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這便是有意要作文學改革。他又說: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唐高宗名治,故唐人書諱「治」字,故改為「理」字,此處之「理道」即「治道」;上文元氏《敘詩》書的「理務因人」,「理亂萌漸」,皆與此同)。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
最末十四個字便是元白的文學主張。這就是說,文學是為人生作的,不是無所為的,是為救人救世作的。白居易自己又說:
是時皇帝(憲宗)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手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於上。
「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便是他們認為文學的宗旨。白居易在別處也屢屢說起這個宗旨。如《讀張籍古樂府》云:
張君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詞,舉代少其倫。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上可裨教化,舒之濟萬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又如他《寄唐生》詩中自敘一段云:
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唐生即是唐衢,是當時的一個狂士,他最富於感情,常常為了時事痛哭。故白居易詩中說: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飢;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太尉擊賊日(段秀實以笏擊朱泚),尚書叱盜時(顏真卿叱李希烈),大夫死凶寇(陸長源為亂兵所害),諫議謫蠻夷(陽城謫道州),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輒隨……
這個人的行為也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嚴肅認真的態度。他最賞識白居易的詩,白氏《與元九書》中有云:
有唐衢者,見仆詩而泣,未幾而衢死。
唐衢死時,白居易有《傷唐衢》二首,其一有云:
憶昨元和初,忝備諫官位。是時兵革後,生民正憔悴。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貴人皆怪怒,閒人亦非訾。天高未及聞,荊棘生滿地。惟有唐衢見,知我平生志。一讀興嘆嗟,再吟垂涕泗。因和三十韻,手題遠緘寄,致吾陳(子昂)杜(甫)間,賞愛非常意……
總之,元白的文學主張是「篇篇無空文……惟歌生民病」。這就是「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註腳。他們一班朋友,元白和李紳等,努力作諷刺時事的新樂府,即是實行這個文學主義。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篇,有自序云: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其事聶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總而言之,文學要為人生而作,不為文學而作。
這種文學主張的裡面,其實含有一種政治理想。他們的政治理想是要使政府建立在民意之上,造成一種順從民意的政府。白居易說:
天子之耳不能自聰,合天下之耳聽之而後聰也。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視之而後明也。天子之心不能自聖,合天下之心思之而後聖也。若天子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十步之內(疑當作「外」)不能聞也,百步之外不能見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而況四海之大,萬樞之繁者平?聖王知其然,故立諫諍諷議之官,開獻替啟沃之道,俾乎補察遺闕,輔助聰明。猶懼其未也,於是設敢諫之鼓,建進善之旌,立誹謗之木,工商得以流議,士庶得以傳言,然後過日聞而德日新矣……(《策林》七十,《長慶集》卷四十八)
這是很明白的民意政治的主張(《策林》七十五篇,是元白二人合作的,故代表他們二人的共同主張)。他們又主張設立采詩之官,作為採訪民意的一個重要方法。故《策林》六十九云:
問:聖人之致理(理即治,下同)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後行為政,順為教者也。然則一人之耳安得遍聞天下之言乎?一人之心安得盡知天下之情乎?今欲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子大夫以為如何?
