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而那個“憑票供應”的年代,糖紙亦是很多孩子渴望得到的收藏品。可那會兒,我們嘴角兒連糖末都舔不到一粒,糖紙只能四處去討。好不容易把它們弄回來,卻不能直接夾進收藏本,必須要清洗一遍,把上面的殘渣、黏性物質去除掉,然後再分門別類地收藏起來。但有些糖紙印製粗糙,經水一洗,竟然把商標等全部洗掉了,純粹是一張塑料紙,氣得孩子直跺腳。兩人也可以賭糖紙,一般是按照產地與自己生活城市的距離來決定先後秩序。比如,孩子生活在成都,一個拿出北京的糖紙,一個拿出哈爾濱的糖紙,自然是後者先玩。怎麼個玩法呢﹖那是把糖紙摺疊成長條式,中間掰成穹形,兩張疊在一塊兒,用力往地上一甩,如果全都翻了身,就是贏家,如果都沒有翻身,還有一次用手來扇風吹翻它們的機會,如果均無法使糖紙翻身,就站一邊去,只能看別人玩了。女孩子家比較矜持,縱使心裡再按捺不住,也不會參加這種帶有輸贏色彩的活動。她們乖乖地收斂起欲望,努力地收集糖紙,夾在粗糙的大本子裡,相互交換著欣賞。男生們沉湎在這項遊戲裡,往往比女孩來得有韌性,為了花花綠綠的糖紙,他們當掉了剛到手的綠豆膏和脖子上的虎頭項鍊,賣掉了姥姥的繡花手絹和爸爸老舊的上海牌懷表……為了一剎那的驕傲,他們犧牲了好多物質的歡樂,甚至承受了一些不明不白的屈辱。但當他們捧出滿滿當當的糖紙兒,心裡的幸福滾燙著要噴湧出來,那幸福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秒,男孩們也會自豪地揮一揮拳頭,吼出憋了好久的話:“嘿!值了!”
那會兒我們不光賭煙標、集糖紙,還玩挑冰棍棍兒。那冰棍吃剩的木棍兒可是夏天裡孩子們的寶貝,現在的人不理解,這麼髒的東西有什麼用﹖那時的孩子們不但四處找,相互之間還爭得頭破血流呢在當年,穿冰棍的木棍都是木頭的,小木片,兩頭呈橢圓形,不同廠家出的產品格式也是一樣的。把木片收集起來,自然是多多益善,然後稍微洗一洗,不然會很粘手,不舒服,這倒不是出於講衛生的目的。具體的玩法是,每個人在預測對手的木棍數量之後,拿出一定數量的棍兒,數量多的先玩。把兩人的木棍合在一起往地上一撒,然後用一根棍子把相互壓住的棍兒挑開。只能一根一根地挑,而且挑起來的木棍不能落下來砸到另外的,能挑出來的就是戰利品,但如果觸動了下面的木棍,就只能讓位於下一家玩。這個遊戲對人的定力是一大考驗。
現在的男孩子炫耀的方式張揚且極端:染頭髮、穿低胯牛仔褲、騎動力機車、蹦的、玩DV影像、打碟、泡吧、叼著香菸說後現代的酷詞……相比之下,七十年代的孩子要寒酸得掉眼淚,但是他們天真、淳樸,孤獨卻能自找出路,把單薄的生活過得有聲有色。那一切像未完成的劇本,任何後來者都無法挫敗他們的驕傲,一串稚氣卻自信的腳跡,朝著陽光的來路,無限延伸。
綠軍裝、公共廚房、自行車
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細節--綠軍裝、公共廚房、自行車
七十年代可不如現在,可以享受巴黎的時裝,法國的美味。如今的年輕人凡事都講究“派”,他們穿皮爾卡丹、七匹狼,會把斜紋牛仔布套在短外衣上;在餐廳里還有儀態萬方的店員告訴他們,麵包上的黃油不要抹得太多,伏特加要加冰才夠爽。這一切換到那會兒,得立馬把你放倒,脖子上掛塊木片兒捉了去批鬥。
記得當年有句順口溜,可以形容那時老百姓生活的困窘--“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時社會上不管是男還是女,大都是青一色的國防綠或藍制服,走在後面的分不清前面的人是男還是女,他們那身綠軍裝舊了還捨不得扔,分給兄弟姐妹穿。傳聞“二戰”時,巴黎有婦女用碳尖筆在大腿上描黑色的網狀絲襪,更有甚者拿顏料兌水做七彩唇膏。那時的中國女性內斂而羞澀,做不到巴黎婦女的粗獷不羈,但即使是艱苦時代,她們亦不放棄對美的渴求。中國姑娘們會精心地把頭髮盤起,裸出鵝弧頸項,或者在衣襟上用小碎花打個褶,用針線把被子上剪下的朱紅匯到一處,那份苛求與精緻,思之是要令人落淚的。
在七十年代,我們住的房子常常是幾戶走一個單元門,幾戶公用一個廁所。早起上廁所往往要排隊,冬天還要在屋裡接煙筒生火爐子,上班前還要把火封好,否則晚上回來火滅了。冬季大風一吹煤煙倒灌,一不注意便會發生煤氣中毒。不僅如此,每月都要憑購煤證去煤廠買蜂窩煤,然後運到樓下往樓上搬。印象最深的是公共廚房,那可是小市民搬弄是非和窺探隱私的好處所,誰家偷偷從食堂弄了什么小菜,誰家天天能吃到萵筍炒肉……想起我家隔壁有個胖師傅,一進廚房就跟上了戲台子,一邊拍著發黃的老蒜頭,一邊眉飛色舞、唾沫四濺地大講特講,牙縫還貼著片青菜葉兒,那情景可真是壯觀。
