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這麼一想的話……”信一郎臉上浮起高深莫測的笑容。如此愉快的笑容,今晚還是第一次見到。
“泡坂妻夫的《失控的玩具》和《死者的輪舞》,也許稱得上是‘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中的佳作。”
確實。當年,《無人生還》的讀者們,震驚於‘所有人都死了’這一體裁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強烈的懸疑氣氛,即“究竟誰是兇手?”。可惜,當代人已無法體會到那種震撼的感覺。不過我們尚能在《失控的玩具》中體味到“誰是兇手——正確地說應該是:理應是兇手的人物並不存在,那麼誰能成為罪犯?”這一構思所帶來的驚愕。
(註:沒讀過泡坂妻夫的《失控的玩具》,無法理解這段話,硬譯出來更是狗屁不通,請諸位看官將就將就。)
打住打住,那些事都無所謂了——也並非真的無所謂——且說這篇《朱雀怪》究竟該歸入哪一類呢?
正想問信一郎時,他已經先開口了:“這麼看來,估且可把這篇筆記歸為‘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此外還有兩個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其他作品所沒有的。”
“有趣的……地方?”筆記內容的確很有意思,不過信一郎所說的“有趣”恐怕另有所指。
“假設由你來策劃一樁‘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的犯罪,你會在哪些方面最花心思?”聽著像是在說笑,可是表情卻是說不出來的認真,於是我也開始認真思考起來。
“怎麼說呢,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把相關人員無一遺漏地聚集在一處。接著,由於是為了某些理由要報復這些人才把他們殺死,所以最好能讓他們了解這一點。然後,在實際的殺人過程中,越往後生者的警戒心就越強,為了讓後面的殺人計劃得以順利進行,事先必須做好周全的打算。一時間能想到的就這麼多了。”
“不愧是推理小說家,直指要害。”被信一郎如此恭維實屬罕見。
“相關人員相互認識的情況下,聚集一處並非難事。反之則需要相當高的智慧。比如,《無人生還》中的手法放到現在就行不通了。如果引起了哪怕是一點點的疑惑,後面的事就會變得非常棘手。第二點,想傳達復仇意念的企圖在此類案件的罪犯身上體現得猶為明顯,但是這也不容易做到。雖說一旦將環境封閉起來,就沒有人能夠逃脫,但是毫無益處地激發對方的警惕心並非上策。但是,這在推理小說中往往成為製造懸念的道具,所以作家會在此處煞費苦心地下一番工夫。然後,這第二點又與第三點相關聯。”
“本來隨著被害人數的增加,剩下的謀殺會變得越來越艱難。如此,還要事先向對方傳達復仇的意念,實非良策。”
“對了,我還時常在想,為什麼罪犯不把所有人一起殺掉呢。”
“嗯?”
“如果想同時殺掉所有人,照樣可以在所有人到齊之時,不慌不忙地將滿腔仇怨發泄出來。而且,只要確保謀殺方法萬無一失,甚至暴露罪犯的真身也是可以的吧。”
“啊對了,‘岩壁莊’一案中,所有人差不多就是在同時遇害的。”
“‘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中,很多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一個一個地謀殺。無須想得太複雜,反正是為了報仇才要殺死某一群特定的人,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考慮,一次性解決問題都是最正確的選擇。”
“朱雀怪就是這麼幹的吧。”
信一郎逐一掰下手指:“首先,爛醉如泥的茂樹和直美在深夜至黎明之間被煙燻死;當天早上,康宏和光太郎、明美被毒殺;剩下的良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被虐殺的。前後恐怕不到半天。”
“可是讓所有人都中毒身亡不是更省力嗎?”
“你錯了,這個反倒困難。如果是大人,還能夠以乾杯為名在酒中下毒。即便如此,每個人一次的飲用量有多有少,能否讓所有人都喝下足以致死的劑量還真不好說。而且這個方法一旦失敗,倖存者們就會打起十二分的小心。人數越多就越難完成。”
“你是想說,在這一點上朱雀怪做得很成功?”
“是的。醉得人事不省的茂樹和直美在各自的房間毫無知覺地死去;康宏、光太郎、明美三人是毒殺,只有三個人的話,即使有人僥倖逃脫也容易對付;面對仇怨最深的良子,則是讓其嘗遍無盡的恐怖,然後再親手殺掉她。”
原來如此。雖然話不中聽,我還是想說兇手所採取的行動相當合理。
“不是說疑似兇手的美代可能死於其他人之前嗎?”
“堪稱完美,不是嗎?”
