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保羅·威廉士在名為《犯罪藝術》(Fulcrum Productions,1998)的英國電視紀錄片中探討了馬丁·卡希爾的一個信念:卡希爾認為他可以把偷來的名畫賣給肆無忌憚的藝術品收藏家,換取數百萬的金錢。
第十一章:安特衛普遭遇戰
瑞貝卡·韋斯特稱一度很受歡迎的小說家麥可·阿倫“渾身上下都是雅骨”,這一評論被記栽入維克多利亞·格倫迪寧為韋斯特寫的傳記中。(有時這個評論也用在亞歷山大烏爾考特身上。)
第十二章:蒙克
我對蒙克生平以及《吶喊》的描述建立在以下資源上:J·P·霍丁的《愛德華·蒙克》(London Thames&Hudon,1972),波爾·埃里克·托伊內的《蒙克自道》(,2003)、賴因·霍爾德·赫勒的《吶喊》(New Youk:Viking,1973)、瑪拉·埃倫·伍德的《愛德華·蒙克:生命百態》(London :Nationai Gallery Publications,1992)、莫妮卡·博姆·杜琴的《一幅傑作的秘密生活》(Berleley: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2001)以及斯坦利·斯特恩伯格與約瑟夫·魏斯發表於1954年《心理分析季刊》第23卷的《愛德華·蒙克的藝術以及它在蒙克精神生活中的功用》一文。斯特恩伯格與魏斯根據心理分析所做的推測不無牽強之處(“旋渦狀的紅色景物代表了蒙剋死去的母親”》,但他們搜集的蒙克生平很有用處。
我在弗洛伊德與蒙克之間的比較,與克里斯多福·休姆的觀察異曲同工,他認為蒙克是"痛苦的自我拷問的偉大釋放者“,他寫到:“如果說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折學說)的規劃者,那麼蒙克躭是把這種學說形象化的人。”以上內容詳見1997年3月1日的《多倫多星報》上《蒙克用粗劣的筆法消解了可怕的形象》一文。
迄今為止,西蒙·溫切斯特那本精彩的《喀拉喀托火山》是關於這座火山爆發一事的最好著述,書里還有很多其他內容(比如波基普西的消防員,以及數不淸的逸事)。沒準兒在與喀拉略托火山有關的事情當中,跟《吶喊》有關聯的內容是溫切斯特唯一遺漏掉的。
第十七章:重歸羅素堡
關於羅斯·達格戴爾的生平,尤其是肯伍德宮維米爾失竊一糶,盧克·詹寧斯那籌《每幅畫都是一個故事》是最好的參考讀物,該文刊登在1999年12月28日的《倫教標準晚報》上。
第十八章:金錢是蜜糖
皮特·成爾森關於規範與拍賣的評論,詳見羅伯特·蘭西寫的《蘇富比:為了身份去投標》(Boston:Little Brown,1998,p.183)
對藝術品價格昔非今比觀察,以及羅伯特·休斯“人們購買畫,只是因為喜歡”的引語來自羅伯特休斯撰寫的一篇分為兩個部分的精彩文章《藝術與金錢》,該文分別刊登在1984年11月、12月的《新藝術評論》上。
哈羅德·塞克關於“金錢是蜜糖”的說法詳見1990年1月25日《組約時報》上《改寫拍賣紀錄》一文,卡爾文·湯姆金斯在1988年4月的《紐約客》上發表《彩虹》,指出那位發現一些買手願意花費一百萬美金的藝術品交易商是阿諾德·格里姆切。
S·M·貝爾曼在他那本精彩而機智的《杜威恩》(New Youk:Random House,1951)中說,約瑟夫·杜威恩的客戶們“願意花一大筆錢”,
威廉·格拉普在《價格的規律》(New Youk:Basic Books,1989,P25)中引用了約翰·瓦爾克談到《女子肖像》時說的“每平方英寸的價格”。
1988年4月9日《華瘙頓郵報》上那籯《十億美元秀的根源》中引用了克里斯多福·伯格說的“一套新的價格體系”。
雷諾瓦用一幅畫換取一雙鞋的故事收入在安布魯瓦·沃拉爾的《當諾阿:私人回憶》(New Youk:Dover,1990,P50)中。沃拉爾是一位藝術品商人兼收藏家,他給雷諾瓦、塞尚、德加撰寫過傳記,雷諾瓦那幅《安布魯瓦沃拉爾的肖像》藏於倫教的考爾陶德。
《紐約時報》的作者彼得·帕賽爾比較了波音757與印象派畫家作品的價格,他把比較結果寫入1990年2月4日《紐約時報》刊登的《當文森特·梵髙遇到亞當·斯密》一文中。
佩佩卡梅爾認為《拿菸斗的男孩兒》不過是一幅“令人倫快的二流畫”,當他聽說這幅畫“能賣得跟畢卡索真正的傑作一樣昂貴”時,他說自己真是“驚呆了”,“這充分說明了藝術品市場跟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完全是兩岔”。他的看法詳見2007年5月7日《華盛頓郵報》上《創紀錄的畢卡索與為彰顯身份而炒作的價格》一文。
第十九章:神秘先生
伯納德·貝倫森關於“大財主的典當行”一說來自菲利普·布洛姆的《獲得與占有:收藏家與收藏秘史》(Woodstock ,N.Y.Overlook Press,2003,P127)。
赫斯特家族逸事來自W·A·斯萬貝里的《公民鏟斯特》一書(New Youk:Scribners,1961,P465)
J·保羅·蓋蒂的日記來自沃納·米內斯特·伯格的《收藏:失控的熱情》一書(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142)
