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女孩子們終究要長大的,她們開始在臉上塗上厚重的妝,開始對著眼角的魚尾紋愁苦經年……那些童年的遊戲就在這樣的倉促中揮別,沒有懷想,默默遺忘。
彈弓、水槍、橘子皮槍
七十年代男孩子的武器--彈弓、水槍、橘子皮槍
隔著紗窗看樹梢上那輪清冷的月亮,古樸而寧靜的廊檐青瓦泛出柔軟的青光,晚寐的雞開始了黑暗中的歌,吊著賊眼珠的灰老鼠從古舊的瀝青牆上一掠而過……這一切像一格格靜止的風景,構成了我對胡同的整體印象。七十年代的童年是灰白的,在記憶縱深處無限蔓延。我們這一群孩子,常常騎著破單車,在胡同里漫無目的地遊蕩。那些狹窄的空間真是靜得發慌,偶爾有幾個看不出年紀的老者在狹小的騎樓下打著鼾,我們就在這樣的寂靜中,穿過了一個又一個頹敗的拐角和暗門。
大家扎堆在一起,總得玩些遊戲,這胡同里便熱鬧了起來。那時候大人都在上班,沒人管束,男孩子頑皮,天性中有股張力,彈弓自然成了他們百玩不厭的玩具。大概是看電影《小兵張嘎》的次數多了,欲望便升騰了起來,抄著傢伙自己做起彈弓來。最好能找根“丫”字形的樹杈,把皮剝了去,再不成用硬鐵絲扎一個,舞起來晃眼,更來勁兒。之後找來些皮筋,或者剪一截廢舊自行車內胎,在樹杈上固定,綁好,那彈弓就成了形。總覺得那會兒麻雀特多,剛做的玩意便派上了好用場。不過鮮有射下來的,那鳥兒也不是吃乾飯的,你在樹下剛擺好造型,它們便翹著屁股撲稜稜飛走了,沒準還扔你兩糞蛋兒。沒辦法了,人小的時候特虛榮,那女孩子眨巴著大眼睛,滿臉渴盼地看著你,再不亮一手,真得黑了臉打個地洞鑽下去。於是就雄赳赳地對著小雞小狗開練,胡同太窄,它們撒不開腿,套個文藝詞,那場面真叫“死傷無數”。自然的,四鄰的玻璃窗也不能倖免於難,劈劈啪啪,玻璃渣子迸了一地,經常唬得那些大爺癱坐在地上:“咋整的,這晴天裡還落冰雹了!”
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左手握一把彈弓,右手還揣了支水槍,左右開弓,說得形象點,叫作“小米加步槍”。水槍的製作可就簡單多了,幾乎不用花一分錢。用小刀砍一截竹子,選一節長而粗的,一頭鋸斷,另外一頭打個小孔,然後在竹籤上綁一團破布,儘量塞滿竹筒里的間隙,立馬就可搞定。講究一點的話,破布團應該用桐油浸泡,這樣能減小些摩擦力,找不到桐油,就只好用菜油代替。水槍的射程可達七八米遠,且勁頭十足。為了增加威力,只要把射擊孔縮小,竹筒再找更大的,威力自然就更大了,打在臉上,比抽耳光還痛。開戰的時候我們常爬到胡同頂上,踩著瓦楞輕捷而過。那會兒夥伴們一個個營養不良,身子骨單薄,卻矯健得像只黑貓一樣。水柱一波一波從高處射下,在陽光下盈盈發亮,像被火燒過一般。玩得累了,大家就站成一排,敞開了褲襠朝底下兒尿尿,那會兒人小,哪懂什麼叫害臊。
大家也玩橘子皮槍,但因為很容易壞,使著不順手,只能湊合著用。它是用鵝翅的粗羽毛或其他塑料管子製成的,裡面還支了根細棍做柄和活塞,原理有點像今天的注射器。這種小玩意會發出響亮而清脆的劈啪聲,就像馬鞭在空中炸響,聽起來很是過癮。當年家裡難得吃一次橘子,要飽口福真得趕上過年過節。沒轍了,只能到果園去打埋伏。看門的是個老大爺,穿件比身子寬一倍的軍大衣,聽京劇入了迷,眼皮耷拉著做夢遊狀。我們瞅准了時機,疊起人牆,翻了進去。那感覺真叫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著滿園黃澄澄的果子,大傢伙連喉頭都哽咽了,欣喜得不能自已。最後,橘子用衣服兜著,帶回到胡同里,選個陰暗的角落,吃得汁水橫流,連胃酸都翻湧上來了。但果皮會悉數地收起來,留著玩樂用。
