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但下一次見面,他就完全不討論這個問題了。他一開口就問:「書譜兩個字,你說教誰來題好?」原來他已經為雜誌名稱定了名(好像是梁披雲先生提出來的)。我又放言高論,說現代人誰也不請。不管請哪一位大名家題,都會帶來門派之見。更嚴重的,還會帶來一條政治上的界線。我主張從古人碑帖中去集字。
這一次他完全接受。我們馬上討論哪件碑帖好?孫過庭的《書譜序》當然有最現成的書譜二字,但草書看來不合適。他喜歡魏碑(後來他以李將分的筆名在《書譜》上寫了不少有關魏碑的文章),他說,在魏碑中去找吧,《張黑女碑》就很好。我也贊成,《張黑女碑》字多。
很快又見面,我說:你連雜誌名都定好了,真要幹起來的樣子?話沒說完,他說:「刻好了,你看行不行?」他遞過來一張紙片,上面拓了「書譜」兩個字。原來他一回去就找這兩個字,「譜」字找不到,他就找偏旁拼合,自己在一方硯石後面刻,拓了出來,就是這張紙片。
字刻得不大,大致如原碑字的大小。那時還沒有可以放大縮小的影印機,我帶回家,用我的「祿來可得」相機拍了照片,再放大看看,很好,後來就採用做《書譜》的標準字,版權頁上有「李將分刻」字樣。現在我手頭仍保存有最初曬出來的照片。
我開始為他的認真與投入感動,看看他,還是那麼一副沉默、淡然的神情,但實際上這些天來他是執拗地、全速地在投入工作了。這本雜誌一定是辦得成的了。
接著他給我更大的驚異。他說:「地方租好了,就在你上班的報社不遠,方便你來。」停頓了一下,又訥訥地接下去說:「你來幫我。」
他說得很慢,很清楚,仿佛在提出請求,但又是一個不容反對的決定。
我一時回答不來。我正以為這些天發了許多高論,現在是收斂的時候了,以第三者的心情來爭著看一份新雜誌的誕生了。沒想到他直接要拉我一起做。而且提出的方式和時間都特別,他先把我當做一定能參加他的工作,又體諒我一定不可能放下原有的工作,那麼就找個地方近我的工作地點,希望我能夠多少兼顧。這是體諒,也是硬來。他已經替我想了那麼多,我又怎樣拒絕?簡直是一個豈有此理的決定!
那時刻我腦子裡轉動著的無非是一大堆庸夫俗子的考慮。這是一份高薪工作嗎?絕不會是;工作有長期保障嗎?不保險;我還有能力來兼這份差事嗎?很艱難(那時我的收入不高而家庭負擔重,工余還儘量寫些雜七雜八的稿件以謀稿費,實際上正心力交瘁);能夠捨棄原有的工作嗎?不可能;這份雜誌值得辦嗎?值得(想到可以在當時荒蕪枯槁的文化土地上試植一株小花小草,覺得還真有點意思);我本身對書法藝術有興趣嗎?倒是有的……
好吧,我回答,我只能抽出很少的時間,在一旁盡點力。你不要把我當成一個正式的工作人員。
他說,就這樣。我想也就只能這樣。
這時我竟然覺察,這段日子裡,其實他那一股熱誠,那一股對工作的執著,其實已經在帶動著我了。
我減少了一些稿件的寫作,挪出一些時間。現在與他討論事情,不再能像早段時間那樣想到就說了,得多想想做起來的後果了。
他告訴我,黃豐洲先生答應支持他一筆款子,作為開辦。這是他能夠租下辦公地方的原因,而且他自己決定離開黃豐洲先生的公司,全身心都投入書譜社的工作。
這位老闆真難得!我想。五六十年代時,有許多華僑是很熱心支持文化事業的。黃先生又是一位。後來,我有機會見過黃豐洲先生一面,可惜沒有長談。
這以後是一段忙碌的籌備時間,既然租了地方,除了出版雜誌,還準備出版叢帖,總得有最低限度的人手。我們組成的班子十分簡單,部分像我一樣是兼職,麻雀小,五臟全。李兄是社長,其他的人,暫時不必有什麼職銜。大家見什麼做什麼,與現代管理職權分明的觀念大異其趣。不開會,實際的會是在茶樓飲午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要說的都說了。不成熟的意見,在自由的交流中往往很快變成一個可行的主意,甚至是很好的主意。在這上面,李兄帶了很好的頭,他有自以為好的主意,一定堅持以至固執,有時他說服了別人,有時他覺得別人的意見對,就默不做聲了,回到雜誌社,馬上急急如律令地趕緊去做,就像那本是他急於想做的事似的。
我們普遍覺得他性急。
例子之一是,稿件集得差不多了,大家一算日期,一月份出版正好。但他問,十二月能不能趕出來?要趕是可以的,只是何必趕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創刊?他可不理,只是堅持:能在十二月出,為什麼不在十二月出?問得也有理,大家都答不來,於是第一期就在七四年十二月出版了。後來訂合訂本,每年六期正好是一厚冊,第一卷特別厚,因為是七冊。這事我至今覺得有趣,的確,我說不出有什麼理由不可以在十二月份創刊一份雜誌。
又一個例子是,他弄來了一套國內出版當時已絕版的碑帖,打算重印。原帖是八開本,其中有些字幅並不大,空白很多。我們都認為最好把開本重新設計一下,因為在香港的書店,要爭取一大片地方來陳列八開本的書籍很困難,不陳列,在銷售上就吃虧了。他聽了也點頭,但過兩天,他與印刷廠方面一商量,就馬上付印了。說,印刷廠認為開本不成問題。在印刷上來說,八開印刷自然方便,印刷廠不會考慮發行上的策略。李兄其實也不是不明白,實際上是不耐煩慢慢重新設計,在他的心理傾向,有東西總是早一點推出好。
