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辦這麼一份專題性雜誌,我擔心的是一味專門,找來幾篇書法論文一擺了事,連喜歡書法的讀者都不受吸引。因此在起初的午茶中,我一再強調我的個人主張,要把雜誌辦得像一道酒席,開始時上什么小點,然後什麼熱葷,後來是大菜,甜品。他聽了沒作聲,我擔心在具體編定的時候仍會有爭執,誰知卻一直非常順利。他一接受,就認真那樣做,那樣思考,有時還具體提出這一期怎麼配搭。不過,我們每期都用不少時間討論重點文章,重點碑帖。有爭論,永遠爭論出好結果。
《書譜》創刊後,後應還好,漸漸地還引起遠近朋友的注意。美國、日本、韓國以至世界各地都有讀者來訂閱。那時《書譜》還是唯一的中國書法雜誌,冷門,但卻跑遍全世界去敲知音讀者的門。
每天他從長洲到灣仔來上班,我卻不能每天都去。但大家合作上一直很好。
黃豐洲先生在印尼的生意忽然受挫折,原定的支持計劃不能繼續。但《書譜》以及《書譜叢帖》的工作已經鋪開,我見李兄的面容多了一點憂鬱,料想他會有些壓力。好在開支一直還是很節省的,銷量也在發展,一切似乎可以這樣不錯地發展下去,一切似乎都只在開始,但,一個突然的變化發生在第三個年頭,七七年的春天。
那時,日本有個書法團體玄美書道會訪港,書譜社邀請了幾位本港書法家與他們舉行雅集。訪港團中有日本書法家宇野雪村、岸本太郎、奧平野牛、田村空谷、五村霽山等。能夠有國際嘉賓到來,我們當然很高興。雅集是用晚飯時間,我沒有法子參加準備工作,只能在急急把報社工作做到一個段落之後,趕到北角世運酒樓樓頭。一進門,就見到李秉仁兄在揮毫,神情很興奮。我心想,他的勁兒又來了。他在那裡寫字,我趕緊招待賓客。我們作為主方,根本不夠人手。
忽然,曾榮光兄跑來告訴我:李兄有點昏眩,也許是勞累疲乏了,現在先叫碗面讓他充充空腹。
我仍忙著向許多陌生客人點頭、招呼,完全沒有想到會出什麼事。但接著情形看來不對,曾兄連忙叫了救護車,把李兄送進了不遠的東華東院。我們留下的幾個支撐著場面,情形非常狼狽。
第二天去東華東院看他,他的床位在靠近騎樓的一角,看上去病況還算穩定。是心絞痛。
這以後的幾個月,他的身體一直不大好。在這之前,他很少談到自己的健康問題。記得有一次他說,昨天回去,在長洲痛快遊了一回泳,晚上一覺睡得真香,舒服極了。我還以為他能這樣做運動鍛鍊,身體挺好。現在發了這一次病,休息一下,可以慢慢恢復的吧。誰知,九月的某一天,他忽然進了瑪麗醫院,從醫院打電話到我家,像平時一樣語焉不多,但再次地說:「你要珍重,你也要珍重。」這句話使我覺得有點不祥的預感。我想,這兩天裡該想法子抽出時間去看他。但很快,就得到他的噩訊了。
梁披雲先生悼詩:「藝文應不朽,年歲太堪傷。」
《書譜》第十八期,七七年十月號,登了這樣一段文字:
李秉仁先生,福建廈門人,一九二四年出生,曾客居印尼多年。
李先生自幼酷愛書法篆刻,一九七四年與友好集資在香港創辦書譜社,出版《書譜》雙月刊,刊印碑帖,一心發揚我國獨特之書法篆刻藝術。
李先生曾游出產壽山石福建壽山鄉,探產石諸峰,久久不能忘懷。書譜創刊,作《壽山石隨筆》,並以壽山石齊名。筆名史仲鷺。
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李先生因心肌梗塞,不幸病逝香港瑪麗醫院。
就這樣,忽然,許多事情畫上了一個休止符。《書譜》仍然辦下去(出了九十多期),但我們回到書譜社,覺得很不習慣,缺少了李兄,似乎缺少了許多東西。