後來長大了一點,便要挑起家中的重擔,扶持幾個弟妹上學,童年的遊戲也在這樣的悽然與忙亂中消失了蹤跡。
東風吹,戰鼓擂
七十年代紅色歌曲記憶--東風吹,戰鼓擂
“東風吹,戰鼓擂,當今世界誰怕誰。”(七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革命小將誰怕誰。”(七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創新高我怕誰。”(八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是懶人我怕誰。”(八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是網痞我怕誰。”(九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不是帥哥我怕誰?”(新千年)
二十多年的變化真是大,如今的孩子玩攀岩、笨豬跳、孤身野營、自由滑雪、驚險滑板、高速衝浪,他們的舌尖跳躍的是無厘頭的黑色幽默,傳統的語彙隨著他們的身體一次次地被顛覆和逆反。物質生活給了他們更開闊的視界,使其能以一種俯瞰的姿態,隨時放開了手腳高速地往前沖。他們聽的歌曲也是五花八門:前衛的,搖滾的,地下的,先鋒的,流行的,從“胡嗎個”到“F4”,再從“左小詛咒”到“范逸臣”……面對這些激情飽滿的面孔,七十年代的我們更像是一些貧血的孩子,在各種口號和紅色歌曲中獨自昏眩著。那時候,特別是在“文革”中後期,喧囂一時的造反派歌曲已經連同其組織一起退出歷史舞台,領袖崇拜歌曲也只剩下歌頌毛澤東一人的了。備感寂寞的歌壇,開始出現了經官方認可的少數新的創作歌曲。
彈弓、水槍、橘子皮槍
七十年代男孩子的武器--彈弓、水槍、橘子皮槍
隔著紗窗看樹梢上那輪清冷的月亮,古樸而寧靜的廊檐青瓦泛出柔軟的青光,晚寐的雞開始了黑暗中的歌,吊著賊眼珠的灰老鼠從古舊的瀝青牆上一掠而過……這一切像一格格靜止的風景,構成了我對胡同的整體印象。七十年代的童年是灰白的,在記憶縱深處無限蔓延。我們這一群孩子,常常騎著破單車,在胡同里漫無目的地遊蕩。那些狹窄的空間真是靜得發慌,偶爾有幾個看不出年紀的老者在狹小的騎樓下打著鼾,我們就在這樣的寂靜中,穿過了一個又一個頹敗的拐角和暗門。
大家扎堆在一起,總得玩些遊戲,這胡同里便熱鬧了起來。那時候大人都在上班,沒人管束,男孩子頑皮,天性中有股張力,彈弓自然成了他們百玩不厭的玩具。大概是看電影《小兵張嘎》的次數多了,欲望便升騰了起來,抄著傢伙自己做起彈弓來。最好能找根“丫”字形的樹杈,把皮剝了去,再不成用硬鐵絲扎一個,舞起來晃眼,更來勁兒。之後找來些皮筋,或者剪一截廢舊自行車內胎,在樹杈上固定,綁好,那彈弓就成了形。總覺得那會兒麻雀特多,剛做的玩意便派上了好用場。不過鮮有射下來的,那鳥兒也不是吃乾飯的,你在樹下剛擺好造型,它們便翹著屁股撲稜稜飛走了,沒準還扔你兩糞蛋兒。沒辦法了,人小的時候特虛榮,那女孩子眨巴著大眼睛,滿臉渴盼地看著你,再不亮一手,真得黑了臉打個地洞鑽下去。於是就雄赳赳地對著小雞小狗開練,胡同太窄,它們撒不開腿,套個文藝詞,那場面真叫“死傷無數”。自然的,四鄰的玻璃窗也不能倖免於難,劈劈啪啪,玻璃渣子迸了一地,經常唬得那些大爺癱坐在地上:“咋整的,這晴天裡還落冰雹了!”