這一次他完全接受。我們馬上討論哪件碑帖好?孫過庭的《書譜序》當然有最現成的書譜二字,但草書看來不合適。他喜歡魏碑(後來他以李將分的筆名在《書譜》上寫了不少有關魏碑的文章),他說,在魏碑中去找吧,《張黑女碑》就很好。我也贊成,《張黑女碑》字多。
很快又見面,我說:你連雜誌名都定好了,真要幹起來的樣子?話沒說完,他說:「刻好了,你看行不行?」他遞過來一張紙片,上面拓了「書譜」兩個字。原來他一回去就找這兩個字,「譜」字找不到,他就找偏旁拼合,自己在一方硯石後面刻,拓了出來,就是這張紙片。
字刻得不大,大致如原碑字的大小。那時還沒有可以放大縮小的影印機,我帶回家,用我的「祿來可得」相機拍了照片,再放大看看,很好,後來就採用做《書譜》的標準字,版權頁上有「李將分刻」字樣。現在我手頭仍保存有最初曬出來的照片。
我開始為他的認真與投入感動,看看他,還是那麼一副沉默、淡然的神情,但實際上這些天來他是執拗地、全速地在投入工作了。這本雜誌一定是辦得成的了。
接著他給我更大的驚異。他說:「地方租好了,就在你上班的報社不遠,方便你來。」停頓了一下,又訥訥地接下去說:「你來幫我。」
他說得很慢,很清楚,仿佛在提出請求,但又是一個不容反對的決定。
我一時回答不來。我正以為這些天發了許多高論,現在是收斂的時候了,以第三者的心情來爭著看一份新雜誌的誕生了。沒想到他直接要拉我一起做。而且提出的方式和時間都特別,他先把我當做一定能參加他的工作,又體諒我一定不可能放下原有的工作,那麼就找個地方近我的工作地點,希望我能夠多少兼顧。這是體諒,也是硬來。他已經替我想了那麼多,我又怎樣拒絕?簡直是一個豈有此理的決定!
那時刻我腦子裡轉動著的無非是一大堆庸夫俗子的考慮。這是一份高薪工作嗎?絕不會是;工作有長期保障嗎?不保險;我還有能力來兼這份差事嗎?很艱難(那時我的收入不高而家庭負擔重,工余還儘量寫些雜七雜八的稿件以謀稿費,實際上正心力交瘁);能夠捨棄原有的工作嗎?不可能;這份雜誌值得辦嗎?值得(想到可以在當時荒蕪枯槁的文化土地上試植一株小花小草,覺得還真有點意思);我本身對書法藝術有興趣嗎?倒是有的……
好吧,我回答,我只能抽出很少的時間,在一旁盡點力。你不要把我當成一個正式的工作人員。
他說,就這樣。我想也就只能這樣。
這時我竟然覺察,這段日子裡,其實他那一股熱誠,那一股對工作的執著,其實已經在帶動著我了。
我減少了一些稿件的寫作,挪出一些時間。現在與他討論事情,不再能像早段時間那樣想到就說了,得多想想做起來的後果了。
他告訴我,黃豐洲先生答應支持他一筆款子,作為開辦。這是他能夠租下辦公地方的原因,而且他自己決定離開黃豐洲先生的公司,全身心都投入書譜社的工作。
這位老闆真難得!我想。五六十年代時,有許多華僑是很熱心支持文化事業的。黃先生又是一位。後來,我有機會見過黃豐洲先生一面,可惜沒有長談。
這以後是一段忙碌的籌備時間,既然租了地方,除了出版雜誌,還準備出版叢帖,總得有最低限度的人手。我們組成的班子十分簡單,部分像我一樣是兼職,麻雀小,五臟全。李兄是社長,其他的人,暫時不必有什麼職銜。大家見什麼做什麼,與現代管理職權分明的觀念大異其趣。不開會,實際的會是在茶樓飲午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要說的都說了。不成熟的意見,在自由的交流中往往很快變成一個可行的主意,甚至是很好的主意。在這上面,李兄帶了很好的頭,他有自以為好的主意,一定堅持以至固執,有時他說服了別人,有時他覺得別人的意見對,就默不做聲了,回到雜誌社,馬上急急如律令地趕緊去做,就像那本是他急於想做的事似的。
我們普遍覺得他性急。
例子之一是,稿件集得差不多了,大家一算日期,一月份出版正好。但他問,十二月能不能趕出來?要趕是可以的,只是何必趕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創刊?他可不理,只是堅持:能在十二月出,為什麼不在十二月出?問得也有理,大家都答不來,於是第一期就在七四年十二月出版了。後來訂合訂本,每年六期正好是一厚冊,第一卷特別厚,因為是七冊。這事我至今覺得有趣,的確,我說不出有什麼理由不可以在十二月份創刊一份雜誌。
又一個例子是,他弄來了一套國內出版當時已絕版的碑帖,打算重印。原帖是八開本,其中有些字幅並不大,空白很多。我們都認為最好把開本重新設計一下,因為在香港的書店,要爭取一大片地方來陳列八開本的書籍很困難,不陳列,在銷售上就吃虧了。他聽了也點頭,但過兩天,他與印刷廠方面一商量,就馬上付印了。說,印刷廠認為開本不成問題。在印刷上來說,八開印刷自然方便,印刷廠不會考慮發行上的策略。李兄其實也不是不明白,實際上是不耐煩慢慢重新設計,在他的心理傾向,有東西總是早一點推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