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備註

  本書乃非虛構之作,如果讀者發現他們聽到了某人的內心活動——“太好了,”希爾想,“我躭扮演這個來自蓋蒂博物館的傢伙好了。”——或者是某段內心獨白——這些傢伙不可能試圖隱藏——此類材料絕非虛構,而是來自採訪。

  圍繞《吶喊》的敘述的主要內容來自我與書中主要角色之間的對談,尤其是査理·希爾。除此之外,我要對BBC-4TV的製片人深表謝意,他們給我提供了未經剪輯的採訪資料。我也從延斯·克里斯蒂安·圖內那裡受益頗多,延斯曾擔任挪威國家畫廊董事會的主席,在他任職期間,《吶喊》被竊。多蒙艾琳·弗當德里克森把圖內的敘述翻譯成英文。

  有鑑於此書主要建立在當事人的口述上,我就把備註做得簡潔些。如果讀者對以往發生的各類竊案有興趣,可以査閱專門的檔案,網址如下:http://www.museum security.org

  第一章:破窗而入

  從第一聿到第五章,我對《吶喊》失竊一案的描述建立在如下材料上:對查理·希爾、迪克·埃利斯、萊夫·利爾以及路德維希·內薩的採訪;新聞報導〖尤其是《達格布拉德特》報〉,上文提及的BBC-4TV拍攝的紀錄片;BBC另一部關於《吶喊》一案的紀錄片《世紀竊案》,該片由基思BBC-4TV亞歷山大攝製於1996年。

  那位在《世紀竊案》中接受採訪的文化部長是阿薩·克茱韋蘭,《吶喊》失竊後,她曾表示:“真是難以相信竟然會發生如此醜惡的事件!”

  第二章:巧取

  被盜藝術品的數據來自國際失蹤藝術品登記組織(Art Loss Register)2003年5月的資料。

  史蒂文·凱勒曾經評論很多博物館的警衛“連做漢堡的工作都幹不了”,此番言論見於2004年3月份《藝術品拍賣》中《畋落》一文,

  關於盧浮官保安推施的不足之處,詳見法國國家審計署2002年2月發布的財務審計。

  第六章:藝術括救者

  無價之寶有限公司的CEO喬恩·杜利把査理·希爾比做一個“用魚竿釣魚的人”;在2007年9月27日的《金融時報》上,一籌名為《失去與尋回》的文章引用了喬恩·杜利的評價。

  安東尼·哈登·蓋斯特在2003年3月號的《藝術評論》發表了《有本書就來抓我》一文,在該文中,査理·希爾把對付藝術品犯罪的策略形容為“完全是亡羊補牢”。

  麥可·凱利的評論見羅伯·韋爾撰寫的《言而有信》,該文發表在2004年4月份的《大西洋月刊》上。

  第七章:編劇

  關幹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藝術品世界狂潮的最好的描述,當厲辛西婭·索爾茲曼的《加欷醫生的肖像:梵髙的傑作、金錢、政治、收藏家、貪婪和損失》(New Youk ;Viking Penguin,1998)一書(我懷疑這翻譯是睜眼瞎,傻子都知道這些英語的意思是:“紐約;維京海盜”,不知道他那個意思是怎麼搞出來的)。

  第九章“將軍”

  無論對於本書而言,還是對後來所有關於卡希爾生涯的描述而言,保羅·成廉的《“將軍”》(Dublin:O`Brien Press,1995)一書都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卡希爾的犯罪生涯被約翰·布爾曼搬上了銀幕,該片對卡希爾的一生進行了戲劇化的描寫,片名也叫“將軍”。

  詹姆斯·多諾萬在1999年8月8日的倫敦《周日鏡報》中描述了他從汽車炸彈中生還的情形。

  在《揚·維米爾》(New Youk:Bames and Noble)一書中,勞倫斯·髙英說:“維米爾所有的精華都在貝特女士家了。”

  關於維米爾的寡妻賣了《寫信的女士》,償還欠麵包師的債一事——債務為六百一十七弗洛林,約合八十美金——由愛爾蘭國家美術館的研究人員提供。

  本書中關於維米爾一生的溉述參考了安東尼·貝利的《維米爾》(New Youk Henry Holt,2001)與諾伯特·施耐德的《維米爾繪畫全集》(Cologne:Taschen,2000)。羅特休斯在《時代周刊》撰寫《陰影與光線》一文,文中提到維米爾對自己的平生和作品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記錄。貝利在其著述的第115-116頁討論了維米爾的模特的身份問理。

  保羅詹森在《藝術:新歷史》(New Youk:Harper Collins,2003 P。379)中評論了維米爾熱潮之後漫長的低湖期(我想問問這是哪國語言:紐約語?)。

  托勒花了五百法郎,約合今日幣值兩千美元,買了《站在維基內爾琴邊上的年輕女士》,另外,他以約合今日幣值一萬六千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戴珍珠項鍊的女人》,約合今日幣值八千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坐在維基內爾琴邊上的年輕女士》。以上內容見弗朗西斯·蘇茲曼·喬維爾撰寫的《維米爾與托勒-伯格:聲名再顯》一文中,該文收錄在蓋斯凱爾與容克爾等人編輯的《藝術史研究》第55卷(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1998,pp。35-58)中,十九世紀的價格與今日幣值之間的換算由巴黎貨幣博物館提供。

  蘿拉·卡明在2001年5月27日出版的《觀察家》中發表了《維米爾只在此處》,她指出,在博物館與大規模複製出現之前,藝術家有可能從公眾視線中消失。

  阿爾弗雷德·貝特爵士說“再多的金錢”也無法彌補他失竊的名畫,“再多的金錢”一詞出現在1974年5月1日的《紐約時報》一篇名為《愛爾蘭失竊的十九副名畫保險額過低》一文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