。出嫁那天,女孩子很少塗脂抹粉,往往是素麵朝天,穿的倒有些講究,一件碎花對襟襯衫或者織錦嵌滿紫金線的小花襖。新郎也理了個利落清爽的髮型,用清水抹了,鬈曲晃眼。自行車一路顛簸著,身後是炮竹聲聲,煙塵嗆得新人面目都有些發潮。新娘十指緊緊扣住車后座,指尖發顫,想伸手抱擁新郎後腰又有些羞赧,就這麼勾著脖子僵硬地坐著。車輪偶爾與地面衝撞一下,她便趁勢靠了上去,眼眶含滿了淚水,幸福得滿溢。

  這一撞,似個溫暖的撫慰,短暫的倚靠中,這對小新人給了彼此一個承諾。他們就這樣一路晃啊晃,在各自的憧憬里,駛向了不知名的前方。

  七十年代“偷情”般的閱讀記憶--手抄本

  在七十年代“文革”結束前,手抄本是當時流傳甚廣的“民間文學”。大凡四五十歲的人都知道,在“文革”時期,除了魯迅作品、《金光大道》等極少數書籍外,其他的文學書籍都被當成大毒草給掃除了。文化成了一片沙漠,文化的荒蕪,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貧乏,這就給手抄本的流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台。這些大多以偵破和反特故事為主,連作者姓名都不清楚的手抄本,很快便占領了文化的陣地。一些先在城市流傳,後又傳入農村的手抄本,成了城鄉青年爭相閱讀和傳抄的對象。雖然,這些手抄本不能被公開,有的人還因為手抄本判了刑,坐了牢,但還是沒有阻擋著人們冒著危險去傳抄,他們像爭搶著紅藍氣球的孩子,把過多的激情提煉並釋放出來,去開墾屬於自己的那片精神“麥田”。

  “文革”時期形形色色的手抄本有100多種,流傳最廣的有《第二次握手》《綠色的屍體》《梅花黨》《一隻繡花鞋》《余飛三下南京》(即《葉飛三下南京》)等。“文革”手抄本流傳最甚的時候是1974年、1975年,即使是在不甚發達的農村,也有“文革”手抄本傳來,當時這些手抄本還屬于禁書,若被上級發現或者是被別人揭發,受批評挨處分恐怕是免不了的,嚴重的還可能被批鬥。

  詩人北島的《波動》寫於1974年,也曾以手抄本形式傳閱。比較起來,《波動》的形式要“成熟”得多,也表現了更多的藝術探索的成分。它由多層的第一人稱敘述構成多層的獨白。

  在“文革”手抄本中,大部分還是健康或比較健康的,但也有一些譁眾取寵及不健康的讀物。這種不健康的手抄本,流傳最廣的是《曼娜回憶錄》又名《少女之心》等。這些描寫性生理、性行為、性體驗的手抄本,在談性色變,沒有正確的性教育的年代,是很能俘獲青年人的心的(現在看起來,這些手抄本的內容也是黃色的東西)。

  “文革”手抄本作為那個年代的特有產物,是人們在動亂年代對精神生活的一種渴求,也是最易讓人們接受的一種傳播方式,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消遣和娛樂的談資。眾所周知,在那動亂的年代,除了八個樣板戲之外,並沒有多少書籍、電影供人們娛樂,手抄本自然也就受到人們的青睞被廣泛傳抄了。如今,這些手抄本經過二十多年的沉澱,能夠保存下來並被正式出版,實屬不易。正因如此,對於那些曾讀過或抄過這些東西的過來人來說,無疑是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再去重溫一番當時的驚喜和激動。而那些蒼白躁動的青春,那些在黑暗中閱讀所獲得的撫慰,卻只能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