“不過這種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面對我的疑問,信一郎微微側首道:“在岩壁莊發現屍體的時候,距離案發已有一個星期。美代的屍體被發現又在五天後,因此很難斷定美代確切的死亡時間。”
“可是,從公開筆記的這位無名氏所做的調查來看,美代的死很有可能早於其他所有人。”
“也許解剖時發現了什麼,但又不是決定性的證據,所以只能停留在‘可能性’上。”
“泡坂妻夫的《失控的玩具》和《死者的輪舞》,也許稱得上是‘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中的佳作。”
確實。當年,《無人生還》的讀者們,震驚於‘所有人都死了’這一體裁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強烈的懸疑氣氛,即“究竟誰是兇手?”。可惜,當代人已無法體會到那種震撼的感覺。不過我們尚能在《失控的玩具》中體味到“誰是兇手——正確地說應該是:理應是兇手的人物並不存在,那麼誰能成為罪犯?”這一構思所帶來的驚愕。
(註:沒讀過泡坂妻夫的《失控的玩具》,無法理解這段話,硬譯出來更是狗屁不通,請諸位看官將就將就。)
打住打住,那些事都無所謂了——也並非真的無所謂——且說這篇《朱雀怪》究竟該歸入哪一類呢?
正想問信一郎時,他已經先開口了:“這麼看來,估且可把這篇筆記歸為‘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此外還有兩個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其他作品所沒有的。”
“有趣的……地方?”筆記內容的確很有意思,不過信一郎所說的“有趣”恐怕另有所指。
“假設由你來策劃一樁‘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的犯罪,你會在哪些方面最花心思?”聽著像是在說笑,可是表情卻是說不出來的認真,於是我也開始認真思考起來。
“怎麼說呢,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把相關人員無一遺漏地聚集在一處。接著,由於是為了某些理由要報復這些人才把他們殺死,所以最好能讓他們了解這一點。然後,在實際的殺人過程中,越往後生者的警戒心就越強,為了讓後面的殺人計劃得以順利進行,事先必須做好周全的打算。一時間能想到的就這麼多了。”
“不愧是推理小說家,直指要害。”被信一郎如此恭維實屬罕見。
“相關人員相互認識的情況下,聚集一處並非難事。反之則需要相當高的智慧。比如,《無人生還》中的手法放到現在就行不通了。如果引起了哪怕是一點點的疑惑,後面的事就會變得非常棘手。第二點,想傳達復仇意念的企圖在此類案件的罪犯身上體現得猶為明顯,但是這也不容易做到。雖說一旦將環境封閉起來,就沒有人能夠逃脫,但是毫無益處地激發對方的警惕心並非上策。但是,這在推理小說中往往成為製造懸念的道具,所以作家會在此處煞費苦心地下一番工夫。然後,這第二點又與第三點相關聯。”
“本來隨著被害人數的增加,剩下的謀殺會變得越來越艱難。如此,還要事先向對方傳達復仇的意念,實非良策。”
“對了,我還時常在想,為什麼罪犯不把所有人一起殺掉呢。”
“嗯?”
“如果想同時殺掉所有人,照樣可以在所有人到齊之時,不慌不忙地將滿腔仇怨發泄出來。而且,只要確保謀殺方法萬無一失,甚至暴露罪犯的真身也是可以的吧。”
“啊對了,‘岩壁莊’一案中,所有人差不多就是在同時遇害的。”
“‘十個印第安小孩模式’中,很多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一個一個地謀殺。無須想得太複雜,反正是為了報仇才要殺死某一群特定的人,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考慮,一次性解決問題都是最正確的選擇。”
“朱雀怪就是這麼幹的吧。”
信一郎逐一掰下手指:“首先,爛醉如泥的茂樹和直美在深夜至黎明之間被煙燻死;當天早上,康宏和光太郎、明美被毒殺;剩下的良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被虐殺的。前後恐怕不到半天。”
“可是讓所有人都中毒身亡不是更省力嗎?”
“你錯了,這個反倒困難。如果是大人,還能夠以乾杯為名在酒中下毒。即便如此,每個人一次的飲用量有多有少,能否讓所有人都喝下足以致死的劑量還真不好說。而且這個方法一旦失敗,倖存者們就會打起十二分的小心。人數越多就越難完成。”
“你是想說,在這一點上朱雀怪做得很成功?”
“是的。醉得人事不省的茂樹和直美在各自的房間毫無知覺地死去;康宏、光太郎、明美三人是毒殺,只有三個人的話,即使有人僥倖逃脫也容易對付;面對仇怨最深的良子,則是讓其嘗遍無盡的恐怖,然後再親手殺掉她。”
原來如此。雖然話不中聽,我還是想說兇手所採取的行動相當合理。
“不是說疑似兇手的美代可能死於其他人之前嗎?”
“堪稱完美,不是嗎?”
“不過這種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面對我的疑問,信一郎微微側首道:“在岩壁莊發現屍體的時候,距離案發已有一個星期。美代的屍體被發現又在五天後,因此很難斷定美代確切的死亡時間。”
“可是,從公開筆記的這位無名氏所做的調查來看,美代的死很有可能早於其他所有人。”
“也許解剖時發現了什麼,但又不是決定性的證據,所以只能停留在‘可能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