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如此說來,‘美代最先遇害’和‘美代是兇手,在作案後自殺”這兩種情況皆有可能了。”
“所以我說‘堪稱完美’。”
“難道是罪犯想讓美代充當掩人耳目的假兇手?”
“當然這一點無法肯定,但是可能性極大。”
“好吧,我投降了!”
“這可不行。現在我們手中掌握的線索可是連當時的警方都沒有的。”
“線索……?”
“這本筆記啊。”
“這個能成為……線索嗎?”
這時信一郎的表情變得嚴肅。
“第二個有趣的地方……”
對啊,信一郎說過有兩個非常有趣的地方。
“就是筆記本身。”
“願聞其詳。”
“或有例外,‘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的作品,當然也因為是小說的緣故,基本都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展開情節。即通過所有登場人物進行多視點的描寫。這也是相對‘暴風雪山莊模式’的另一不同之處。正如先前說明的那樣,多視點描寫與‘把全部登場人物同等地放置於舞台之中’這一要求緊密相聯。換句話說,由於全體人員既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嫌疑犯,所以自然而然地會採用多視點描寫的手法。”
“因為是小說才會這麼寫吧。可是‘岩壁莊’案卻是一樁至今無人能解的真實案件哦。”
聽完我的話,不知何故信一郎露出自嘲式的笑容,說道:“我看就不必引用基甸.菲爾博士的那句名言‘吾等皆為偵探小說中的人物’了,雖然不那麼確信,但我們同樣可能是某個故事裡的登場人物。誰能斷言我們不是某個腦筋不正常的編緝構造出的某個不正常世界裡的居民呢?如果你這麼想,也許就能接受圍繞這本《迷宮草紙》所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怪異現象。
“好吧,你看有沒有這種可能:其實你的前世是另一個世界的聖鬥士,沒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現在某人為了能儘早把同伴聚攏起來,需要在某神秘雜誌的投稿欄發表檄文,而這個人就是你。”
抖出的這個包袱是信一郎最不待見的那種,於是立即遭到當頭棒喝:“小兒科!”
心裡嘀咕到底誰更小兒科嘛……。不過和信一郎的這通胡扯,是兩個小時前的我無論如何也不敢想的,直如夢境一般,有一種要熱淚盈眶的感覺。
信一郎自然無法領會我此刻的心情。
“聽好了,我想說的是,這篇筆記的異常之處。”
“異常之處……”重複對方的話語,藉以掩飾此刻欲泣還休的不雅之態。
“乍一看,筆記似乎以美代為中心,但這不過是源於她在該集體中所處的位置,並沒有將視點固定在她身上。可以這麼說,基本上對每個人的言行都做了同等程度的描述。無論如何我都認為這篇筆記是兇手寫的。”
“但是,是誰……”
信一郎無視我的疑問,繼續道:“再回到小說上來,‘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中,由於全體出場人物都會死去,因此罪犯留下自白書的案例隨處可見。如果不這麼幹,就沒人能知道真相。然而,在這篇筆記中根本沒有對案情真相作任何說明。如果是某位倖存的受害者寫的筆記,還尚能理解。但是,事實上一個倖存者也沒有。所以說,除了兇手沒有其他人能夠記錄下這些內容。
“話是這麼說……但是,就算所有人都遇害了,其中總有某個人是兇手,然後寫了這篇筆記,這肯定沒錯吧。”
“應該是吧。”
“可是誰都沒有可能嘛。如果真是如此,那還是美代最可疑。”
“不過,她可能是最早死的。”
“終究只是‘可能’而已。而且你自己也說了,我們握有線索,就是這篇筆記。”
“此話怎講?”
感覺我與信一郎久已達成的立場關係完全顛倒了。
“想想第二天早餐時的場景。至少此時茂樹和直美已死,但美代還活著。否則就沒人準備早餐了。”
“原來如此。”信一郎微微點頭,“這麼一來,就變成美代是在茂樹和直美、康宏和光太郎以及明美被殺後的某一間隙,被兇手從露台上推下來的”。
“這也不失為一種解釋。”有種奇妙的感覺,似乎自己正說著信一郎的台詞。
“況且……”我繼續道:“兇手可能考慮到罪行不會馬上被發現,於是在超度了良子後,自己也變成受害者中的一員,從而輕鬆地把自己隱藏了起來。”
“最可能輕鬆做到的人不正是美代嗎?”
“何以見得?”
“既然已假設美代不是最先遇害,那為何一定要讓她在做完早餐後馬上被殺呢?兇手還是美代,她活到了最後,殺害良子後又自殺。這個解釋最合情合理。”
“可是,她有可能是最先死的……”剛剛才否定過的話,現在我自己倒又提起來了。
“再問,為什麼筆記中沒有交代美代被殺害的場景?”