羅伯特·休斯在1989年11月27日《時代》周刊的《已售!》一文中探討了“如果每本書都是孤本,那這個世界該是怎樣的狂亂吧”這一問題。
第十一章:安特衛普遭遇戰
瑞貝卡·韋斯特稱一度很受歡迎的小說家麥可·阿倫“渾身上下都是雅骨”,這一評論被記栽入維克多利亞·格倫迪寧為韋斯特寫的傳記中。(有時這個評論也用在亞歷山大烏爾考特身上。)
第十二章:蒙克
我對蒙克生平以及《吶喊》的描述建立在以下資源上:J·P·霍丁的《愛德華·蒙克》(London Thames&Hudon,1972),波爾·埃里克·托伊內的《蒙克自道》(,2003)、賴因·霍爾德·赫勒的《吶喊》(New Youk:Viking,1973)、瑪拉·埃倫·伍德的《愛德華·蒙克:生命百態》(London :Nationai Gallery Publications,1992)、莫妮卡·博姆·杜琴的《一幅傑作的秘密生活》(Berleley:University of Califomia Press,2001)以及斯坦利·斯特恩伯格與約瑟夫·魏斯發表於1954年《心理分析季刊》第23卷的《愛德華·蒙克的藝術以及它在蒙克精神生活中的功用》一文。斯特恩伯格與魏斯根據心理分析所做的推測不無牽強之處(“旋渦狀的紅色景物代表了蒙剋死去的母親”》,但他們搜集的蒙克生平很有用處。
我在弗洛伊德與蒙克之間的比較,與克里斯多福·休姆的觀察異曲同工,他認為蒙克是"痛苦的自我拷問的偉大釋放者“,他寫到:“如果說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折學說)的規劃者,那麼蒙克躭是把這種學說形象化的人。”以上內容詳見1997年3月1日的《多倫多星報》上《蒙克用粗劣的筆法消解了可怕的形象》一文。
迄今為止,西蒙·溫切斯特那本精彩的《喀拉喀托火山》是關於這座火山爆發一事的最好著述,書里還有很多其他內容(比如波基普西的消防員,以及數不淸的逸事)。沒準兒在與喀拉略托火山有關的事情當中,跟《吶喊》有關聯的內容是溫切斯特唯一遺漏掉的。
第十七章:重歸羅素堡
關於羅斯·達格戴爾的生平,尤其是肯伍德宮維米爾失竊一糶,盧克·詹寧斯那籌《每幅畫都是一個故事》是最好的參考讀物,該文刊登在1999年12月28日的《倫教標準晚報》上。
第十八章:金錢是蜜糖
皮特·成爾森關於規範與拍賣的評論,詳見羅伯特·蘭西寫的《蘇富比:為了身份去投標》(Boston:Little Brown,1998,p.183)
對藝術品價格昔非今比觀察,以及羅伯特·休斯“人們購買畫,只是因為喜歡”的引語來自羅伯特休斯撰寫的一篇分為兩個部分的精彩文章《藝術與金錢》,該文分別刊登在1984年11月、12月的《新藝術評論》上。
哈羅德·塞克關於“金錢是蜜糖”的說法詳見1990年1月25日《組約時報》上《改寫拍賣紀錄》一文,卡爾文·湯姆金斯在1988年4月的《紐約客》上發表《彩虹》,指出那位發現一些買手願意花費一百萬美金的藝術品交易商是阿諾德·格里姆切。
S·M·貝爾曼在他那本精彩而機智的《杜威恩》(New Youk:Random House,1951)中說,約瑟夫·杜威恩的客戶們“願意花一大筆錢”,
威廉·格拉普在《價格的規律》(New Youk:Basic Books,1989,P25)中引用了約翰·瓦爾克談到《女子肖像》時說的“每平方英寸的價格”。
1988年4月9日《華瘙頓郵報》上那籯《十億美元秀的根源》中引用了克里斯多福·伯格說的“一套新的價格體系”。
雷諾瓦用一幅畫換取一雙鞋的故事收入在安布魯瓦·沃拉爾的《當諾阿:私人回憶》(New Youk:Dover,1990,P50)中。沃拉爾是一位藝術品商人兼收藏家,他給雷諾瓦、塞尚、德加撰寫過傳記,雷諾瓦那幅《安布魯瓦沃拉爾的肖像》藏於倫教的考爾陶德。
《紐約時報》的作者彼得·帕賽爾比較了波音757與印象派畫家作品的價格,他把比較結果寫入1990年2月4日《紐約時報》刊登的《當文森特·梵髙遇到亞當·斯密》一文中。
佩佩卡梅爾認為《拿菸斗的男孩兒》不過是一幅“令人倫快的二流畫”,當他聽說這幅畫“能賣得跟畢卡索真正的傑作一樣昂貴”時,他說自己真是“驚呆了”,“這充分說明了藝術品市場跟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完全是兩岔”。他的看法詳見2007年5月7日《華盛頓郵報》上《創紀錄的畢卡索與為彰顯身份而炒作的價格》一文。
第十九章:神秘先生
伯納德·貝倫森關於“大財主的典當行”一說來自菲利普·布洛姆的《獲得與占有:收藏家與收藏秘史》(Woodstock ,N.Y.Overlook Press,2003,P127)。
赫斯特家族逸事來自W·A·斯萬貝里的《公民鏟斯特》一書(New Youk:Scribners,1961,P465)
J·保羅·蓋蒂的日記來自沃納·米內斯特·伯格的《收藏:失控的熱情》一書(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142)
羅伯特·休斯在1989年11月27日《時代》周刊的《已售!》一文中探討了“如果每本書都是孤本,那這個世界該是怎樣的狂亂吧”這一問題。