這是假設的問,答案云:
臣聞聖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導化源也,將在乎選觀風之使,建采詩之官,俾乎歌詠之聲,諷刺之興,日采於下,歲獻於上者也。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
他的理由是:
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故聞《蓼蕭》之詩,則知澤及四海也;聞《華黍》之詠,則知時和歲豐也;聞《北風》之言,則知威虐及人也;聞《碩鼠》之刺,則知重斂於下也;聞「廣袖高髻」之謠,則知風俗之奢盪也;聞「誰其獲者婦與姑」之言,則知徵稅之廢業也。故國風之盛衰由斯而見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聞也,人情之哀樂由斯而知也。然後君臣親覽而斟酌焉: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所謂善防川者,決之使導;善理人者,宣之使言。故政有毫髮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錙銖之失,上必聞也。則上之誠明何憂乎不下達,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內外胥悅,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昇平,自開闢以來,未之聞也。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唐高宗名治,故唐人書諱「治」字,故改為「理」字,此處之「理道」即「治道」;上文元氏《敘詩》書的「理務因人」,「理亂萌漸」,皆與此同)。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
最末十四個字便是元白的文學主張。這就是說,文學是為人生作的,不是無所為的,是為救人救世作的。白居易自己又說:
是時皇帝(憲宗)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手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於上。
「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便是他們認為文學的宗旨。白居易在別處也屢屢說起這個宗旨。如《讀張籍古樂府》云:
張君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詞,舉代少其倫。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上可裨教化,舒之濟萬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又如他《寄唐生》詩中自敘一段云:
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唐生即是唐衢,是當時的一個狂士,他最富於感情,常常為了時事痛哭。故白居易詩中說: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飢;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太尉擊賊日(段秀實以笏擊朱泚),尚書叱盜時(顏真卿叱李希烈),大夫死凶寇(陸長源為亂兵所害),諫議謫蠻夷(陽城謫道州),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輒隨……
這個人的行為也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嚴肅認真的態度。他最賞識白居易的詩,白氏《與元九書》中有云:
有唐衢者,見仆詩而泣,未幾而衢死。
唐衢死時,白居易有《傷唐衢》二首,其一有云:
憶昨元和初,忝備諫官位。是時兵革後,生民正憔悴。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貴人皆怪怒,閒人亦非訾。天高未及聞,荊棘生滿地。惟有唐衢見,知我平生志。一讀興嘆嗟,再吟垂涕泗。因和三十韻,手題遠緘寄,致吾陳(子昂)杜(甫)間,賞愛非常意……
總之,元白的文學主張是「篇篇無空文……惟歌生民病」。這就是「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註腳。他們一班朋友,元白和李紳等,努力作諷刺時事的新樂府,即是實行這個文學主義。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篇,有自序云: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其事聶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總而言之,文學要為人生而作,不為文學而作。
這種文學主張的裡面,其實含有一種政治理想。他們的政治理想是要使政府建立在民意之上,造成一種順從民意的政府。白居易說:
天子之耳不能自聰,合天下之耳聽之而後聰也。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視之而後明也。天子之心不能自聖,合天下之心思之而後聖也。若天子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十步之內(疑當作「外」)不能聞也,百步之外不能見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而況四海之大,萬樞之繁者平?聖王知其然,故立諫諍諷議之官,開獻替啟沃之道,俾乎補察遺闕,輔助聰明。猶懼其未也,於是設敢諫之鼓,建進善之旌,立誹謗之木,工商得以流議,士庶得以傳言,然後過日聞而德日新矣……(《策林》七十,《長慶集》卷四十八)
這是很明白的民意政治的主張(《策林》七十五篇,是元白二人合作的,故代表他們二人的共同主張)。他們又主張設立采詩之官,作為採訪民意的一個重要方法。故《策林》六十九云:
問:聖人之致理(理即治,下同)也,在乎酌人言,察人情;而後行為政,順為教者也。然則一人之耳安得遍聞天下之言乎?一人之心安得盡知天下之情乎?今欲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子大夫以為如何?
這是假設的問,答案云:
臣聞聖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導化源也,將在乎選觀風之使,建采詩之官,俾乎歌詠之聲,諷刺之興,日采於下,歲獻於上者也。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
他的理由是:
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故聞《蓼蕭》之詩,則知澤及四海也;聞《華黍》之詠,則知時和歲豐也;聞《北風》之言,則知威虐及人也;聞《碩鼠》之刺,則知重斂於下也;聞「廣袖高髻」之謠,則知風俗之奢盪也;聞「誰其獲者婦與姑」之言,則知徵稅之廢業也。故國風之盛衰由斯而見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聞也,人情之哀樂由斯而知也。然後君臣親覽而斟酌焉: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所謂善防川者,決之使導;善理人者,宣之使言。故政有毫髮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錙銖之失,上必聞也。則上之誠明何憂乎不下達,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內外胥悅,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昇平,自開闢以來,未之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