“所以我說‘堪稱完美’。”
“難道是罪犯想讓美代充當掩人耳目的假兇手?”
“當然這一點無法肯定,但是可能性極大。”
“好吧,我投降了!”
“這可不行。現在我們手中掌握的線索可是連當時的警方都沒有的。”
“線索……?”
“這本筆記啊。”
“這個能成為……線索嗎?”
這時信一郎的表情變得嚴肅。
“第二個有趣的地方……”
對啊,信一郎說過有兩個非常有趣的地方。
“就是筆記本身。”
“願聞其詳。”
“或有例外,‘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的作品,當然也因為是小說的緣故,基本都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展開情節。即通過所有登場人物進行多視點的描寫。這也是相對‘暴風雪山莊模式’的另一不同之處。正如先前說明的那樣,多視點描寫與‘把全部登場人物同等地放置於舞台之中’這一要求緊密相聯。換句話說,由於全體人員既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嫌疑犯,所以自然而然地會採用多視點描寫的手法。”
“因為是小說才會這麼寫吧。可是‘岩壁莊’案卻是一樁至今無人能解的真實案件哦。”
聽完我的話,不知何故信一郎露出自嘲式的笑容,說道:“我看就不必引用基甸.菲爾博士的那句名言‘吾等皆為偵探小說中的人物’了,雖然不那麼確信,但我們同樣可能是某個故事裡的登場人物。誰能斷言我們不是某個腦筋不正常的編緝構造出的某個不正常世界裡的居民呢?如果你這麼想,也許就能接受圍繞這本《迷宮草紙》所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怪異現象。
“好吧,你看有沒有這種可能:其實你的前世是另一個世界的聖鬥士,沒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現在某人為了能儘早把同伴聚攏起來,需要在某神秘雜誌的投稿欄發表檄文,而這個人就是你。”
抖出的這個包袱是信一郎最不待見的那種,於是立即遭到當頭棒喝:“小兒科!”
心裡嘀咕到底誰更小兒科嘛……。不過和信一郎的這通胡扯,是兩個小時前的我無論如何也不敢想的,直如夢境一般,有一種要熱淚盈眶的感覺。
信一郎自然無法領會我此刻的心情。
“聽好了,我想說的是,這篇筆記的異常之處。”
“異常之處……”重複對方的話語,藉以掩飾此刻欲泣還休的不雅之態。
“乍一看,筆記似乎以美代為中心,但這不過是源於她在該集體中所處的位置,並沒有將視點固定在她身上。可以這麼說,基本上對每個人的言行都做了同等程度的描述。無論如何我都認為這篇筆記是兇手寫的。”
“但是,是誰……”
信一郎無視我的疑問,繼續道:“再回到小說上來,‘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中,由於全體出場人物都會死去,因此罪犯留下自白書的案例隨處可見。如果不這麼幹,就沒人能知道真相。然而,在這篇筆記中根本沒有對案情真相作任何說明。如果是某位倖存的受害者寫的筆記,還尚能理解。但是,事實上一個倖存者也沒有。所以說,除了兇手沒有其他人能夠記錄下這些內容。
“話是這麼說……但是,就算所有人都遇害了,其中總有某個人是兇手,然後寫了這篇筆記,這肯定沒錯吧。”
“應該是吧。”
“可是誰都沒有可能嘛。如果真是如此,那還是美代最可疑。”
“不過,她可能是最早死的。”
“終究只是‘可能’而已。而且你自己也說了,我們握有線索,就是這篇筆記。”
“此話怎講?”
感覺我與信一郎久已達成的立場關係完全顛倒了。
“想想第二天早餐時的場景。至少此時茂樹和直美已死,但美代還活著。否則就沒人準備早餐了。”
“原來如此。”信一郎微微點頭,“這麼一來,就變成美代是在茂樹和直美、康宏和光太郎以及明美被殺後的某一間隙,被兇手從露台上推下來的”。
“這也不失為一種解釋。”有種奇妙的感覺,似乎自己正說著信一郎的台詞。
“況且……”我繼續道:“兇手可能考慮到罪行不會馬上被發現,於是在超度了良子後,自己也變成受害者中的一員,從而輕鬆地把自己隱藏了起來。”
“最可能輕鬆做到的人不正是美代嗎?”
“何以見得?”
“既然已假設美代不是最先遇害,那為何一定要讓她在做完早餐後馬上被殺呢?兇手還是美代,她活到了最後,殺害良子後又自殺。這個解釋最合情合理。”
“可是,她有可能是最先死的……”剛剛才否定過的話,現在我自己倒又提起來了。
“再問,為什麼筆記中沒有交代美代被殺害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