我們幾個參與過《書譜》工作的朋友,常說:「如果沒有李秉仁,就不會有這本《書譜》。」這話的意思,固然是說他實際上做了許多開創的工作,但更深一層的感受是:如果沒有他那樣的一想定了就做,做起來再說的衝勁,如果沒有他那一副「李秉仁性格」,那麼這一份書法雜誌,也許只存在於一次兩次的閒談中而已。
因此,每想起李秉仁兄,我又想:事情要做的,為什麼不現在就做?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羅忼烈
錢穆先生
——憶舊遊之一
承勛宗兄忽然打來長途電話,繼之以傳真,說正在替牛津大學出版社編一部《香港的人和事》。他知道有幾位曾經「流寓」香港的老前輩如錢穆、廖恩燾、劉海粟、蔣彝諸先生,都和我有點交情,要我寫一些有關他們的軼聞瑣事,作為「談助」。遺憾的是,我目前客居海外,關於他們的資料如書札字畫照片都不在手邊,無所憑藉,事隔多年,記憶不免漸漸模糊了。甚至從前發表過關於他們的篇章,現在也記不起來。這裡說的只是一點一滴不成片段的瑣事。
錢穆先生別字賓四(一八九五—一九九○),江蘇無錫人。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史學家,著作等身,門人和私淑弟子遍中外,在香港住過二十年,創立新亞書院,後來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一個重要的組合,對於發揚中國文化和發展高等教育貢獻極大,是眾所周知的事。
我認識錢先生是在一九四七年,同時還有唐君毅先生,也是香港人熟識的哲學家。那時候內戰烽煙已經瀰漫北國和江南,他們避地廣州,到中山大學任教,所以我們有機會相識。當年的國立大學是用「金圓券」發薪的,一天貶值幾次,當教授雖然不會死,吃苦卻是準定的。過不了多久,王淑陶先生(已故)開辦華僑大學於廣州河南鳳凰岡,薪金是以港幣計算的,待遇很好,我們又一起「去故而就新」了。校舍是一所紅牆綠瓦古式建築的渠渠大廈,遠離市區,起居飲食不很方便,雖有宿舍,常住是夠悶的。在這以前,我在市區租有一層小洋房,一人獨居,錢先生從鳳凰岡出來,有時也住在這裡。一起喝龍井茶,下象棋,往往到深夜。
《書譜》創刊後,後應還好,漸漸地還引起遠近朋友的注意。美國、日本、韓國以至世界各地都有讀者來訂閱。那時《書譜》還是唯一的中國書法雜誌,冷門,但卻跑遍全世界去敲知音讀者的門。
每天他從長洲到灣仔來上班,我卻不能每天都去。但大家合作上一直很好。
黃豐洲先生在印尼的生意忽然受挫折,原定的支持計劃不能繼續。但《書譜》以及《書譜叢帖》的工作已經鋪開,我見李兄的面容多了一點憂鬱,料想他會有些壓力。好在開支一直還是很節省的,銷量也在發展,一切似乎可以這樣不錯地發展下去,一切似乎都只在開始,但,一個突然的變化發生在第三個年頭,七七年的春天。
那時,日本有個書法團體玄美書道會訪港,書譜社邀請了幾位本港書法家與他們舉行雅集。訪港團中有日本書法家宇野雪村、岸本太郎、奧平野牛、田村空谷、五村霽山等。能夠有國際嘉賓到來,我們當然很高興。雅集是用晚飯時間,我沒有法子參加準備工作,只能在急急把報社工作做到一個段落之後,趕到北角世運酒樓樓頭。一進門,就見到李秉仁兄在揮毫,神情很興奮。我心想,他的勁兒又來了。他在那裡寫字,我趕緊招待賓客。我們作為主方,根本不夠人手。
忽然,曾榮光兄跑來告訴我:李兄有點昏眩,也許是勞累疲乏了,現在先叫碗面讓他充充空腹。
我仍忙著向許多陌生客人點頭、招呼,完全沒有想到會出什麼事。但接著情形看來不對,曾兄連忙叫了救護車,把李兄送進了不遠的東華東院。我們留下的幾個支撐著場面,情形非常狼狽。
第二天去東華東院看他,他的床位在靠近騎樓的一角,看上去病況還算穩定。是心絞痛。
