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時候,我們在學校里可比現在文明多了,又是唱革命歌曲又是戴小紅花,連玩的遊戲也是文縐縐的--“老鷹抓小雞”。通常是胖胖的幼兒園阿姨做“母雞”,我們就扯著她衣襟,尖叫著蹦著兩腿兒,左挪右閃。當老鷹的是輪著來,輪到誰誰都不樂呵,小雞全被捉光了才能換人。開始的時候,“雞兒”這邊的陣容壯觀,長長的一隊人馬,個個擠眉弄眼,朝凶神惡煞的老鷹說著風涼話。女孩子腿軟,跑不快,老鷹就專朝她們的方向撲。大家講究的是“友誼第一,遊戲第二”,但蠻橫的老鷹有時候難免力道過猛,把小姑娘的花衣裳扯得露出了胳膊肘兒。她們會立馬低下頭,面紅耳赤地藏到教室里去了。那小雞們極狡猾,經常渾水摸魚,被捉住了,瞅准機會又跑回“籠子”里。這遊戲因為有老師的參與,不能放開了來玩,自然讓人心存幾分懊惱。不過,那女老師實在是太漂亮了,發梢上還別了朵剛摘下來的白玉蘭,那風姿又彌補了我們心裡的不滿。

  跳房子、踢毽子、跳橡皮筋

  七十年代女孩的經典遊戲--跳房子、踢毽子、跳橡皮筋

  張愛玲曾說過:“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到海的畫面,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而七十年代的小女孩們,也是從小生養在閨閣里,她們通達外界的機會少之又少,大多時候是靠著臆想在心裡描摹。她們畏懼交往卻又不堪寂寞,於是小心翼翼地向那片遊戲天地探出了觸角。而當年那些酣暢淋漓的小玩樂要是流傳下來,便成了今日的傳奇。

  那會兒小女生們愛玩“跳房子”,它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踢田”。那算是最廉價的遊戲,只要一支粉筆、一塊石子兒就可以搞定。小孩兒家在地上畫出一個長方形,裡面再分成8~10個小方格,就成了“房”或者“田”。每人手捏一塊小石板兒俗稱瓦,往小方格房內扔瓦片時,必須站到線外,如果扔的瓦片壓住房內的線,就算瞎了。二號再扔,扔准了,可用一隻腿跳,另一隻腿屈起來。一個房一個房地轉一圈,然後,再繼續扔,再跳……在農村里往往不用瓦塊,而是用田螺殼,把殼尖用尖刀刺個孔,然後用繩子串成一串。講究些的城裡女孩,以用完了的百雀羚搽臉膏的圓形鐵盒代替瓦塊。跳房子運動量雖不算大,卻鍛鍊平衡技巧。跳房子算得上女孩的強項,她們天生一副好身材,跳起來輕盈如燕。記得“房子”最高處是個半圓,裡面畫上湛藍的天空。扎小辮的女孩,顛著腳尖一蹦一蹦,小辮子在肩頭做著甜蜜的拍打,可愛交織著天真,那模樣真是惹人疼。沒想到世事難料,後來竟出了個叫“跳房子”的樂隊,有人這樣感慨道:“我們感到困惑,不滿,傷懷,我們懷念兒時的單純,那童年模糊而天真的記憶讓我們淡淡的愁緒隨著日曆紙一頁頁被撕去,隨著跳房子我們回到那個與世無爭的時代……”

  幾個遊戲總得交叉著進行,要不然再爽也嫌膩歪,所以女孩們玩膩了“跳房子”,就改踢毽子去了。這玩意兒在南方某些地區被稱為“踢毽”或“打毽兒”,它可是女孩子們的絕活,男生只能望而卻步。毽有幾種做法,有的是用一塊棉布、一枚乾隆或是康熙年間的方孔銅錢、幾根花雞公的羽毛做成的毽子,如今已極難見到了。女孩們可以踢半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不讓毽子掉地,且能踢出許多紛繁古怪的花樣來。這種玩法總讓人聯想到足球場上的“顛球”技巧,看來中國女子足球獨領風騷,也是有根可循的。毽子還有一種做法,那就是用一大團白紙,剪成5毫米寬、每根約20厘米長,中間用線綑紮而成的一個蓬鬆的紙花球,然後反覆踢打。由於紙球下降速度比較慢,一般女孩都能夠隨心所欲地玩,但就沒有踢雞毛毽子那樣好看了。她們喜歡尋刺激,不停地變著花樣玩。比如,畫一個小圈,只有20厘米的直徑,要在3米開外把毽子準確踢進小圈,這得算高難度,但她們大都能準確地命中目標,讓我們覺得女孩的心思真是難以揣測。

  而七十年代的女孩童年最熱衷的遊戲莫過於跳橡皮筋了,她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跳一級升一級,跳死了就換人。一般五六個女孩們跳前用“乒呤乓啷”分出兩組,一組綁皮筋一組跳。也有一種情況,跳得最拿手的兩人通過猜拳,逐一選擇自己的隊友,協調性差的就被落到了最後。兩人做樁牽著橡皮筋,先從腳踝位置跳起,再升至膝蓋處,腰部,胸部,脖子,最後兩手高高舉起。在中間跳的女孩跳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並不像跳高那麼簡單,跳過了事,還必須在同一高度跳出幾種花樣,才取得“升級”的資格,否則就算輸,只得去做樁。通常分一關二關直至天關,邊跳邊唱歌謠,動作優美,婀娜多姿。十餘年後小女孩們一個個都出落得苗條勻稱,多半跟當年跳皮筋有很大的關係。記得那時最好的橡皮筋是圓皮筋,外面還有一層彩色布,但比較貴,絕大多數女孩的橡皮筋還是用廢舊的汽車內胎剪出來的,不花錢嘛。女孩一邊跳還一邊唱著自己也摸不著頭腦的歌謠:“青山青水青少年,分別不知八三年”,“小皮球架腳踢,馬蓮開花二十一”,“大白雞上草垛,沒有媽媽真難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