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主張又見於元和三年(八〇八)白居易作府試官時所擬《進士策問》的第三問,意思與文字都與《策林》相同(《長慶集》卷三十,頁二一—二三),可見他們深信這個采詩的制度。白居易在元和四年(八〇九)作《新樂府》五十篇,其第五十篇為《采詩官》,仍是發揮這個主張的,我且引此篇的全文如下:

  采詩官 監前王亂亡之由也

  采詩官,采詩聽歌導人言。言者無罪聞者誡,下流上通上下泰。周滅秦興至隋氏,十代采詩官不置。郊廟登歌贊君美,樂府艷詞悅君意。若求興諭規刺言,萬句千章無一字。不是章句無規刺,漸及朝廷絕諷議。諍臣杜口為冗員,諫鼓高懸作虛器。一人負扆常端默,百辟入門兩自媚。夕郎所賀皆德音,春官每奏唯祥瑞。君之堂兮千里遠,君之門兮九重……君耳唯聞堂上言,君眼不見門前事。貪吏害民無所忌,奸臣蔽君無所畏?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無利。君兮君兮願聽此: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

  這種政治理想並不是迂腐不能實行的。他們不期望君主個個都是聖人,那是拍拉圖的妄想。他們也不期望一班文人的一字褒貶都能使「亂臣賊子懼」,那是孔丘、孟軻的迷夢。他們只希望兩種「民意機關」:一是許多肯說老實話的諷刺詩人,一是採訪詩歌的專官。那時候沒有報館,詩人便是報館記者與訪員,實寫人生苦痛與時政利弊的詩便是報紙,便是輿論。那時沒有議會,諫官御史便是議會,采詩官也是議會的一部分。民間有了什麼可歌可泣的事,或朝廷官府有了苛稅虐政,一班平民詩人便都趕去採訪詩料:林步青便編他的灘簧,劉寶全便編他的大鼓書,徐志摩便唱他的硤石調,小熱昏便唱他的小熱昏。幾天之內,街頭巷口都是這種時事新詩歌了。於是采詩御史便東采一隻小調,西抄一隻小熱昏,編集起來,進給政府。不多時,苛稅也豁免了,虐政也革除了。於是感恩戴德的小百姓,飲水思源,發起募捐大會,銅板夾銀毫併到,鷹洋與元寶齊來,一會兒,徐志摩的生祠遍於村鎮,而小熱昏的銅像也矗立街頭。猗歟休哉!文學家的共和國萬歲!

  文學既是要「救濟人病,裨補時闕」,故文學當側重寫實,「刪淫辭,削麗藻」「黜華於枝葉,反實於根源」。白居易說:

  凡今秉筆之徒,率爾而言者有矣,斐然成章者有矣。故歌詠詩賦碑碣贊詠之制,往往有虛美者矣,有愧辭者矣。若行於時,則誣善惡而惑當代;若傳於後,則混真偽而疑將來……

  且古之為文者,上以紐王教,系國風,下以存炯戒,通諷諭。故懲勸善惡之柄執於文士褒貶之際焉,補察得失之端操於詩人美刺之間焉。今褒貶之文無覈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雖雕章鏤句,將焉用之?

  臣又聞,稂莠秕稗,生於谷,反害谷者也。淫辭麗藻,生於文,反傷文者也。故農者耘稂莠,簸秕稗,所以養谷也。王者刪淫辭,削麗藻,所以養文也。

  伏惟陛下詔主文之司,諭「養文」之旨,俾辭賦合炯戒諷諭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碑誄有虛美愧辭者,雖華雖麗,禁而絕之。若然,則為文者必當尚質抑淫,著誠去偽,小疵小弊蕩然無遺矣。(《策林》六十八)

  「尚質抑淫,著誠去偽」,這是元白的寫實主義。

  根據於他們的文學主張,元白二人各有一種詩的分類法。白居易分他的詩為四類:

  (1)諷諭詩:「自拾遺來,凡所適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訖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

  (2)閒適詩:「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閒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3)感傷詩:「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

  ()雜律詩:「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韻至兩韻者。」

  他自己只承認第一和第二兩類是值得保存流傳的,其餘的都不重要。都可刪棄。他說:

  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義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其餘雜律詩,或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略之可也。(《與元九書》)

  元稹分他的詩為八類:

  (1)古諷:「旨意可觀,而詞近往古者。」

  (2)樂諷:「意亦可觀,而流在樂府者。」

  (3)古體:「詞雖近古,而止於吟寫性情者。」

  ()新題樂府:「詞實樂流,而止於模象物色者。」

  (5)律詩

  (6)律諷:「稍存寄興,與諷為流者。」

  (7)悼亡

  (8)艷詩(見《敘詩寄樂天書》)

  元氏的分類,體例不一致,其實他也只有兩大類:

  (一)諷詩

  (1)古諷

  (2)樂諷

  (3)律諷

  (二)非諷詩——古體,律體等。

  元稹在元和丁酉(八一七)作《樂府古題序》,討論詩的分類,頗有精義,也可算是一篇有歷史價值的文字。他說:

  樂府古題序 丁酉

  詩訖於周,《離騷》訖於楚。是後詩之流為二十四名:賦,頌,銘,贊,文,誄,箴,詩,行,詠,吟,題,怨,嘆,章,篇,操,引,謠,謳,歌,曲,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言(《長慶集》作「旨」,《全唐詩》同。今依張元濟先生用舊抄本校改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