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單身一人在香港,工作生活都壓力重重,婚姻眼看無望,精神苦悶無處宣洩,一個人能承受的極限在哪裡呢?那時她妹妹少棠聽說也面臨離婚困境,有一個哥哥在廈門,一個妹妹在澳門,似乎都沒有密切聯絡。我說你去廈門住一段時間,看看那裡的醫生,她不置可否地走了。
事後我問過一位做社工的朋友,我不知道像少芳這樣的情況,能不能請政府部門想想辦法,也算救一個人。社工朋友說:在香港,除非一個人的精神病有傷害他人的危險,才可以強制她進醫院治療,否則別人無能為力。我心想少芳沒有本事傷害他人,她最多是傷害自己而已,因此也沒有任何人能讓她進醫院。
少芳再找我時,竟已經結婚了,她的婚訊沒有公開,只說和一位離婚男人在上海登記結婚,有時候她到上海去見他,有時讓他到深圳來會面。她說:「他來回的機票和酒店食宿都是我給的。」後來又特別聲明:「雖然是夫妻關係,但我們在一起也沒發生什麼事的。」仿佛夫妻在酒店裡同床共枕倒是一件羞恥的事了。
她還是多疑,對整個社會都不信任,就連她丈夫,她說:「他一到深圳就問酒店房間裡有沒有竊聽,你說他會不會是安全部的人?」
我對於她的疑問,再也沒什麼可說的了,唯一能做的,只是勸她看醫生,而每次這樣說完,我都告訴自己是多餘的。
然後有一天,突然收到同鄉會一張訃告,說君少芳女士因患白血病突然去世。我拿著訃告上樓,只覺指尖冰涼,腳步都有點虛浮。我至今不太相信少芳是患白血病去世的,其實在她多年如此不堪的日子裡面,早就隱伏了她的結局,她在這個悲慘人生,是只有一條路好走的:那就是用自己的手結束自己。
我沒有參加她的喪禮,多年來我已經很抗拒去參加朋友、尤其是曾有深交的朋友的喪禮。至今在我的印象里,少芳還是那副瘦瘦的容顏,淺淺的笑,她的目光幽深無底,她的無語凝視都是對世道人心的詰問。
雙 翼
李秉仁辦《書譜》
灣仔天樂里口有一家天樂餐廳,現在仍是食肆,卻已屢換招牌了。一九七四年夏天一個下午,我和李秉仁兄在那裡喝下午茶,隨意地談到了書法,沒有想到,幾個月後,因此就有一本書法雜誌《書譜》出版了。
那時我在一家報館擔任副刊編務,工作上的需要,多交各方面的朋友。那幾年認識了許多華僑朋友,李秉仁是其中的一位。他偶然給我幾首舊體詩,有時代轉來梁披雲老先生(澳門歸僑總會會長)的近作。舊體詩在香港讀者相對地少,副刊上只能偶然用一點,他也不見怪,還是照樣把得意的近作拿給我,不在乎哪一天能夠在報上刊登出來。
記不起第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但第一次見面就牢牢記住了他的姓名與容貌。因為姓名與我的一位好朋友只差一個字,容貌則有點像一位同事。
他個子不高,神情內蘊,常常像帶有點憂鬱,但他的詩,卻常表達一種怡然自得的心境。
他一談起印尼峇里島,就禁不住讚美,似乎有一些青春往事令他思念。
給我的印象是:說話不多,是個很隨和的人。
那天我們不知怎麼談到了書法,好像是他問我在香港什麼地方可以買到碑帖。那時國內的出版物凋零,我感慨地說,現在要買碑帖,只能買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了。都很無奈。
我們又聊到辦雜誌。
那時的文化人,常有好好辦一份雜誌的心愿,但限於沒有資力,往往是說說而已。話頭好像是他開的,說希望辦一份綜合性的雜誌。我隨口答,綜合性雜誌好歹要有個規模,非有較多的人力財力不可。接著剛才談書法的餘緒,我說:倒是辦一份書法雜誌,雖然冷門,卻可能容易立足,而且開頭時可以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就幹起來。