這以後的幾個月,他的身體一直不大好。在這之前,他很少談到自己的健康問題。記得有一次他說,昨天回去,在長洲痛快遊了一回泳,晚上一覺睡得真香,舒服極了。我還以為他能這樣做運動鍛鍊,身體挺好。現在發了這一次病,休息一下,可以慢慢恢復的吧。誰知,九月的某一天,他忽然進了瑪麗醫院,從醫院打電話到我家,像平時一樣語焉不多,但再次地說:「你要珍重,你也要珍重。」這句話使我覺得有點不祥的預感。我想,這兩天裡該想法子抽出時間去看他。但很快,就得到他的噩訊了。
梁披雲先生悼詩:「藝文應不朽,年歲太堪傷。」
《書譜》第十八期,七七年十月號,登了這樣一段文字:
李秉仁先生,福建廈門人,一九二四年出生,曾客居印尼多年。
李先生自幼酷愛書法篆刻,一九七四年與友好集資在香港創辦書譜社,出版《書譜》雙月刊,刊印碑帖,一心發揚我國獨特之書法篆刻藝術。
李先生曾游出產壽山石福建壽山鄉,探產石諸峰,久久不能忘懷。書譜創刊,作《壽山石隨筆》,並以壽山石齊名。筆名史仲鷺。
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李先生因心肌梗塞,不幸病逝香港瑪麗醫院。
就這樣,忽然,許多事情畫上了一個休止符。《書譜》仍然辦下去(出了九十多期),但我們回到書譜社,覺得很不習慣,缺少了李兄,似乎缺少了許多東西。
我們幾個參與過《書譜》工作的朋友,常說:「如果沒有李秉仁,就不會有這本《書譜》。」這話的意思,固然是說他實際上做了許多開創的工作,但更深一層的感受是:如果沒有他那樣的一想定了就做,做起來再說的衝勁,如果沒有他那一副「李秉仁性格」,那麼這一份書法雜誌,也許只存在於一次兩次的閒談中而已。
因此,每想起李秉仁兄,我又想:事情要做的,為什麼不現在就做?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羅忼烈
錢穆先生
——憶舊遊之一
承勛宗兄忽然打來長途電話,繼之以傳真,說正在替牛津大學出版社編一部《香港的人和事》。他知道有幾位曾經「流寓」香港的老前輩如錢穆、廖恩燾、劉海粟、蔣彝諸先生,都和我有點交情,要我寫一些有關他們的軼聞瑣事,作為「談助」。遺憾的是,我目前客居海外,關於他們的資料如書札字畫照片都不在手邊,無所憑藉,事隔多年,記憶不免漸漸模糊了。甚至從前發表過關於他們的篇章,現在也記不起來。這裡說的只是一點一滴不成片段的瑣事。
錢穆先生別字賓四(一八九五—一九九○),江蘇無錫人。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史學家,著作等身,門人和私淑弟子遍中外,在香港住過二十年,創立新亞書院,後來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一個重要的組合,對於發揚中國文化和發展高等教育貢獻極大,是眾所周知的事。
我認識錢先生是在一九四七年,同時還有唐君毅先生,也是香港人熟識的哲學家。那時候內戰烽煙已經瀰漫北國和江南,他們避地廣州,到中山大學任教,所以我們有機會相識。當年的國立大學是用「金圓券」發薪的,一天貶值幾次,當教授雖然不會死,吃苦卻是準定的。過不了多久,王淑陶先生(已故)開辦華僑大學於廣州河南鳳凰岡,薪金是以港幣計算的,待遇很好,我們又一起「去故而就新」了。校舍是一所紅牆綠瓦古式建築的渠渠大廈,遠離市區,起居飲食不很方便,雖有宿舍,常住是夠悶的。在這以前,我在市區租有一層小洋房,一人獨居,錢先生從鳳凰岡出來,有時也住在這裡。一起喝龍井茶,下象棋,往往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