在過去,外出的代步工具主要靠自行車,而作為一般依靠工資收入的家庭來說,要購買一輛新自行車,要壓縮一兩年的開支才能把錢湊齊,有了錢要想買到一輛新自行車,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一年一個單位只發給1~2張車票。那會兒自行車奇貨可居,哪家買了輛二手車就幸福得不行,拐彎抹角非得把它拿出來賣弄一下。如今,不管買什麼牌子的車,什麼式樣的自行車,山地還是普通型車任您選購,這幾年甭說自行車,就是私人購買轎車的也不算什麼新鮮事了。現在買汽車的人們也在愁,愁的是沒個寬敞的地兒給那玩意駐腳了。
那會兒我們不光賭煙標、集糖紙,還玩挑冰棍棍兒。那冰棍吃剩的木棍兒可是夏天裡孩子們的寶貝,現在的人不理解,這麼髒的東西有什麼用﹖那時的孩子們不但四處找,相互之間還爭得頭破血流呢在當年,穿冰棍的木棍都是木頭的,小木片,兩頭呈橢圓形,不同廠家出的產品格式也是一樣的。把木片收集起來,自然是多多益善,然後稍微洗一洗,不然會很粘手,不舒服,這倒不是出於講衛生的目的。具體的玩法是,每個人在預測對手的木棍數量之後,拿出一定數量的棍兒,數量多的先玩。把兩人的木棍合在一起往地上一撒,然後用一根棍子把相互壓住的棍兒挑開。只能一根一根地挑,而且挑起來的木棍不能落下來砸到另外的,能挑出來的就是戰利品,但如果觸動了下面的木棍,就只能讓位於下一家玩。這個遊戲對人的定力是一大考驗。
現在的男孩子炫耀的方式張揚且極端:染頭髮、穿低胯牛仔褲、騎動力機車、蹦的、玩DV影像、打碟、泡吧、叼著香菸說後現代的酷詞……相比之下,七十年代的孩子要寒酸得掉眼淚,但是他們天真、淳樸,孤獨卻能自找出路,把單薄的生活過得有聲有色。那一切像未完成的劇本,任何後來者都無法挫敗他們的驕傲,一串稚氣卻自信的腳跡,朝著陽光的來路,無限延伸。
綠軍裝、公共廚房、自行車
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細節--綠軍裝、公共廚房、自行車
七十年代可不如現在,可以享受巴黎的時裝,法國的美味。如今的年輕人凡事都講究“派”,他們穿皮爾卡丹、七匹狼,會把斜紋牛仔布套在短外衣上;在餐廳里還有儀態萬方的店員告訴他們,麵包上的黃油不要抹得太多,伏特加要加冰才夠爽。這一切換到那會兒,得立馬把你放倒,脖子上掛塊木片兒捉了去批鬥。
記得當年有句順口溜,可以形容那時老百姓生活的困窘--“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時社會上不管是男還是女,大都是青一色的國防綠或藍制服,走在後面的分不清前面的人是男還是女,他們那身綠軍裝舊了還捨不得扔,分給兄弟姐妹穿。傳聞“二戰”時,巴黎有婦女用碳尖筆在大腿上描黑色的網狀絲襪,更有甚者拿顏料兌水做七彩唇膏。那時的中國女性內斂而羞澀,做不到巴黎婦女的粗獷不羈,但即使是艱苦時代,她們亦不放棄對美的渴求。中國姑娘們會精心地把頭髮盤起,裸出鵝弧頸項,或者在衣襟上用小碎花打個褶,用針線把被子上剪下的朱紅匯到一處,那份苛求與精緻,思之是要令人落淚的。
在七十年代,我們住的房子常常是幾戶走一個單元門,幾戶公用一個廁所。早起上廁所往往要排隊,冬天還要在屋裡接煙筒生火爐子,上班前還要把火封好,否則晚上回來火滅了。冬季大風一吹煤煙倒灌,一不注意便會發生煤氣中毒。不僅如此,每月都要憑購煤證去煤廠買蜂窩煤,然後運到樓下往樓上搬。印象最深的是公共廚房,那可是小市民搬弄是非和窺探隱私的好處所,誰家偷偷從食堂弄了什么小菜,誰家天天能吃到萵筍炒肉……想起我家隔壁有個胖師傅,一進廚房就跟上了戲台子,一邊拍著發黃的老蒜頭,一邊眉飛色舞、唾沫四濺地大講特講,牙縫還貼著片青菜葉兒,那情景可真是壯觀。
在過去,外出的代步工具主要靠自行車,而作為一般依靠工資收入的家庭來說,要購買一輛新自行車,要壓縮一兩年的開支才能把錢湊齊,有了錢要想買到一輛新自行車,也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一年一個單位只發給1~2張車票。那會兒自行車奇貨可居,哪家買了輛二手車就幸福得不行,拐彎抹角非得把它拿出來賣弄一下。如今,不管買什麼牌子的車,什麼式樣的自行車,山地還是普通型車任您選購,這幾年甭說自行車,就是私人購買轎車的也不算什麼新鮮事了。現在買汽車的人們也在愁,愁的是沒個寬敞的地兒給那玩意駐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