他靜靜地喝他的咖啡,沒有多說。
過幾天,他又來找我了。一見面認真地問:「辦雜誌的事情怎樣了?」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定了定神才知道在繼續那天的話題。我說,哪裡來的錢?哪裡來的人?那天只是想到就說。
他說:我來做。
那時他在一家公司做事,業務是代理餐具。老闆黃豐洲先生,印尼華僑。他說,老闆會支持他。至於他自己,以前在報社工作過,文化工作是有點經驗的。現在需要了解的是香港搞出版的情況。
這好辦,那時我對於印刷成本、紙價、發行都熟悉,也有一套編印上簡化程序的經驗。我建議採用十六開本,套一個紅色足夠了。為了省錢,我建議他在家中發稿,自己校對,印好就由印刷廠送到發行的書報社去。這一切,算起來成本不算很高昂。書法刊物,雙月刊或季刊可以了。他欣然地說,我住在長洲,很安靜,晚上可以做這件事。
那時我仍然想,像他這樣沉默隨和的性格,事情大概是慢慢地進行的。誰知接下來,才知道他性格的另一面是:直率,急性子,而且有一份可愛的固執。
接下來的日子他連續約我見面,每一次都解決一些問題,辦雜誌的事進展很快。
一次是重新爭論是否以書法為專題。他說,有些朋友建議,至少應該書畫兼有。光是書法,讀者太少了。我說,如果讓我給你出主意,我堅決主張只搞書法。這冷門,然而有特色,易引起注意。畫呢,以畫為主的雜誌已有了(《美術家》就辦得很好),甚至好些綜合性雜誌也以精美的彩頁刊登名家作品。你能夠拿到最好的作品麼?即使拿到了,你得算一算,每期增加若干彩頁的成本是多少!——我相信當他默然同意我的主張時,最後的一條理由(成本)是最有力的理由。聽他語氣,似乎是很有信心去找到名畫家作品的。不過我也跟他爭論過,即使你拿到齊白石的作品,也不見得能把人家的現成讀者拉過來,除非你拿到的是齊白石最佳之作。書法呢,現在就只有這麼一本雜誌,我們可以刊登王羲之的最出色名作,可以刊登許多人家目前想找而找不到的名作。
事後我問過一位做社工的朋友,我不知道像少芳這樣的情況,能不能請政府部門想想辦法,也算救一個人。社工朋友說:在香港,除非一個人的精神病有傷害他人的危險,才可以強制她進醫院治療,否則別人無能為力。我心想少芳沒有本事傷害他人,她最多是傷害自己而已,因此也沒有任何人能讓她進醫院。
少芳再找我時,竟已經結婚了,她的婚訊沒有公開,只說和一位離婚男人在上海登記結婚,有時候她到上海去見他,有時讓他到深圳來會面。她說:「他來回的機票和酒店食宿都是我給的。」後來又特別聲明:「雖然是夫妻關係,但我們在一起也沒發生什麼事的。」仿佛夫妻在酒店裡同床共枕倒是一件羞恥的事了。
她還是多疑,對整個社會都不信任,就連她丈夫,她說:「他一到深圳就問酒店房間裡有沒有竊聽,你說他會不會是安全部的人?」
我對於她的疑問,再也沒什麼可說的了,唯一能做的,只是勸她看醫生,而每次這樣說完,我都告訴自己是多餘的。
然後有一天,突然收到同鄉會一張訃告,說君少芳女士因患白血病突然去世。我拿著訃告上樓,只覺指尖冰涼,腳步都有點虛浮。我至今不太相信少芳是患白血病去世的,其實在她多年如此不堪的日子裡面,早就隱伏了她的結局,她在這個悲慘人生,是只有一條路好走的:那就是用自己的手結束自己。
我沒有參加她的喪禮,多年來我已經很抗拒去參加朋友、尤其是曾有深交的朋友的喪禮。至今在我的印象里,少芳還是那副瘦瘦的容顏,淺淺的笑,她的目光幽深無底,她的無語凝視都是對世道人心的詰問。
雙 翼
李秉仁辦《書譜》
灣仔天樂里口有一家天樂餐廳,現在仍是食肆,卻已屢換招牌了。一九七四年夏天一個下午,我和李秉仁兄在那裡喝下午茶,隨意地談到了書法,沒有想到,幾個月後,因此就有一本書法雜誌《書譜》出版了。