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左手握一把彈弓,右手還揣了支水槍,左右開弓,說得形象點,叫作“小米加步槍”。水槍的製作可就簡單多了,幾乎不用花一分錢。用小刀砍一截竹子,選一節長而粗的,一頭鋸斷,另外一頭打個小孔,然後在竹籤上綁一團破布,儘量塞滿竹筒里的間隙,立馬就可搞定。講究一點的話,破布團應該用桐油浸泡,這樣能減小些摩擦力,找不到桐油,就只好用菜油代替。水槍的射程可達七八米遠,且勁頭十足。為了增加威力,只要把射擊孔縮小,竹筒再找更大的,威力自然就更大了,打在臉上,比抽耳光還痛。開戰的時候我們常爬到胡同頂上,踩著瓦楞輕捷而過。那會兒夥伴們一個個營養不良,身子骨單薄,卻矯健得像只黑貓一樣。水柱一波一波從高處射下,在陽光下盈盈發亮,像被火燒過一般。玩得累了,大家就站成一排,敞開了褲襠朝底下兒尿尿,那會兒人小,哪懂什麼叫害臊。
大家也玩橘子皮槍,但因為很容易壞,使著不順手,只能湊合著用。它是用鵝翅的粗羽毛或其他塑料管子製成的,裡面還支了根細棍做柄和活塞,原理有點像今天的注射器。這種小玩意會發出響亮而清脆的劈啪聲,就像馬鞭在空中炸響,聽起來很是過癮。當年家裡難得吃一次橘子,要飽口福真得趕上過年過節。沒轍了,只能到果園去打埋伏。看門的是個老大爺,穿件比身子寬一倍的軍大衣,聽京劇入了迷,眼皮耷拉著做夢遊狀。我們瞅准了時機,疊起人牆,翻了進去。那感覺真叫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著滿園黃澄澄的果子,大傢伙連喉頭都哽咽了,欣喜得不能自已。最後,橘子用衣服兜著,帶回到胡同里,選個陰暗的角落,吃得汁水橫流,連胃酸都翻湧上來了。但果皮會悉數地收起來,留著玩樂用。
後來長大了一點,便要挑起家中的重擔,扶持幾個弟妹上學,童年的遊戲也在這樣的悽然與忙亂中消失了蹤跡。
東風吹,戰鼓擂
七十年代紅色歌曲記憶--東風吹,戰鼓擂
“東風吹,戰鼓擂,當今世界誰怕誰。”(七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革命小將誰怕誰。”(七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創新高我怕誰。”(八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是懶人我怕誰。”(八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是網痞我怕誰。”(九十年代)
“東風吹戰鼓擂我不是帥哥我怕誰?”(新千年)
二十多年的變化真是大,如今的孩子玩攀岩、笨豬跳、孤身野營、自由滑雪、驚險滑板、高速衝浪,他們的舌尖跳躍的是無厘頭的黑色幽默,傳統的語彙隨著他們的身體一次次地被顛覆和逆反。物質生活給了他們更開闊的視界,使其能以一種俯瞰的姿態,隨時放開了手腳高速地往前沖。他們聽的歌曲也是五花八門:前衛的,搖滾的,地下的,先鋒的,流行的,從“胡嗎個”到“F4”,再從“左小詛咒”到“范逸臣”……面對這些激情飽滿的面孔,七十年代的我們更像是一些貧血的孩子,在各種口號和紅色歌曲中獨自昏眩著。那時候,特別是在“文革”中後期,喧囂一時的造反派歌曲已經連同其組織一起退出歷史舞台,領袖崇拜歌曲也只剩下歌頌毛澤東一人的了。備感寂寞的歌壇,開始出現了經官方認可的少數新的創作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