那時我在一家報館擔任副刊編務,工作上的需要,多交各方面的朋友。那幾年認識了許多華僑朋友,李秉仁是其中的一位。他偶然給我幾首舊體詩,有時代轉來梁披雲老先生(澳門歸僑總會會長)的近作。舊體詩在香港讀者相對地少,副刊上只能偶然用一點,他也不見怪,還是照樣把得意的近作拿給我,不在乎哪一天能夠在報上刊登出來。
記不起第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但第一次見面就牢牢記住了他的姓名與容貌。因為姓名與我的一位好朋友只差一個字,容貌則有點像一位同事。
他個子不高,神情內蘊,常常像帶有點憂鬱,但他的詩,卻常表達一種怡然自得的心境。
他一談起印尼峇里島,就禁不住讚美,似乎有一些青春往事令他思念。
給我的印象是:說話不多,是個很隨和的人。
那天我們不知怎麼談到了書法,好像是他問我在香港什麼地方可以買到碑帖。那時國內的出版物凋零,我感慨地說,現在要買碑帖,只能買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了。都很無奈。
我們又聊到辦雜誌。
那時的文化人,常有好好辦一份雜誌的心愿,但限於沒有資力,往往是說說而已。話頭好像是他開的,說希望辦一份綜合性的雜誌。我隨口答,綜合性雜誌好歹要有個規模,非有較多的人力財力不可。接著剛才談書法的餘緒,我說:倒是辦一份書法雜誌,雖然冷門,卻可能容易立足,而且開頭時可以用很少的人力物力就幹起來。
他靜靜地喝他的咖啡,沒有多說。
過幾天,他又來找我了。一見面認真地問:「辦雜誌的事情怎樣了?」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定了定神才知道在繼續那天的話題。我說,哪裡來的錢?哪裡來的人?那天只是想到就說。
他說:我來做。
那時他在一家公司做事,業務是代理餐具。老闆黃豐洲先生,印尼華僑。他說,老闆會支持他。至於他自己,以前在報社工作過,文化工作是有點經驗的。現在需要了解的是香港搞出版的情況。
這好辦,那時我對於印刷成本、紙價、發行都熟悉,也有一套編印上簡化程序的經驗。我建議採用十六開本,套一個紅色足夠了。為了省錢,我建議他在家中發稿,自己校對,印好就由印刷廠送到發行的書報社去。這一切,算起來成本不算很高昂。書法刊物,雙月刊或季刊可以了。他欣然地說,我住在長洲,很安靜,晚上可以做這件事。
那時我仍然想,像他這樣沉默隨和的性格,事情大概是慢慢地進行的。誰知接下來,才知道他性格的另一面是:直率,急性子,而且有一份可愛的固執。
接下來的日子他連續約我見面,每一次都解決一些問題,辦雜誌的事進展很快。
一次是重新爭論是否以書法為專題。他說,有些朋友建議,至少應該書畫兼有。光是書法,讀者太少了。我說,如果讓我給你出主意,我堅決主張只搞書法。這冷門,然而有特色,易引起注意。畫呢,以畫為主的雜誌已有了(《美術家》就辦得很好),甚至好些綜合性雜誌也以精美的彩頁刊登名家作品。你能夠拿到最好的作品麼?即使拿到了,你得算一算,每期增加若干彩頁的成本是多少!——我相信當他默然同意我的主張時,最後的一條理由(成本)是最有力的理由。聽他語氣,似乎是很有信心去找到名畫家作品的。不過我也跟他爭論過,即使你拿到齊白石的作品,也不見得能把人家的現成讀者拉過來,除非你拿到的是齊白石最佳之作。書法呢,現在就只有這麼一本雜誌,我們可以刊登王羲之的最出色名作,可以刊登許多人家目前想找而找不到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